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zihu(易须)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9:05), 站内信件
|
读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感
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其生平事迹我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和哥哥苏轼同年中进士,那一年,他才十九岁。
但他在金榜题名后,不急于当官飞黄腾达,也不急于显耀衣锦还乡,而只欲在读万卷书以后,走万里路,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增长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阅历。
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太尉韩琦,这封信就是著名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在信里他说: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他认为文章为气所形成,而气是能够慢慢培养起来的。接下去,他说: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十九岁的苏辙,虽然因为一举题名而名动天下,却也不会头脑发热,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而飘飘然起来,他理智地看到自己闭门读书的弱点,知道自己交游不广,生活阅历未丰。恐怕由此而慢慢埋没自己,所以“决然舍去”......
看到这里,真该好好地向十九岁的苏辙行三鞠躬了。我上网一年来,认识不少网友,好文笔的不在少数,年纪轻轻好文采的也不在少数,看到年纪比我小而写的比我好的,我加倍感到由衷的敬意。
但也有年纪小但口气不小的脾气也不小的。他(她)们喜欢闭着眼睛躲在象牙塔或牛角尖里写文章,然后把帏幕一掀,嘿嘿,美文佳作来了。而他们身边的朋友,说好听话的不少,诸如:了不起啊,社区第一,非你莫属。倘旁观的你想要轻轻说几句不同见解的,他便马上变得象刺猬一样,全身都尖锐起来。
我很多次提到社区的文风文气,风是软软南风醺的,气是幽幽脂粉味的,形状色彩看起来象花蝴蝶,拎在手里不足三两重,放进口里咬象香口胶,起初有些甜腻腻,后来味同嚼蜡......
离开了生活的根基,居然无法写出气机塞乎其间、让人共鸣的东西来;相反,沉湎于身边的琐碎,整天夹缠不休,却也一样的令人厌烦。
当然,要求在网友中脱颖而出一个十九岁的苏辙,是不大可能的,正如苏辙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那么退而求其次,仅仅学会苏辙的自知之明,不难吧?
附全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
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
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
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
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
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
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
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又幸矣。
易须 2002、9、28
----
评论空间
经典故事
人物如烟
殿前欢
悠然乎,
春秋闲看腊梅疏,
莫争魏蜀与东吴。
诗酒江湖。
真豪杰胸胆粗,
大丈夫柔情愫,
问天下谁如许。
易须是我,
我是易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