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lygirl_530(小魔女oO)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19:33), 站内信件
|
宋元时代,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到泉州贸易,定居泉州,与当地汉人通婚,其后裔当地人称"半南蕃"。明朝中期,他们的人口繁衍,聚居点形成。他们有共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并且保留其祖先的伊斯兰教信仰,以当地汉语为其语言文字。伊斯兰教伴随海外贸易传入泉州,在文化方面留下深刻的影响。
社会教育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7年),泉州建立蕃学。所谓蕃学,即授蕃客以其国之文字的学校,或授其以中国文字的学校。宋元时代,穆斯林蕃客船靠岸,即有舌人(翻译)登船说合,在舌人引导下参加市舶司举行的阅货宴、送行宴。此等舌人可能为蕃学所培养。古代每一座清净寺都是一座学校,阿訇教习阿拉伯、波斯文字。这种经院的教学形式,在泉州被长期沿袭下来,为伊斯兰教文化的长期流传提供了条件。明、清时代,泉州清净寺也教习"小儿锦",它是西北穆斯林创造的一种"经堂"文字,即用阿拉伯语字母拼写汉语,方便中国穆斯林学习《古兰经》和《圣训》。被聘请住持清净寺的阿訇,不论住持时间长短,几乎都办学员班,教习阿拉伯文字,对中阿文化交流起了沟通和桥梁作用。
语言文字 泉州回族语言里,还保留着不少阿拉伯的痕迹,特别在穆斯林中更是如此。如星期五礼拜日,即沿用阿拉伯语音称"主麻"日;"阿含抹",即世称长老;"布伯"者,即主管;"安拉"即真主;"以玛目"、"阿訇",即教长,清净寺的主持人;"都哇",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也贴"即布施;"这那则",即殡礼;"塔布",即棺匣;"苏卜",即言谢之意;"色兰",即问安祝贺之愿;"夏赫",即长者。现今泉州保存数百方阿拉伯文字的清净寺碑和墓碑。这些都是阿、波穆斯林在泉州遗存的文字实物。现在,泉州穆斯林在过春节时,则在自家大门口贴上阿拉伯文字书定的"清真言"。
雕刻艺术 现存泉州通淮清净寺大门门楼的三层穹顶,其建筑形式是仿阿拉伯、波斯和叙利亚清真寺的建筑形式。第一为藻井式尖拱穹形顶结构;第二层为藻井式龟背纹穹顶结构;第三层为甬道顶"拱拜"式圆顶盖。这座门楼混合伊斯兰和中国藻井式建筑艺术,是中阿合壁的建筑艺术佳作。
古代,泉州伊斯兰教徒石墓大体可分为二类。其一是须弥座式石墓。一般有三、四、五层数种,一般由两块以上石头雕成,小孩墓则由一块石头雕成。石墓雕刻形式,源于印度佛教的浮屠,是印度佛教浮屠基础上的一种发展。石墓顶层一般作尖拱形状,正面浮雕"云月",此为阿拉伯的标志。其余四层一般由一至二块石头雕成,底层为如意状六足雕刻,第二层为缠枝花图案浮雕。这是混合罗马、希腊、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雕刻艺术于一体的作品。第三层为浮雕菩提树叶,为印度艺术。第四层往往刻《古兰经》文。其二是须弥座祭坛式石墓。是由多块雕如状。莲花瓣、挡垛石组成。石墓呈长方形,上部与下部对称,中间束腰,状如祭坛,墓平顶,竖墓碑。这两类石墓,其雕刻艺术发源于印度犍驮罗之建筑艺术,它是由公元4至5世纪的混有罗马、希腊、安息、波斯、印度的犍驮罗式的油撒孚择伊式的塔婆(浮屠)发展而来的。
乐器 泉州古老的乐曲南音,以及著名戏剧梨园、高甲、木偶戏等戏种中,有一种重要乐器叫琐呐,声音清扬,音色优美,泉州人叫"暖仔"。西北穆斯林称为"苏尔奈",是从波斯传入的古老乐器。
军持 军持是古代泉州的一种外销瓷器。"军持"一词,来源于印度梵语,意即水瓶。原为印度佛教僧人云游四方携带的贮水瓶。伊斯兰教传入南洋群岛和中国后,军持又为伊斯兰教徒所采用,用以盛水作为礼拜前的小净之用。因此军持成为伊斯兰教流行地区的一种销量很大的瓷器。蒲寿#$%&《心泉学诗稿·山中井》有"明月照我牖,独起携军持"句。宋元时代,德化屈斗宫窑,晋江磁灶士尾庵窑和蜘蛛山窑出产军持,泉州港成为大宗军持出口港。
----
这一切,犹如一场梦;
梦醒了,一切照旧;
太阳一样是新的,一样是灿烂的;
今天的小魔女一样是开心快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