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个人文集>>piy>>版本的诱惑(原创)

主题:版本的诱惑(原创)
发信人: piy(布伦德尔)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我手里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的,匈牙利人编的版本,张瑞校译,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的,潘一鸣老师写了后记.可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现在其实也差不多),至少在上海,音乐书店的书架上我们可以看到的这两位音乐家的钢琴奏鸣曲集仅此一种版本.因此,千千万万的中国习琴者其实别无选择.因此,这两套版本的好坏也就直接关系到中国习琴者演奏的贝多芬及舒伯特的质量
   然而很遗憾,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我越来越觉得版本问题可能是中国习琴者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一是因为别无选择,只此一套(有的作品,诸如brahms的作品---奏鸣曲,最后的几组小品等,诸如很多concerto,到目前为止,市面上有的,完整的,一套也没有),其二是因为仅此的一套往往质量很差,起了误导的作用.
   先说那本舒伯特奏鸣曲,编者出于好心,想了很多的指法,而在实际演奏中,几乎没有人会按照这样的指法去弹,既不方便,且无必要.比如,编者似乎默认了这样一个规则.从"咪"到"发"只有用1-2或者2-3这样的指法,音才能连起来,换作1-1或者2-2这样的指法,音乐就要断开了.
   这样的想法是绝对值得批判的.明眼人一看便知,手指任何物理上的"连"未必能使音乐连住,而物理上的断开也未必使音乐断开,只要音和音的关系处理得妥帖,音乐自会连成一体.
   其实这样低级的问题数量极为庞大,几乎已经泛滥成灾.这样画蛇添足的败笔只能证明编者低下的趣味
   还有,编者标注的繁杂的强弱速度记号,合理与否尚值得探讨,但几乎没有人会觉得看到如此密密麻麻的谱子会是一种享受.
   我不禁想起了80年代我国的那些体育比赛的电视评论员"甲传球给乙,乙传给丙,丙一路带球至禁区前沿再传球给丁,丁头球回摆给后插上的戊,戊射门,球被守门员戌没收"好像观众都是瞎子.!!
   其实编者只要在关键的地方点到为止,就足够了.这一点,上海教育出版社引进的维也纳原始版本出版社出的海顿奏鸣曲全集可谓作的极为漂亮.周薇老师翻译的这套版本,言简意赅,话不在多,往往于要害处指点两句,却切中要害.编者的水平一目了然,然而标注记号外的括号却谦虚的告诉我们,这个记号只是编者的个人意见,并非原始版本中所有,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跃然纸上.这样的版本,弹来怎么会不是一种享受??
   那本贝多芬奏鸣曲全集更是漏洞百出,编者在前言中郑重说明:"在这个版本中,本人从头至尾都加上了踏板记号"好像作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是殊不知踏板的踩法是因人而异,因琴而异,因地制宜的.而且不同的情况往往踩法大相径庭,他的这个举动,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即使是这位编者的踏板标注完全正确,他的做法仍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到底怎么踩踏板,检验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当事人的听觉.耳朵是检验踏板的唯一标准.如果当事人只需照章办事,见"p"就踩,见"x"就放,那不是在玩vos吗??!!长此以往,听力还有什么敏感性可言?
   中国出过肖邦专家,莫扎特专家,德彪西专家,俄罗斯作品专家,可就是没有出过贝多芬,舒伯特的专家.撇去其他各种因素.我想,说的骇人听闻一些,这两个版本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95%的中国习琴者用的就是这两个版本,这个情况可能会持续到将来.
   当然人们可以去音乐学院等一些地方搞到其他的版本,但这只是极少一部分人可以做的事情.而即使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很少有不是弹着两个版本弹大的
   不亦悲乎!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