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神州旅游(游记/功略)>>西南篇(渝、滇、黔、川、藏)>>云南>>滇西北线(昆明-大理-丽江-中甸-德钦-泸沽湖)>>滇西北路线集>>菜驴行滇蜀,藏>>菜驴行滇藏PartI-3-翻越碧罗雪山

主题:菜驴行滇藏PartI-3-翻越碧罗雪山
发信人: czwell(czwell)
整理人: jaja(2002-11-02 11:06:18), 站内信件
翻越碧罗雪山
7月11日 晴
   早上吃到了丁大妈作的石板粑粑,其实也就用石板作锅而煎烤的厚面饼,不过没有放盐,没有什么味道,如果加些盐应该会可口许多。在丁大妈这里住了两个晚上(其实去秋那桶那天也一样占用着房间,放了不少东西在里面),外加吃了4顿正餐,2顿早餐,丁大妈一共只收60块钱。
   去迪麻洛要先到五区,五区刚好位于贡山县城和丙中洛乡的中间,坐从丙中洛到贡山县城的车就可以到五区。离开重丁到丙中洛镇后,看到了来丙中洛时坐的那辆解放小巴,当然现在是要开回县城了,只是因为没有其他乘客,只有耐心等待,一直等到10点多钟,才等到足够多的乘客,11点钟,来到了五区。 五区这里有座跨越怒江的大吊索桥,桥面是铺铁板的,应该可以通行轻型汽车,去迪麻洛就从这里过桥,然后右拐,沿怒江边走十多分钟,就会看到迪麻洛河(其实是条比较大的山溪),过跨越小河的石桥后,左拐弯,沿迪麻洛河边的简易公路一路上行,就可以去到迪麻洛村村委所在地青马塘。
    原来以为从五区到迪麻洛青马塘只有8公里,比去秋那桶还要近得多,虽然是全负重,也问题不大,结果来到迪麻洛河边,才发现自己“上丁大妈的当”了,原来这8公里起码有7公里是上坡路,走起来感觉是上不完的坡。其实从五区到青马堂这一路的风景也不错,路傍的迪麻洛河沿青翠山谷奔流而下,这里蝴蝶很多,路上还不时可以见到成群的蝴蝶聚集在路面上,甚至在我休息时,还有蝴蝶停留在背包上,只是此刻无暇观赏风景,只想能早些到达迪麻洛。此时的好天气仿佛也成了敌人,火辣辣的阳光让我领教了云南太阳的威力,走平路时尚不觉得重的背囊,上坡时也仿佛从50余斤变成了100斤,我不得不频频休息,结果这8公里竟走了近3小时,到1点钟的时候,才来到了迪麻洛村委所在地青马堂。
    迪麻洛青马堂也是个以藏族为主的村子,坐落在山谷中一片开阔地上,田里多种植玉米,因为通了简易公路,这里现在已经通了电和电话。村里多果树,有几家小商店,有一个水泥篮球场。还有一所完全小学,学校虽然不大,但校舍很不错,校长吴老师是位年青老师,大学毕业后就来了这里,现在已经在迪麻洛几年了。
    一进村,就有一位小伙子迎上前来,询问我是否是准备翻越碧罗雪山的那位游人,原来他就是我这次的翻山向导梁向全,小梁家就在村边,所以当我刚走近村子他就看到了。小梁是丁大妈的姨甥,一位很好的向导,很熟悉翻越碧罗雪山的道路情况,能讲不错的普通话,篮球也打得不错,就是特别爱喝啤酒,这点可以和东北人比,呵呵。如果有驴友也想从迪麻洛翻越碧罗雪山,找小梁当向导就没错了,他的电话:(0886)3566163。
    从迪麻洛青马堂去德钦,有两条路线,一条线只要翻过一个约3700米的垭口,到德钦云岭乡某山村,时间大概一天就可以了。另一条线就是我这次走的线,先翻过3600米的八腊洞(音译,这里的地名多是藏语,只能用近似发音的字来记录,不是标准地名,这点先此说明,下面提到的地名多是如此)垭口,再下行到迪麻洛青公夏季牧场,然后再翻越4400米的喜拉垭口(据说以前翻越过的驴友测的数据是4800米,但我在德钦县地图上看到喜拉垭口的标高为4400米,此垭口终年积雪),然后下到迪瓦扎多牧场,再沿洛龙加龙河下行,最后翻越贡多拉垭口,就可以看到澜沧江和茨中桥,下山后就可到达茨中村,这条线快要走两天,慢要走三天。这里的向导收费,70圆/天(帮背不超过30斤的行李),按正常来回路程要花的时间算,比如我这次翻山去茨中,出发前就说好按5天计(按去3天,回2天计,实际上没有用这么长时间)。
    看到我的大背包,小梁坦率地告诉我,翻越碧罗雪山到茨中,要经过海拔4000多米的喜拉垭口,每人的负重只能是30余斤,而他自己也要带一些行李,加上干粮,全部重量有60余斤,所以要多请一个人才行。我说我可以背30斤,这样就不用多请人了(我主要是想省钱些,呵呵)。对此小梁有些怀疑,说以前他带的驴友都是请向导或租马背行李,自己空身爬山的。此时我徒步背行李来到青马堂的经历,则成了我说服小梁的理由,最后大家同意,先由我自己背30斤行李,如果我走不动了,再多请一位向导(此时正为夏季放牧季节,山上人较多)。
    青马堂这里有吃“下午茶”的习惯,不知是否是当年传教士带来的,和重丁、秋那桶一样,这里的藏民也是起汉名,信天主教,比如小梁,从穿着外表上真看不出他是藏族兄弟。晚饭后,村里的篮球场上热闹起来,一群年青人在那里打球比赛,还真打得不错。本来小梁的姐姐开有旅社,不过为了方便明天早些出发,我住在小梁家还没完工的新木屋里,在空阔的房间里搭起帐篷过夜。说实话,此时我对能否顺利翻越碧罗雪山并无把握,毕竟我以前到过海拔最高的地方只是九寨沟的长海,是否会有高山反应还是个未知数,何况这次还是要负重爬山,不过感到高兴的是这两天看来天气会变好,晴好的天气无疑会有助于这次翻越的成功。

7月12日 晴
    一早起来,如愿以偿,天色晴朗,心中窃喜,在雨季的云南能有这样的好天,真是天助我也。7点45,我和小梁开始了翻越碧罗雪山到茨中的旅程。
    离开青马堂不远,就走上了上山的路,我们第一个目标,是白汉洛村。从青马堂村到白汉洛村,有不错的山路可走,约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迪麻洛村包括了青马堂、白汉洛等12个村子,其中白汉洛是海拔最高,也是最多人家的村子(有70多户人),不知是否因为山高路远,导致当年的红卫兵小将没有来这里,因此白汉洛原来的教堂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成为这一带唯一有上百年历史的教堂。白汉洛这里外来的人很少,天真的孩子们也特别的害羞,这里还有家小小的商店,如果还有什么东西要买,就要在这里买了,白汉洛村过后,到茨中村前就没有什么村子,当然更没有买东西的地方了。
    离开白汉洛村继续向上走,越走越高,风光也越来越好,群山叠翠,白云飘渺,下面的村落,变成了沙盘模型一般。现在正值夏季放牧的季节,山路上偶然能遇到赶马去牧场的村民,小梁都认识,对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能相识路上每个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很巧,小梁的一个表弟正好也要去青公牧场,大家结伴而行。这里人有个不好的爱好,就是爱打鸟,小梁的表弟就随身带了一把气枪,让我没少费口舌劝他们,不过这里的人还是很爱惜树木森林,才让这里的山秀水美。
    中午,我们来到了一个秀美的大草坡前休息吃干粮,此时原来带的水已经喝完了,好在这里有清冽甘甜的山溪水,在山上,向导熟悉水源情况很重要,毕竟不是所有水都能喝的。这个大草坡,上面就是茂密的高山森林,远方的雪山在云朵中偶露真容,草地上朵朵野花随山风在轻轻摇曳,还有驴马在吃草小憩……,请原谅笔拙的我没法写出这里的神采风韵。可就是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吃了大苦头。
    在这之前,虽然要背负30余斤的背囊,可是一路走得还不错,没有感到特别辛苦和疲倦,也许正因为如此,小梁和我自己,都高估了我的能力。本来有小路绕行的,可是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我们决定直接爬坡到上面的森林去,这对小梁和他的表弟来说,都没什么问题,可是我在这个近30度的坡上行走几分钟后,就感到累得不行。没有力气走直线,只有走Z型,即使如此,在没有路的草坡上,还是要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喘气,好在还有美景相随。这个原来以为可以轻松爬上去的草坡,却让我消耗了大量体力,打乱了节奏,几乎累垮掉。从此以后,有路走路,不走捷径成了我徒步旅行的经验教训。
    爬上了大草坡,重新回到了上山的小路上,走进了高山森林中,这片森林基本上都是秀美挺拔的高山松,此处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了3000米,蓝天格外的纯净,抬头看去,见到的是蓝色背景下树木的剪影。林中有小道,小道成Z型蜿蜒穿越森林上行,一共有7个“拐”,也就是经过7次转折后,小路离开了森林,来到一个小草坪,上面就是海拔3600米的八腊洞垭口。
    下午4点25分,终于来到了今天旅程的最高点――八腊洞垭口,这个垭口不算高,只有3600米,不过从青马堂到这里,也要爬高近2000米,正常要花上5、6小时的时间,我因为直接爬了大草坡,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花了更多的时间。八腊洞垭口海拔低,夏季并没有积雪,因为周围有森林覆盖,视界受到影响,并不能一览众山小。此时的天气开始变阴,山谷对面诸峰的上部都隐藏在云中看不见,在绿色的山体中,一条条白带格外抢眼,那些是未化的残雪,好像在提醒人们,这里是一座雪山。
    从八腊洞垭口,继续下行,就可以来到山谷中的迪麻洛夏季牧场――青公牧场,下山的路就比较直接了,不需要再绕过其它山包,但路面上很多石头,很不好走,还有一段道路要经过蚂蝗区。说起来惭愧,我对蚂蟥有一种心理恐惧症,当发现有十多条蚂蝗已经崩跳到防水鞋上后,顿时心跳加速,把这些东西挑开后,不敢在这段路上停留,几乎是一路小跑,试图尽快冲过蚂蟥区。这里的蚂蝗藏身于阴暗的小路上,有动物经过时,会弹跳到动物的腿上,它们平时主要袭击路过的牛马,当然有人经过也不会放过。虽然蚂蟥并没有对我造成实际的伤害,但觉得它们实在是恶心,而快速通过蚂蟥区,又彻底打乱了我徒步的节奏,让我更感疲惫不勘,最后一般走2个半小时就能走完的这段路,我走了差不多3个半小时,最后在下午7点45分左右,终于来到了今天的宿营地青公牧场,此刻的我已是筋疲力尽了。
    青公牧场坐落在碧罗雪山的一个山谷中,最独特的地方是这个山谷牧场是个有着弧形断面的牧场,看上去很像是很久以前由巨大冰川运动而形成的,从山谷上游流下一条雪溪,贯穿了整个牧场,几座牧人的小屋散布在牧场中,而此时在牧场上,放牧着的不是羊,而是牛。
    晚上在小梁表弟的小屋里喝到了酥油茶,疲倦的我没有在那附近找到合适的露营地点,最后还是在一间空着的小屋里搭起了帐篷,牧场的夜晚是分外的宁静,气温不算冷,很舒适。徒步背包旅行,带顶帐篷还是很有用的,不要说在野外,就算象今天有小屋可住,但里面比较脏,还有蚊虫,不过搭起帐篷来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在旅行中晚上能休息好,次日才能有足够的体力完成后面的路程,为此多背几斤还是很值得的。
    今天从出发到牧场,用了整整12小时,自己的表现不好,走到最后几乎崩溃,而明天还要爬更高的喜拉垭口,真有点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到达茨中。好的是自己没有任何高山反应的征兆,那么明天应该也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7月13日 晴
   昨天来到青公牧场时已经是近八点了,加上又很疲倦,于是想今天再给牧场好好拍几张照片,不想一早的山谷里弥漫着晨雾,于是又留下了新的遗憾。经过一夜的休息,昨天那种疲劳感消逝了,感到又有精神了,不过昨天的经历让我不敢乐观,小梁昨天晚上说起翻越喜拉垭口时说,以前他带驴友翻越时,从牧场出发到垭口最快的也要4小时,而且他们不用背负行李,我想那我可能要用5到6小时了才能到达喜拉垭口。
    7点50分,我和小梁出发翻越喜拉垭口。今天和昨天不一样,喜拉垭口就在构成山谷的山峰上,走Z型的小路直接在山坡上曲折地向上延伸,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今天老老实实沿着小路一步一步向上爬,谢天谢地的是,这边的路上没有蚂蝗区。这面山坡是背阳面,有好几处地方有大片的残雪,走了没多久山坡上就没有树木了,只剩下小草野花,和昨天走过的路相比,显得更加荒凉。因为一直都在向上走,高度也上升比较快,我基本上采用走5、6分钟就站着喘一喘气的节奏行进,因此并不感到疲倦。中间只在9点钟的时候休息了了5分钟,反正此时身后的山谷有雾,也看不到什么风景,于是更是一心向上爬。快到10点时,小梁突然问我时间,在我回答后他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说我们很快就要到垭口了。10点13分,到达了还有积雪的喜拉垭口,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
喜拉垭口海拔4400米,属于终年都积雪的地方。高海拔和长年不化的冰雪,使垭口一带只有低矮的野草和地衣类植物生长,不过现在到底是夏季,并没有寒冷的感觉,只可惜此时周围弥漫的雾粉,让人没法远眺四周的风光,其实雨季里翻山遇到没有下雨,就是运气不错了,只是人的贪心总是难以满足的。 
    用了意想不到短的时间就登上了喜拉垭口,同时完全没有任何高山反应,令我兴奋不已,也可以说自己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因此也相信今天一定能到达茨中村了。处在精神高度亢奋的状态中,下山的路虽然很不好走,积雪、没有路的乱石堆都没有能让脚步缓慢下来,2小时后,终于翻越了碧罗雪山,来到山另一边的迪瓦扎多牧场。
    此时天已转晴,回首看去,蓝天下的碧罗群峰巍峨壮丽,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刚刚翻越过这座雪山,面前的迪瓦扎多牧场坐落在一个山谷里,从碧罗雪山上流下的雪水形成了瀑布溪流,沿山谷向下流去,直到汇入澜沧江。山谷两边的山上都是原始森林,林木茂盛,虽然是盛夏时分,山谷里却依旧凉爽宜人,溪水边不时可以看到马匹在喝水、吃草,步入山谷给人来到人间仙境的感觉。
    小梁在这个牧场也有亲戚在放牧,于是中午又可以喝上酥油茶,因为翻越雪山时比原来计划的时间快许多,所以中午休息时就比较从容了,休息了一个小时才继续出发。
    山谷里的溪流叫洛龙加龙河(后来在德钦地图上查到的),下午的路程基本是沿洛龙加龙河前进,走的是河边的森林里的小路,这段路虽然不用爬山,但路并不好走,很多地段根本就没有路,路面上很多石头,我的鞋底不够硬,踩到这些石头脚会很痛,但却避无可避,林中的道路比较阴暗潮湿,即使外面的阳光灿烂,小梁说我运气好,因为林中这段路都是蚂蝗区,只是这些蚂蝗下雨才出来,真是上天保佑!这段林中小路走了4个小时。
    走了4个小时之后,路边的树林逐步变成了松树林,这时要翻越最后一个小垭口,贡多拉垭口,17点28分,来到这个垭口,已经可以看到澜沧江和茨中桥,还有山下的村庄、公路,不过要走下去到茨中村,还有两小时的路程。最后这段路,我觉得是这两天里最难走的,因为有很多很陡的路段,但路面却很硬,而且很多小石头,防水鞋踩在上面,打滑,很难站稳,于是不得不战战兢兢地一步一步地挪动,即使如此,在快到山脚时,还是拉伤了右大腿地肌肉,只能一拐一拐地前进。19点30分,终于来到了茨中村。
    茨中村位于澜沧江边,属于德钦县云岭乡,从这里西去德钦县城升平镇,东行可到维西古镇。茨中教堂也很有名气,特别是对国外旅行者来说,目前来这里的国外游客比国内游客还要多,他们基本都是冲着这座教堂来的,当然,现在的教堂也是新修的了。茨中还是个文化分界点,也就是说茨中一方面和怒江峡谷地区一样受到天主教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藏文化、藏宗教还有更大的势力――这里的村民的家里供奉的班禅、达赖。离开茨中向德钦方向前进,就进入了传统藏文化区,只有喇嘛庙,没有教堂了。
    茨中村很漂亮干净,这里明显比山那边的怒江流域的村庄要富裕得多,一座座的藏式房屋宽大漂亮,其中还有不少采用了大铝合金玻璃门窗,结合了现代建筑和藏式建筑的风格,看得出这里的人很开明,能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这也是茨中的特色之一吧。
    在茨中村,还没有挂牌的客栈,不过不用担心,这里有位陆老师可以提供食宿服务,陆老师在这一带都很有名气,向任何村民都可以打听到他家在那里。对一个刚刚翻越了雪山的驴友来说,来到陆老师家真是太舒服了,不但整洁,有藏族特色,更好的是这里有个现代化的洗手间,可以洗热水澡!陆老师为人热情,善谈,可以向他了解很多这里的风俗文化,他还有个漂亮的女儿,和一只很顽皮的猫。是夜,和小梁、陆老师一起喝啤酒聊天,一起分享成功翻越碧罗雪山的喜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