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教派>>禅宗>>一知半解文集>>初悟《六祖坛经》系列>>修般若行——《坛经专题系列》3

主题:修般若行——《坛经专题系列》3
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17:03), 站内信件
修般若行——《坛经专题系列》3

☆☆☆个人观点☆☆☆

修般若行解疑

《坛经》已经把修行的一些很具体的事说清楚了。不知道还有些什么问题?
和在修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里一并让《坛经》为我们说说。


修行有无顿渐?

《坛经》说:“因为人的迷悟不同,各有因缘所以才有顿渐。”
“其实法无二法,即无顿渐,只是悟的时间有快有慢罢了。”
“这是为还没上路的人设置的法子,都要起个名所以一个法子叫顿法,一个法子叫渐法。”
“他们的本质上都是法,要是离开的五欲,得见自心,这顿渐之别也就没了。”—16



六祖所说的法是顿法还是渐法?

《坛经》说:“六祖大师所传的法,是为那些比较容易离开五欲自见本心的人所说的顿法。”
“所以我说的修行是修般若行,是让人离五欲即时就见本心。”
“但现实中的一些‘环境’的培养,‘恩义让忍’等就是为广度众生而立的”—9
“所以可以说六祖大师所传的顿法是可以适合一切众生的。”

顿法有无层次?

《坛经》说:“很多人都喜欢问,你修得怎么样了?到什么层次了?”
“这样很不好,这是自大的心在作怪。”
“顿法中顿修顿悟,是无渐次、层次的。”—17
“可以说即见本心不过是刚跨出了第一步,在一步中怎么可能再分是多少步?”


修福和修行有什么不同?

《坛经》说:“很多人认为做做善事,布施设斋就是修行了。就会有功德了。”
“其实不是,这样只是修福,要是有目的为善称为求福,这些不是修行实无功德可说。”
“当然了,修福就会有福报,但这不是修般若行。”
“当年武帝有这么多的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达摩大师也是说那是求福,实无功德。”—18
“要自身修行才会有功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20
那在现实生活中修功德应注意什么?
“要断我执,不可以自以为是,应尊重一切众生。”
“这是初修者应注意的,只有这样的心态才可以修好功德。”—19


修行是不是要出家?

《坛经》说:“很多人一听到修行,就马上会想到出家。认为要修行一定要出家。”
“出家修行的确是个好法子,但对于修般若行来说,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22
“一般来说所谓出家就是到寺庙里修行,只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环境罢了。”
“修般若行是自修自悟,离五欲得见本心就是了,这点环境的影响力不大。”
“当然好的环境对于初修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断见闻的法子还是要好点的环境的。”
“六祖大师为在家的修行者传下‘恩义让忍’的法子。所以修行在家也是一样的。”—13


修行是不是就是禅定?

《坛经》说:“认为修行就是坐禅(禅定)的人很多。”
“还会用坐禅的时间的多少来评定一个人的修行的深浅。”
“这样的观点在修般若行上都是错误的观点。”
“所谓坐禅也不过是个断见闻的法子罢了,这和出家换个安静的环境差不多。”
“要知道自性本质就是不动的,坐禅修定也不会对自性有所增减。”
“要是一个不小心执着于坐禅出现的‘假定’境况,就成了空心静坐。这样就只是修出了块石头罢了。”—23—24
“所以六祖大师为修般若行的人解说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说穿了就是离五欲。但又不是断绝五欲,象块石头一样。”—25


修行是不是对什么事都不要理会?

《坛经》说:“之前说过‘初修的人应有这做到两点,一是不见世间过,二是憎爱不关心’”
“在这点上不要会错意了,这是对些初修者的要求,希望可以断见闻,培养宽广的心胸。”
“这也不过是断见闻的一个法子罢了,就和出家、坐禅等一样。”
“要知道佛法广度有情,无情之物怎么可以度。”—15
“修般若行即是离五欲,不着心得见本心,存正见,做‘有智慧’的事。”
“所以说修行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是做‘聪明’的事,不做‘蠢’事。”


修行是不是就是念诵经文?

《坛经》说:“之前说过‘这里我《坛经》教你一招就是持诵《金刚般若经》。’”—7
“是不是念诵经文就可以了呢?”
“其实不是的,持诵可以说是有两个意思,一是受持,即按其所说的做。二是念诵。”
“因为是修般若行,所以《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就是这般若智慧。”
“只是按发音来念经文是没有用的,要用心来体悟,解得经义,按经义修行。”
“这才是修般若行。”—26

(待续……)


16、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
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17、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
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
有何次第?

18、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
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19、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20、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21、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
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
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22、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23、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24、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
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25、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
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26、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