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aslug(叶海)
整理人: xjhao(2003-05-08 14:08:30), 站内信件
|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温瑞安?
首先声名叶海并没有完全的看完温瑞安的作品,这一点叶海却没有以为因此便没有资格评论温瑞安,王朔说金庸时,说并不是要将盘子里的菜全部吃完才可以评价菜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作品也是如此。叶海以为然。
不过武版中喜欢温的人数之多,也是有目共睹的,想来温“可能”确有过人之处,只不过自己并没有发现而已,所以也不敢将话说满。
在广武时看到有人说老子就是喜欢温瑞安时,看得莫名其妙,莫非你喜欢谁还有人管?要如此大声吆喝,不由联想到刻在桥边石上那些无聊的名字,自以为长命百岁,却是最没有人理睬的东西,片刻风雨过后,冲去的也正是这些东西。
温瑞安不过是古龙的跟随者罢了。也不过沾了古龙的光,将古龙未曾走下去的死胡同走了下去而已,说温是大师,没有这个必要,不过一个写者。这就是我的看法。
首先一个大师级的作家若没有创新的话,实在难以过得去的。金庸引进西式思想,创成了近代武侠几乎疯狂的局面,古龙能在金庸的光环的照耀下突破出一条路来,到现在为止仍是一个奇迹,这其中的创新都是全面的,是真正属于个人的东西,也是真正让人接受的东西。但这种影响在温瑞安的身上毫无痕迹,用的是古龙的文体,写的是已经写过的故事,若硬要说温瑞安有所成就的话,倒是在招式名称和帮会名称上更另人不敢相信,那几乎完全是硬凑文字的方式,让人苦笑不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的。大家想必也有所感觉的。
古龙的文字实在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里了,就古龙自己也意识到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希望可以突破,其实在早先的几部作品中古龙也是深受其苦了,像丁情续写的〈风铃中的刀声〉、〈圆月弯刀〉都是语言上吃了大亏,让人感到古龙的风格是否真的山穷水尽?〈风铃中的刀声〉后来的语言上的玩笑都使人不忍看下去了,虽然丁情和古龙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却是是真的说明问题的。一个作者将自己的语言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尤其像古龙这样独特的风格。走的险,也就越是危险。
可惜的是温瑞安将这个结尾继续下去了。整段的废话,甚至出现一连数十个同样字的玩笑,譬如看《刀》的时候,就是如此,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风铃中的刀声》那些苍白的文字。温瑞安的选择本来就注定了他的成就只能在古龙后面而已,虽然他自己想要出新(这是每个用心写作的作者都想的,叶海虽然不看好温的书,不过是说他不够上大师而已,并没有否认他的成就),可是他也只能在故事情节上用心了。
温的武功我可以说完全是从古龙的手中拿过来的,可惜拿的不彻底,又不愿意让人笑话“拿来主义”所以便开始了温自己最大的成就——编名字。这种事情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确实够得上精彩,不过这样的大师,恐怕是没有人承认的,对与武侠的体会,在一个武侠小说作者身上体现出来不应该是这种态度的。
另外温作品中很难有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比较好看的《神州奇侠》比之《楚留香》如何呢?若细品其中的篇章,实在是禁不起推敲的,说是经典,还差的很远呢?
叶海当然是一孔之见,叶海也曾喜欢温的作品过,不过若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的出色,叶海是有所质疑的,由于时间仓促,今天只写这么一点好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