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妈祖故里>>
おこ莆阳历史こお
>>文献名邦>>妈祖故里被称为文献名邦,到底状元有多少呢?看看就知道了

主题:妈祖故里被称为文献名邦,到底状元有多少呢?看看就知道了
发信人: mysinger(小菜一碟)
整理人: mysinger(2002-09-19 13:00:42), 站内信件
  从隋唐至清末,兴化可谓科名鼎盛,“人文甲于八闽”,仅进士便达一千五百多人。但兴化到底出了几个文状元、几个武状元?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古代科举制度及文武状元的来历作一番阐述。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开始以分科取士的办法来充实官员队伍,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即考试方式选拔官吏。唐朝开始把考试分为常科与制科两大类共几十科(种),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属非常措施,被视为“非正途。”常科考试的举行较有规律,其中以进士科最难考,录取比例非常低,含金量最高而特别受推崇。以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首创进士科的殿试之例,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但那时,其它无殿试的科考第一名也可称状头(状元)。到了北宋,录取进士的名额大增,规格共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继殿试后排出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这种确定文状元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清代。但并非第一名就是状元,也并不是每次都有状元。唐代的一些科,只取一名进士,就无所谓状元;还有一些继复试后一个未取,当然也没有状元。宋代时有的会试后没有殿试,虽有名次却无状元;还有个别科的状元,事后因故被取消了。但也有相反情况,如元代十六次考举都是两榜,因而每次都有两个状元。清初也开过两次两榜的,各有两名状元。所以,取得文状元的经过各有不同。 
  以此看来,人们所说的文状元应该指“经殿试后确定的第一甲第一名的进士。”这样定义才客观公正。据此,下列几位为兴化历史上的文状元是毫无疑问的。 
   北宋 徐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 黄公度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 郑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吴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陈文龙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济孙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环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综上所述,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十一位状元,其中文状元九人,武状元两人。


----

欢迎来到妈祖故里

9774299请注明是网易社区
给我传纸条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