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ldlong(忧城故刀)
整理人: leonard_soup(2002-09-30 21:18:03), 站内信件
|
中国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隐忧与思考
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会受到几个问题的决定性制约,第一是中国人均资源不足;第二是中国的第三世界的地位难以改变;第三是社会上精英主义的障碍。这些都决定了西方基于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没有成功的可能,必须走以"整体协调"和"适度发展"为标志的"中国式道路"。
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分为五种: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拥有全球22%的人口,只有全球6 .4%的陆地国土面积,6%的可更新淡水资源,7%的耕地。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都不好,中国人均土地资源不足世界平均的1/3;矿产资源不足而且富矿少贫矿多,共生伴生矿多单一矿少,选冶困难;中国处在季风气候之中,水资源不足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严重,农业防洪除涝成本高,城市供水和防洪成本高企。而且这些资源相互之间的地域匹配性也极差,使得运输成本高企,开发利用也困难。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充分利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增进土地生产力方面寻找出路。必须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长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来抵消资源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必须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适度发展之路,必须坚决摈弃西方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坚决摈弃建立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西化(现代化)发展模式。
正是因为中国人地关系紧张,所以中国不可能领导世界消费潮流成为世界新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垄断利润的受益者;因为中国的第三世界地位,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而把其余地区边缘化,进行利益输入、资源内流和矛盾向外转嫁;所以中国的工商业成长将不得不主要依赖本土资源利用和环境容许的限度,也不可能吸纳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因此中国农村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人多地少的现实来规划,中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也不能照抄西方的消费主义方向。
在人地关系上,中国的长期发展道路,必须控制人口,必须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协调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正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改善人地关系只能从放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着手,走适度发展之路。中国1949年人口数量就已经达到5.4亿,已经比今天的美国人口多出一倍,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方面比美国还大有不如,以中国的庞大人口确立消费主义的发展目标,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意义上的资源支撑的。
在人与人关系上必须注意中国的第三世界地位和防御态势,必须注意国内的阶层协调。在技术进步方面需要注重适度技术,着眼于大多数人能够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技术进步的受益范围要尽可能扩大;在资源分配方面要注重适度产品,社会资源向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满足方面倾斜,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状况改善。
一、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集中表现
目前在中国的精英主义者当中,形成了两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最新版本,第一个版本认为:只要制度合理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富裕和发达,永远不会遭遇资源的硬性制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以前没有遇到过资源(土地)报酬递减,以后也没有此种问题。第二个版本有时候承认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但是认为可以通过中国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领先,无限制地增强竞争力,把现在的世界中心地区边缘化,由中国来占用世界上的多数资源,实现中国的富裕发达,让欧美日落入贫困的陷阱;这个版本决定性的隐含前提是:中国可以在资源不足和自己过穷日子的前提下,却能够实现中国在工业和技术上领导世界消费潮流的石破天惊之举。
按照以上两个版本思路的直线外推,农民和农业不是一个问题,一样能够象西方曾经走过的道路那样,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民绝大多数具有进城谋生的机会,然后就实现土地集中,农业工业化(农场化)经营,甚至还有人要在农民进城之前先行来一个"新圈地运动",以提前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经营方式。
由于资源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总是首先在弱势阶层身上体现出来,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中国的三农(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地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充分体现了土地报酬递减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即使按照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世界人均水平为指标,就无疑要求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三倍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投入更多(决不只是三倍!)的劳动和资源(如化肥、农药),改善基本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旱除涝能力,这一切都会引致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减少农业的净产值和农民的纯收入。要求由农民来独立承担这个后果就必然导致农村的贫困化,而且没有缓解和解决之道。笔者以为,中国既不可能实现把欧美日边缘化(现实是中国工业最近20年来被别人进行了成功的边缘化改造),也没有实现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涵盖绝大多数人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能,所以中国农民和农业问题的解决,必定要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前提下来设计农民和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最大问题一直都是:劳动繁重、收获不多且不稳定,对应的派生问题是没有抵御饥荒的能力。所以在最基本的问题上,必须做到部分使用机械替代最繁重的劳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具备基本的抵御饥荒能力,这两者尤为紧要。毛泽东时代通过集体方式扩大基本经济单位的自给水平和层次,推广新的耕作制度和实用技术,通过国家资源分配倾斜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今天农民对毛泽东时代的感情,也证明这些着眼于农民长远利益的制度安排,最终是能够得到农民拥护的,农民也是能够看清自己的长远利益和切身利益的。
1、注重秸杆还田,中国农村每年秸杆产量在5-7亿吨之间,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资源,目前主要是用于焚烧,是最不经济的利用方式,而且还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通过养殖(如舍饲牛、羊等草食性肉用动物)利用秸杆---动物粪便---沼气生产---余料还田方式,这不仅可以减少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而且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农作物品质,减少化肥的使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土壤含有机质达到2%,就能够有效抵抗雨滴的溅蚀,如果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4%,那么即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也能够自行恢复。另外的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方式是种植绿肥,由于绿肥最后要通过腐烂在水田里来起作用,这个过程产生的大量甲烷无可避免地要排入大气,有人研究认为甲烷是一种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上百倍的温室气体,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极大,因此种植绿肥的方式需要谨慎评估,大概必须让位于秸杆--沼气---余料还田方式。
2、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池塘、水库和渠道的减淤清淤投资,加强清淤机械研究和开发,保障中国农业灌溉设施的长期有效性,对于稳定农村和增进中国粮食安全,均具有战略意义。此外土壤改良与中低产田改造,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家庭层面上是无法进行这种投资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做到。中国的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9%,改造中低产田不仅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出路。
3、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商品农业和市场农业是不能给绝大多数农民提供出路的,1990年代城市市场禽蛋肉产品"产量翻一番、价格降一半"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立足于"自给自足"方向来增加农民消费和人均农副产品的供应,在一个大集体内部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的道路上,还是大有空间的。
4、盲目注重农民进城是不现实的,没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就无法让农民在城市立足。这样城市生活反而不如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民有利,没有稳定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必然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而且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每单位个人需要多消耗数倍的能源,对环境也有不利影响,而农村生活人就在大自然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之中,不构成对环境的压力。
5、增加山地和丘陵的生产力,种植优质速生用材林和果树。在分田到户之后,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这并不是因为农民已经找到了更经济利用山地的方式,而是因为以家庭的力量,无法看护山林,保障树木和林果收益的最终实现,而司法救济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因为山林管理困难,所以最有效的利用方式被放弃。
6、最繁重的劳动和易于实现机械化的,要逐步进行机械化替代。在远距离输送---肩挑担扛---方面,首先是具备条件实现机械替代,高扬程取水抗旱也是可以易于实现机械化的,机械脱粒曾经在1970年代实现了机械化的,此外部分的机械翻土耕田和农作物收割也是具有实现条件的。这些机械化的替代成本都不是很高,不会对农民人均福利发生比较大的抵消效果,技术上也不困难,但是对把农民从传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意义很大。同时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还不能放弃,西方那种全机械化的耕作方式对中国而言,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粮食产量不如精耕细作方式下的产量高。
7、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耕作方式的推广,都要求扩大基本农业经济单位的规模。如节水农业推广,降低地下水水位的"井灌井排"方式(华北农民发明的防止土地盐渍化的有效方法),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根本改变农村生产单位家庭化的现实。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出路所以土地无法转移和集中,土地资本化和集中必定排斥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机会,人均耕地数量不足实际上也决定了"地权平均"是一个给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底线,所以基本农业生产单位的扩大,必须是平均主义的集体化方式,不能把任何一个个人排斥到这个体系之外。
二、建立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可能遭遇"石油崩溃"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是一个"木柴时代",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在1870年代,煤炭约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4%,此后电力开始进入社会各领域,蒸汽机和火电站的迅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剧增,到20世纪初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95%,称为"煤炭时代",完成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一次重大变革。直到1950年代末期,煤炭仍然占能源消费的1/2以上。20世纪初内燃机问世,汽车飞机制造业的兴起,各工业部门广泛采用石油为燃料的动力装置,1960年代初期石油(气)的消费量超过煤炭,世界进入"石油时代"。
石油与煤炭相比,按照单位发热量计算,其成本不到煤炭的1/3,而且石油产品燃烧的残留物少(0.05%),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燃烧条件好单位热量高。在开采成本、运输和供应价格、后处理成本等多个方面,都是低成本的优质燃料。战后的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廉价石油基础之上的"石油繁荣"。今天作为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标志性产品---私人汽车就是与石油繁荣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廉价稳定的石油供应,就没有今天西方的富裕和发达。1995年,在美国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方面的支出为6016美元,接近占20%,考虑大房子和汽车的关系,汽车对美国个人消费的实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汽车就没有美国人均32000美元的富裕。如果汽车从美国个人消费中消失,美国的富裕和发达将无法维持。
目前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正是由一个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支撑着一个消费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而且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在消费主义视野里的无限增长战略,在有效突破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之前,是没有希望继续下去的。这样的增长模式有可能在50年之内,引发世界经济的崩溃式的下降。
1950-1960年代是世界石油大发现时期,探明储量从104亿吨增加到720亿吨,增加6倍,1994年末达到1428亿吨,已经少于1986年趋于下滑。194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到2.6亿吨,1960年达到10亿吨,1969年突破20亿吨,1978年突破30亿吨,目前每年产量稳定在30亿吨以上。目前世界平均石油采储比为44年,天然气为65年,中东采储比最高为97年,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采储比平均不足20年,美、英、加均不足10年。目前在技术上,还看不到足以替代汽油的汽车用能源,无论是燃料电池还是酒精替代,与今天的廉价石油相比,都有巨大的经济成本差距和可供数量差距。因此作为现代消费主义的标志的汽车产业,极其有可能在50年之内发生崩溃,西方的大房子、郊区化和消费主义将无法维持,根据经济学里的"乘数理论",世界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因此陷入螺旋下降。
这种"石油崩溃"有可能在10年之内,将开始引发,可能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极限。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长期占世界石油消费的1/4,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美国本土的石油资源将开始枯竭,无论是美国提前减少本土石油开采,还是在开采枯竭之后再完全依赖进口石油,都将引发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和供应紧张,对世界能源产业、石油化工、汽车、钢铁、房地产等支柱工业产生沉重打击,引发世界经济的严重振荡和下滑。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就曾经导致西方世界陷入长期的"滞胀"(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危机最终被缓解,最后又在所谓的"知识经济"的潮流中被向外转嫁,而"石油崩溃"将不再有转嫁和缓解的理想空间。
中国应该追求稳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避免去凑这种热闹。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达7000万吨,石油消费突破2亿吨大关,这不是一个特别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中国石油的采储比也已经不足20年。汽车进入家庭在中国是不值得鼓励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轿车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指望和扶持。
---- 思想决定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