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ysinger(小菜一碟)
整理人: mysinger(2002-09-20 13:18:46), 站内信件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莆田人与台湾人具有血缘相亲、习俗相同的关系且源远流长。
早在宋初,兴化人民就开始与台湾进行贸易往来,有许多人此时已开始移居台湾,为开发台湾岛作出了贡献。据台湾《林氏大宗谱》记载:“北宋初,北方流民涌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至今,台湾彰化县的南社和猫儿干番社的高山族还住“兴化厝”,讲“兴化话”。台湾《彰化县志》称“猫儿干番社,有说兴化话者,想是兴化人入社所传”。台湾桃源县有个宋屋乡,是台湾最典型的冠姓地名。此地的先民,即是莆田县后埭龙坡的宋新恩后裔。宋、元之交,宋新恩为避战乱迁居广东惠州。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其20世裔孙宋来高率先去台,随后其兄弟等12家也相继渡海赴台,并在北路淡防厅桃涧堡广兴庄开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命名为宋屋庄。现在的宋氏家族“新恩公”派系子孙,除分布在闽粤外,还分衍于台湾竹东、关西、湖口、中坜、杨梅、苗栗及南部的美浓、潮洲各地。桃源县观音乡俞姓的祖先系从莆田县忠门铁灶村(今湄洲湾北岸山亭乡铁灶村)渡海迁台,繁衍子孙,自成村落。1987年后,俞姓曾多次返莆寻根认祖。
莆田县西天尾乌石村的九牧林氏,自唐中叶开始,林氏族人便向广东、闽南等地发展。至明、清两代,九牧林姓族裔开始陆续向台湾移民。目前台湾的林氏宗亲总人口达138万多人,在台湾各地盖有30多座富丽堂皇的林氏宗祠。其中,最早的林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南投县竹山镇崇本堂;规模最大的是台北市重庆路的“全国林姓宗庙”。
1945年10月至1949年,莆、仙两县又有大批人员赴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莆、仙两县赴台人数约为六千余人。这些人中,有的在台政府中任职,有的在军警界任职,有的在科技文教及工商界谋生,其中大部分是劳动者、手工业者。这些人中大部分居住于台北,有的去了彰化、花莲、高雄、屏东、新竹、台南、台中等地谋生。这些人士大部分如今已成就家业,子孙众多。1946年10月,在台湾的莆、仙籍人士,在台北成立了“台北市莆仙同乡会”。1978年9月,在台北同安街建成一座“台湾兴安会馆”,既是台北莆仙同乡会的会址,又是莆仙在台同乡团结互助、联络乡谊的中心。近年来,台湾的彰化、花莲、基隆、屏东、高雄等市县,也都成立了“莆仙同乡会”;在台南、新竹、台中等县、市,也都成立了“莆仙同乡联谊会”。
妈祖,作为莆台关系的象征,近年来更显得密切。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闻名遐迩,四海共仰。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各地纷纷建造“天后宫”或“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建有妈祖庙或天后宫,目前尚有一千多座,其中台湾岛的妈祖庙,就有八百多座。台湾妈祖庙的神像,都是由湄洲岛妈祖祖庙分灵去的。台南市“天后宫”,至今还保存着据说是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从湄洲祖庙“请”来的神像。1987年后,台湾信众又从湄洲“请”走了几百尊妈祖像。在台湾,目前有一半以上的人信奉妈祖,每年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日,台湾各地的莆仙同乡会以及各神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与湄洲岛同时开展纪念这位四海共仰的“女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前来湄洲岛旅游、观光、朝圣,促进了两岸交住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全市大约有台属1.8万户,共有9万多人,大部分台属在城、涵两区以及莆、仙两县的沿海地区。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后,台胞回莆探亲的人数与日俱增。同年,莆田市成立了“台湾同胞接待站”,1988年,莆田市人民政府也成立了“台湾事务办公室”,开展接待、咨询等活动,为台胞寻根谒祖服务,并处理有关的涉台事务。
近十年来,莆台两地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1989年5月,台湾宜兰县组织了20多条船,浩浩荡荡直航湄洲岛,参加妈祖诞辰1029年纪念活动,开了海峡两岸“直航”的先河。1993年12月,莆田市妈祖民俗文物赴台巡回展,引起了台岛内的轰动。1994年、1995年,湄洲岛分别举行了“妈祖文化旅游节”及“妈祖民俗风情旅游节”,不少台湾同胞前来参加。1997年,湄洲岛妈祖“金身”“起驾”出巡台湾,这是妈祖诞辰一千多年的头一次,引起了台湾岛的轰动,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妈祖,已成为一座搭架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的桥梁。
----
欢迎来到妈祖故里
9774299请注明是网易社区
给我传纸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