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lygirl_530(小魔女oO)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19:33), 站内信件
|
西晋南朝时佛教在泉州的传播
据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名胜志》云,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280?/FONT> 289年)建,去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今所,寺额欧阳詹所书。大中五年(851年)赐名建造寺”。这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
唐代泉州佛教的兴盛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亦为佛教的兴盛时期。自唐太宗至僖宗等八位皇帝均信奉佛教,牵动了唐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浩繁的译经事业基本完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宗派相继崛起,多种规仪制度的汉化和建筑、雕塑艺术的发展,使佛教得到迅速流播。唐设鸿胪寺下的崇玄署管理僧、道。武则天以后,以礼部下的祠部辖僧、道事务。唐代,泉州的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崛起,为佛教在泉州流传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佛教寺庙的兴建是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标志。
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肃清门外建白莲瑞应道场,后赐额莲花寺。垂拱三年(687年),在龙首山麓建安福寺。长寿中(692?/FONT>694年),莲花寺改名兴教寺。神龙中(705?/FONT>707年),改名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天下佛寺皆改名开元寺。天宝六年(747年),在肃清门外建水陆寺。贞元年间(785?/FONT>804年),在郡治北清源山梅岩已有福先抬庆院。唐天祐年中(904?/FONT>907年),建观音院,宋治平年间(1046?/FONT>1067年)赐名普照寺。唐天祐年间,在青阳山有法云寺。还有建于隋唐年间的同安兴教寺,宋熙宁年间(1068?/FONT>1077年),改名梵天寺。总之,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
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经幢为乡贡进士欧阳偃及沙门文中共书。经幢有篇序文,叙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唐朝大中八年的泉州佛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有一面是题名刻字的,这些题名有三部分人:其一为信众募缘题名,有姓名者数十人,这些善信中有许多女施主,她们的名字有一个特点,是以数字为其名的,即从一娘、二娘、三娘、五娘、七娘、十二娘不等,还有几位名字相同,仅姓不同罢了。经幢记载,募缘捐建此经幢的善信有200多人。诸多捐款、捐物的善信,有是是“为考妣,各舍铎一口”,有的施舍布一疋“以为孝妣”、
其二,经幢题名的人还有泉州的地方官员。如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都押牙将值仕郎□太常寺奉礼部骁骑尉谢愻,押牙吴□、押牙陈元度、押牙兼都虞侯林弘、□□、押牙□□团练管干许庶等。从以上官职看,薛凝是官三品,阶五品;谢愻官职唐史未见;《五代史》有“押衙”官职,未见“押牙”。这些地方官对佛教之倡导,甚至他们就是佛教信徒,因此有利于唐朝泉州佛教的发展。
其三,佛顶尊胜陀罗经幢的书写和镌字人。书写人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闽中金石略》认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介更重要的是“乡贡进士欧阳偃,”《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的《选举科目》不见其名。这可补府、县志之缺。唐朝泉州仕进文人为佛教经幢作书,对佛教在泉州的发展也起了推动的和用。唐朝泉州被誉为“泉南佛国”。经幢是卢准等三人募缘拾二千文树立的。
唐乾宁四年(897年),文人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泉州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又说:“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寺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这里说的是自唐垂拱以来,泉州开元寺流传的美好神话传 说。至今,泉州开元寺的“桑莲古迹”、“紫云殿”、“紫云屏”等,都是承唐垂拱以来的“垂云薙草”的传说而来的。《碑铭》又云,泉州开元寺和“桑莲、云草”之盛名,“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可知早在唐朝,泉州开元寺就是闽中诸寺中最有名的佛刹,而泉州开元寺以“桑莲、云草”为最为著名的胜景。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了泉州开元寺自唐垂二年(686年)以为的沿革,记录了王审知的崇佛,是今日研究泉州开元寺历史、泉州佛教史、泉州古代文化思想史和研究泉州古城史不可缺少的材料。据《碑铭》云,唐末泉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其时泉州刺史王审邦“为兹郡之秋也……乃割俸三千缗,鸠工度木,烟岩云谷”之中。第二年,“宝殿涌出,栋隆旧绮,梁修新虹……方珪丛斗,楣承蟠螭,飞云翼拱,文榱刻桷,
#$%&#$%&杈枒”。重建后的开元寺,竞是“僧朝梵而谷应,升者骨冰,观者目波,而五间两厦昔之制也”。即泉州开元寺重修后,保留了以前的规制。其大殿佛像的排列次序是:“自东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弥勒佛、弥勒佛、阿难迦叶、菩萨、卫神”。并说明这种排列次序,是以“法程之有常”为依据的。如今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佛像的排列与唐代大不一样,则为以后历次重修后改变的。
乾宁四年,泉州元寺重建,其布局和规制是大佛殿居中,“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其新规制的形势与“又立岳峰,两危蜃云”相配合,“东瞰全城,西吞半郭”,尤为壮观。这不但载明泉州古城址变迁的不可多得的史料。《碑铭》还记载了唐末福建佛教大盛行,统治者崇拜佛教的情况。乾宁四年,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泊帅闽也,愈进其诚,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王审知特别举行隆重仪式,迎送佛经入重修后的泉州开元寺的揭经楼。其仪式是“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唐末王审知的崇佛,泉州佛教的兴盛,一目了然。
唐朝泉州出现了不少著名僧人。如唐天宝年间(742?/FONT>756年),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泉州开元寺僧人匡护,讲《上生经》,听者常千人。泉州僧人怀晖,元和三年(808年),召至长安,入宫廷麟德殿讲论佛经,谥号大觉禅师。唐会昌年间(841?/FONT>846年),有黄糵禅师,卓锡同安县夕阳山。有泉州开元寺僧人令言,出游燕、赵、传《法华经》、《上生经》。咸通六年(865年),有僧人文 #$%& SIZE="3"> ,在泉州开元寺东建造高九层,赐名镇国塔。泉州南安延福寺僧人无等,于九日山镌刻“泉南佛国”四个大字。《祖堂集》记载,泉州南安人岩头和尚,“于长安西明寺具戒成业”讲《涅槃经》。还有义存禅师,南安县人,出生于长庆二年(882年)。据唐朝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载,其你而下“皆友僧新佛,清净谨志”。12岁“从家君游莆田玉涧寺”。17岁落发。唐会昌灭佛,义存蓬迹于福州闽候之芙蓉山。宣宗即位(847年),废除灭佛令,义存“北游吴、越、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后到武陵参见德山(南禅宣鉴大师),宣鉴“出其徒数百,咸莫之测”。宣鉴“出其徒数百,咸莫之测。”宣鉴对义存评价很高,云“斯无偕也,吾得之矣”。
咸通十一年(807年),义存住持福州雪峰山广福院,从此“天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唐僖宗“赐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郊授焉”。大顺二年(891年),闽王“雅隆其道……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梁开平二年(908年)示疾,王审知“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师”。五月圆寂,俗寿87,僧腊59。据《三山志》载,唐龙纪元年(889年),义存生前预造葬地,并自为序。唐天复三年(903年),王审知刻义存自序于石碑,碑文云“《难提塔序》(天复三年)僧真觉自序:……虽然离散未至,何妨预置者哉!所以叠石结室,剪木合函,般土积石为龛。诸事已备,头南朝北,横山而卧。愿至时同道者莫违我意”。义存逝后藏骨雪峰寺塔中。是时,因奔丧而“奔闽之僧尼、士庶仅五千人。闽王娣之……延禀如陈祭,是高斋焉”。
据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大师碑铭》载,义存于福州雪峰山广福院住持40年,“常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碑铭》又记义存分灯弟子与南禅少林的关系。云:真觉大师“庶几者若干人,其一号师备,拥徒于元沙(今安国);其二号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其三号智孚,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号神晏,今府之鼓山也。分灯之道,皆膺圣奖赐袈裟”。《碑铭》特别指出,作此碑文系受托于“元沙级宗一大师、招庆(泉州)元晤大师、鼓山定慧大师”。由此可知,义存大师继承南禅青原法系下的曹洞派,在闽中分灯泉州招庆寺和福州鼓山寺。
《碑铭》对义存分灯弟子而“膺圣奖赐紫袈裟”一事,大加赞扬。说此分灯之道,在南禅少林和曹洞派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即“自少林之逮曹溪,无不刻碑而纪颂”。这就表明,唐末南禅少林在闽中据点一为福州、一为泉州,即一为福州鼓山寺,一为泉州招庆寺。
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记,敦煌遗书中有泉州僧人省僜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约成书于926?/FONT>946年)载,后晋开运初(944?/FONT>946年),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迁省僜住持招庆寺,称明觉大师。后泉州乱,招庆寺毁于兵。留从效为清源节度使,重建招庆寺。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延请省僜禅师为招庆寺第一住持。留从效还延请省僜住持泉州承天寺。这表明泉州招庆寺与承天寺同为南禅曹洞派的寺庙,且两座寺庙的关系十分密切。
《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一书,所颂诸祖师“始迦叶,终曹溪,凡三十三祖”,恰与《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所载义存诸祖师的时间衔接。而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泉州庆寺静、筠二位禅师撰《祖堂集》,追溯其为义存的法嗣。总之,从“厥初大迦叶之垂二十八叶,至于达摩,达摩六叶止于曹溪(慧能,638?/FONT>713年),分宗南北。德山(宣鉴,782?/FONT>865年)则南宗五叶大师嗣,其今(至义存)六叶焉”。至静、筠二位禅师撰《祖堂集》追溯为义存法嗣。这一连串的南禅曹洞少林宗派唐末在泉州的活动史实,恰好一脉相承。
唐朝泉州的佛教虽然受会昌年间武宗“灭佛”的打击,但很快得到纠正。唐一代佛教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学体系。各宗学说竞立,汇成卷帙浩翰、内容深博的佛学经藏,研究佛学思想的风气大盛。如泉州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善讲《上生经》,听众“骤致千人”;开元寺僧令言,苦行内典,传《法华经》和《上生经》;释叔端,学通《唯识》、《维摩》、《俱舍》诸论,学识渊博,著有经论数十卷。其门下弟子道昭,深通《唯识》,著有《真书唯识论解》80卷,时人称为“唯识大师”。禅宗雪峰义存分灯泉州的弟子慧 #$%& 、元晤,都是著名的禅师。
五代泉州佛教的发展
五代时,福建偏藩海隅,社会独安宁。王审知实行保境息民政策,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泉州刺吏王审邽,通春秋,喜儒术,命子王延彬设招贤院,以安插流亡。泉州刺史王延彬则“多发蛮舶,以资公用,尺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借之为利,号招宝侍郎”。闽王氏统治者推崇佛教,大造寺院,大造佛塔,大造(或铸)佛像,大印(或铸)佛经,并大量剃度僧尼。据《十国春秋》载,闽王政权33年中,建佛寺267座,仅泉州就造54造。据黄滔撰《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云,福州“府之寺到于清源(时泉州为清源军),或存或烬,咸抽金积俸增而新之”。
五代,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及节度使留从效大造佛寺,比较著名的有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空相院、保福寺、方广寺、法石寺、金池寺、玉泉寺、玉泉广济院、凤凰寺、凉峰弥陀寺等数十座。兹选几座名寺简介于下。
据《泉州府志·方外》载,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以木植浮海至泉(州)建塔,号无量寿塔(即开元寺西塔)”。又闽王氏礼僧如佛,好谈佛理,竭诚优礼僧人,据《泉州府志·版籍志》记,王延钧“遣官弓量田土,定为三等。以膏腴田地尽入寺观,民间及得其硗窄者,先后如王延彬、陈洪进诸家,多舍田入寺……故寺田产米比民业独重焉”。王延彬在泉州开元寺创千佛院,延僧省僜居之。唐天复元年(901年),判军事朱弘宵创地藏院,并置寺田延接僧行昭居之。王延彬治泉,大修功德,大兴土木,为外地来泉之高僧在开元寺建造清吟院、清凉舍、浴室院、泗洲院、法兴院、法华院、罗汉阁、千佛院、金自院。天复元年,又创净外白衣院、上方院。此外,在泉州开元寺还创建兹恩院、天佑院、建法院和报劬律院,延请僧人居之,梁贞明年间(915?/FONT>921年),节度使陈洪进延请僧栖岑演说西方《上生经》。后唐天成三年(928年),训练使陈敬通铸金身佛像。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嗣子王继崇任泉州刺史,创建清隐院,延禅僧师寂住持。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节度使留从效创建六祖东院,延请僧如岳居之。南唐保大间,漳州刺史董思安,其妻率子全武,在泉州开元寺建栖隐禅寺,以荐冥福。宋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改威明庙为上生院,延请僧道岑为住持。南唐太保四年(946年),王延政从子王继勋在泉州开元寺建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经幢八角八面,高120百米,坚刻76行文字,除主要部分经文外,又刻记施舍建经幢人的姓名,其中有许多地方官员,如“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还有“光禄大夫检校尉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琅玡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王继勋”等。以上官职,多为史书所缺,可为五代史职官志补白,亦是研究泉州五代时社会经济史、海外贸易史的重要实物材料。经幢构件上的浮雕飞天,皆赤脚裸露,身体修长,保留着飞天雕刻风格,亦为是很好的佛教艺术品。经幢铭文还记载,造经幢的石灰岩石,是请“僧于浙水募缘,召匠于太湖,采石徙五载,竟未成功。”可见,当时建造此经幢的石料是采自太糊,其历程是十分艰难的。经幢上诸地方官员题名,其施舍钱财数目,从一千文、五千文到三十文等。这反映了五代时泉州以刺史为首的地方官员崇信佛教的情况,而他们建造的经幢也是他们的功德碑。此外,在泉州涂关门外法石宝觉山附近乌墨山澳的山坡上,还发现梁开平三年(909年)雕刻的石,石像高170厘米,立姿,赤脚踏仰莲座。现在仍保存泉州开元寺内。
僧省僜住持泉州招庆寺时,著有《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撰序者为陕西终南山僧慧观,抄录者为敦煌三界寺僧道真。这明五代时泉州佛教寺院与陕西、敦煌佛教寺院联系之紧密。该书为无代的《温陵开元寺志》、《紫云开士传》和乾隆《泉州府志》所遗漏。五代时,泉州招庆寺僧静、筠合著《祖堂集》一书。80年代,《祖堂集》由日本传回泉州。《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和《祖堂集》,同为10世纪泉州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唐、五代泉州佛教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材料。据泉州开元寺《紫云开士传》云,唐与五代,仅开元寺门下就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其中以禅、净土、唯识和南山律宗为最盛行。
宋代泉州的佛教
宋初曾下诏全国各县上报僧尼之数。据《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记,宋太宗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馁者,今殆二十人矣。”这就是说,以前一人种田,仅可勉强养活3人,如今一人种田却要养活20人。原来五代以后,为逃避租赋、徭役,大量家人为僧尼。如宋太宗所云:“东南之俗,连村跨邑去为僧者,盖慵稼穑而避徭役耳。”其时,泉州知州上奏朝廷,太宗去:“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这表明宋初泉州逃赋役而入佛门的百姓之众,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于是宋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经济上限制,政治上利用的政策。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又吸收佛教那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部分教义,提出儒、道、释合一的主张。宋朝严格管理佛教,从建寺院到剃度僧尼,都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度牒制度,限制寺院财产。泉州的佛教失去唐、五代时期发展的势头。
但是宋代泉州的社会经济繁荣,特别是泉州的海外贸易繁盛,佛教寺院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僧人和善信兴起了历史上没有过的大规模的修寺、建塔、造桥工程。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规模较大的佛寺得到重修,也新建不少的寺庙,如崇福寺、南天寺、法石寺和小雪峰寺,在泉州开元寺建甘露戒坛等。而泉州的地方官大都延请高僧,改建院堂,改变了对佛教寺院的管理方式。如熙宁年间(1068棗1077年),守陈枢改粥院为禅院,延请本观禅师主法华院、大中寺、崇福寺和水陆寺。元丰年间(1078?/FONT>1085年),知州乔郎中,以泉州开元寺为禅林,延请僧子琦住持罗山院、承天寺。又如僧宗达,居泉州开元寺之普贤院,知州德秀延请其主崇福寺。
宋代泉州开元寺东西二塔的建筑,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泉州佛教寺院积聚的财富。据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明朝蒋德璟《双塔记略》云,开元寺东镇国塔,唐文 #$%& 禅师以本造,凡九级,六年方成,赐名镇国,唐咸通中(860?/FONT>873年),以佛舍利镇塔中。“宋天禧中(1017?/FONT>1021年),改为十三级”。“绍兴乙亥(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灾。淳熙丙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僧了性重建。宝庆丁亥(宝庆三年,1227年)复灾,僧守淳易以砖,凡七级。嘉熙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始易以石,仅一级而止。僧法权继之,至第四级。晋江人天竺院讲主(天赐)作第五级及合尖,凡十年始成。”塔高48.24米。
泉州开元寺西仁寿塔,据《双塔记》云,建于梁贞明二年(916年),号无量寿塔。宋政和甲午(政和四年,1114年),据传有青黄光起塔中,光束直冲云霄,不久变成五色光彩,天明乃灭,因此赐名仁寿。绍兴乙亥(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灾,淳熙年间,僧了性再造,复灾。僧守淳易以砖。绍定元年(1228年),僧自证始易以石。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先镇国塔十年而成。塔高44.06米。
此外,还有石狮的万寿塔,又名“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在宝盖山上。据《泉州府志·山川》记,关锁,水口镇塔也。登之可望商舶往来,宋绍兴中(1131?/FONT>1162年),僧介殊建。故万寿塔即是风水塔,也是出入泉州湾舶的航标灯塔。塔高21米。
泉州开元寺拜庭有两座波罗门金涂式石塔。通高5.48米,每面刻四尊佛像,塔身四面刻圆拱龛,龛内浮雕故事图。塔顶四个转角雕刻带翅膀的怪兽,颇似唐墓出土的愧头俑。塔顶为方形石盖,四面刻佛的称谓,顶为复莲盆及多层相轮尖顶。塔顶四个转角坚起的石雕山花、蕉叶。卷云、人物故事画。左边一座塔的须弥座上刻:“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绍兴十五年,1145年)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1982年8月,台风刮倒拜庭巨榕,榕树压倒石塔,塔中清理出五代时时泉州刺史王继勋等善信捐资雕刻的佛顶尊胜陀罗经幢。又清理出银质鎏金观音像,背面刻“泉州右南厢宣明坊女弟子柳三娘,与夫主梁安共舍宝塔一座,永充供奉,合家人口等增延福寿。时绍兴十五年六月日”。从铭方舍钱造塔的目的是“同祈平安”和“合家人口等增福延寿”,这表明了宋代泉州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
宋代,泉州的僧人和善信,继唐、五代之遗风,创建了不少的石经幢,对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现存的还有“淳化元年”(990年)庚寅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创立的《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佛顶陀罗经幢记》,为招庆禅院僧元恪撰,是“清信长者刘熙与弟阐,同发菩提心,舍净地之所建。”可见,这座唐末义存分灯弟子的招庆寺,北宋仍然存在。淳化二年(991年),泉州承天寺的陀罗尼经幢,为僧人严福舍资所创建。泉州水陆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僧宗美撰文,经幢为善信陈僧舍所居地为基址,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天圣三年(1025年),承天寺陀罗尼经幢,为僧体明等人施舍所创。开元寺天对九年(1031年)陀罗尼经幢,为泉州清凉院僧智贤募缘所创。此外,还有南安丰州桃源宫的尊胜陀罗尼经幢,高高7.8米,八面正书,全幢七层,雕刻精美,有重翼羽状飞天。为“南安县清信女弟子葛门陈二十二娘……夫葛二十七郎”舍资创建。建经幢的目的是为“考妣二亲追荐……同保平安,特抽襄贿虔于当境神仙坊”建经幢,并凿井一口,时北宋天对三年(1025年)经幢保存完好,为现存经幢之典型。从经幢上的文字看,北宋泉州的善信,佛、道都求,这是佛教世俗化趋向的又一例证。还有泉州北门通天巷的陀罗尼经幢,通高6米,作13层,但文字多剥蚀,檐角雕刻羽翼和飘带飞天。其造型同丰州桃源宫石经幢,但造型较小而已,应是北宋所创。后经幢被围入泉州机电厂,为保护起见,1986年移至承天寺内。
泉州南宋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长方形,四面,高55厘米,每面宽32厘米,辉缘岩雕成,保存完好。正面浮雕弥陀佛坐像,肩后浮刻一个光圈,跌坐仰莲台上,身披袈裟,面庞丰润,两耳垂肩,慈眼下垂,佛像高25厘米。弥陀佛屈右臂,作佛心印,左手平放腿上。纪年为“嘉定八年(1215年)岁次乙亥六月十四日造”。这是泉州发现的有纪年的唯一南宋石经幢。
宋代泉州佛教石雕塑像也有很高的水平。较著名的有晋江县东石镇岱山南天寺的石雕弥陀、观音和势至坐像。佛像高6米,宽3米,造型魁伟,形态威严而稳重,现出文静和慈祥。晋江金井镇小三村西资岩五尊石佛雕像(仅存三尊),据《福建通志》载,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创建,正中如来佛高4.6米,肩宽1.6米,两旁观音、势至稍次之,妆金身,赤足踏莲台。泉州北郊清源山瑞像岩石室的释迦立姿瑞像,依山石雕成,高4米,宽1.5米,神态庄严肃穆,慈祥大方,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高举平肩,作无畏手印,首饰螺髻。岩上刻“大宋元祐二年(1087年)岁次丁卯,众造释迦瑞像”。还有泉州东北郊赐恩岩石雕观音坐像,高4米,肩宽1.92米,六道垂发分披双肩,双手切合,掌心向上,慈眼低垂。据《闽书》引泉州《淳祐志》云,“元祐间(1086?/FONT>1094年),民夜间见光相,镌白衣观音像于岩端”。
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小宋代佛教石雕像,刻工圆熟,是为泉州佛教艺术雕刻的珍品。如大型力人柱础石雕,高82厘米、头顶直径30厘米,赤脚左膝跪地,左手撑腰,作用力状。力人足与手腕皆带圈饰,上体裸露,腰部缠带打结。头部嘴宽、鼻大、眼大、眼皮下垂,额上有深皱纹,头顶戴菩提树叶编成的帽子,两耳大而垂肩。就力人的整体看,完全是西南亚人的形象。《诸蕃志·天竺国》云,雍熙年间(984?/FONT>987年),天竺国僧人 #$%& 护哪航海来泉州,“买隙地建佛刹于泉之城南,今宝林院是也”。此大型力人出土于南门城基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是宝林院的建筑构件。
泉州崇福寺有两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2合刊期,登载约翰·福斯特文章,认为该石雕的题材,似是印度的涅槃。但是我们从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禅宗的“顿悟”表现。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头无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两手合抱平抬于宽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畅。
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石雕还有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这一列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皆用泉州的名产棗玉晶瑚青石雕成,石质柔韧,刻工精绝。其艺术水平,远胜于镇国塔塔身上的菩萨、天王和力士石雕。这群佛教神话故事石雕的内容,大都取材印度,但石雕的人物装束及周围环境布置,已经全部中国化了。这群艺术石雕作品,可称古代建筑中之瑰宝。考古学家认为,堪与南京栖霞寺、山西云冈石窟的佛传图雕刻相媲美。1935年,瑞士人戴密微、德国人艾克合著《刺桐双塔》一书,把这雕刻群誉为“神奇的雕刻艺术”。这一雕刻群,既反映宋代泉州佛教的文化艺术,又反映了宋代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
----
Hello,^&^
If I sent you a smile,
you would think it was nice~!
Have a Great Day my friend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