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闽南方言〗>>【方言历史】>>[转载] 宝贵的古汉语语法遗存

主题:[转载] 宝贵的古汉语语法遗存
发信人: lovelygirl_530(小魔女oO)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2-09-19 12:28:54), 站内信件
3.宝贵的古汉语语法遗存

泉州方言的存古性还表现在语法上,尤其是在下述两个方面。

1、“母鸡”说“鸡母”棗古老的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普通话偏正式构词方式是:“修饰语+中心语”。例如:

皮鞋 红旗 膏药 汽车 水牛 鸡蛋

“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在普通话中极少出现。例如:

熊猫(像猫一样的熊) 脑瓜 (像瓜一样的人头)

虾米(像米料的虾) 脸蛋(蛋状丰满的脸)

蚕蚁(像蚂蚁状小而黑的蚕) 蜗牛(像牛一样吃草的蜗)

在泉州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属于正常现象。例如:

菜蔬棗蔬菜 历日棗日历 鞋拖棗拖鞋 风台棗台风

人客棗客人 亲堂棗堂亲 头额棗额头 头前棗前头

菜花棗花菜 面线棗线面 墙围棗围墙 台前棗前台

钱银棗银钱 药膏棗膏药 鸡翁棗翁鸡 鸡母棗母鸡

狗母棗母狗 猪哥棗公猪 猫母棗母猫 牛港棗公牛

有人认为,这类说法是受了壮侗语族各语言的影响。其实,这是上古汉语在泉州方言中的遗存。“中心语+修饰语”在上古汉语中曾大量使用。从《诗经》看,《大雅》的“桑柔”就是“柔桑”(柔弱的桑);《国风》的“羔羊”即“羊羔”,现代汉语至今还并存“羔羊”和“羊羔”两种说法;《国风·将仲子》有“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其中的“树杞”、“树桑”、“树檀”当是杞树、桑树、檀树。

古代地名、人名也有许多是把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的。例如:“城濮之战”就“濮城之战”。今天河南省南界的“鸡公山”即“公鸡山”。而“帝尧、祖甲、祖乙、祖丁”实际上就是“尧帝、甲祖、乙祖、丁祖”。

泉州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说法在古诗文中大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证。例如

鸡翁、鸡母(公鸡、母鸡)北魏·张丘建《算经》中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元杂剧关汉卿的《刘夫人庆赏五侯宴》还有“鸡母你如何叫唤?”的说法。

人客(客人)杜甫《感怀》诗有:“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之句。

历日(日历)唐朝太上隐者《答人》诗中有:“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元关汉卿杂剧《温太真玉镜台》还保留“历日”一词。 

2、“吧”说“乎”,“呀”说“耶”棗古汉语语气词的传承

虚词是语言发展演变中最有特色、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成分。有的专家、学者研究汉语史时认为,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获得继承。其实,在泉州方言中就保留了一部分古汉语语气词。主要有:

乎[h?~44] 尔[lia~44] 耶[e44] 不[m41] 无[bo24] 未[be41]

这些语气词在句中都读轻声。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乎”、“尔”、“耶”、“不”来自于上古汉语。“无”、“未”来自中古汉语。下文试举例说明。

“乎”在甲骨卜矢中就已出现,而后文言文传承了下来,主要是表疑问和反诘语气。例如:

丁未卜扶,*咸戊,* 戊乎?(郭沫若《殷契粹编》425)

鹿裘亦用绞乎?(《礼记·檀弓上》)

敢问天道乎?(《国语·周语》)

与上古汉语的用法相同,泉州方言的“乎”至今仍用来表示猜度疑问和反诘语气,白读亦说[?44]。例如:

这本册诚好看乎?

(这本书非常好看吧?)

恁序大人最近敢好乎?

(您双亲近来好吧?)

汝煞* 晓说乎?

(你怎么不懂得说说呢?)

“尔”(也写做“耳”,文读[l1~44],在上古汉语表示“仅此而已”。例如:

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泉州方言中的“尔”至今保留上古汉语这一用法。例如:
今日无带钱,袋仔总偌两三箍银尔。

(今天没带钱,口袋里只有两三块钱。)

从者去文化馆三里路尔。

(从这儿到文化馆三里路而已。)

这字总偌汝不八尔。

(这个字只有你不认识。)

“耶”在上古汉语中与“邪”相通,属同音异形词。一般表示疑问和反诘的语气。例如:

父邪?母邪?(《庄子·大宗师》)

然则物无知邪?(《庄子·齐物论》)

不知天之弃鲁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泉州方言中的“耶”与上古汉语的用法比较接近,用来表示一般询问语气。例如:
汝说兮许个人是谁耶?

(你说的那个人最谁呀?)

伊在* 创甚物耶?

(他在干什么呀?)

“不”放在句末用作语气词也可以上溯到甲骨卜辞。例如:

丙子卜,今日雨不?(董作宾《殷虚文字》)

庚申卜,王贞,余伐不?(同上)

尊君在不?(《世说新语·方正》)

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史记·张仪列传》)

过去人们大多认为“不”在句末仍是副词,不是语气词。日本学家太田辰夫在研究写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的《祖堂集》时,认为“无、未、不”均已用作句末助词(按:即语气词);而“不”做疑问助词,上古就有用例,中古更多。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道理有二:一是句末的“不”虽有表否定之意,但在全句中主要起疑问语气(是非问)作用,含义与“吗”相近;二是用于句末的“不”一般读轻声,合乎语气词的特点。

泉州方言的“不”与上古汉语的用法也比较接近,可放在句末,表示询问或祈求的语气。例如:

汝要食饼不?

(你要吃饼干吗?)

这领衫共我洗洗一下好不?

(这件衣服帮我洗一下好吗?)

“未”与“无”先后出现于汉唐时代,均是一般疑问语气,但“未”主要询问事态变化,“无”则无来询问现实状况。例如:
君除吏已尽未?(《史记·田*传》)

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汉书·外戚传》)

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泉州方言中的“未”与“无”至今仍保留上古汉语的以上用法。例如:

市政府兮厝起好未?

(市政府的房子盖好了吗?)
大车开未?

(汽车开了吗?)

汝有接着批无?

(你接到信了吗?)

这字汝看有水无?

(这个字你看漂亮吗?)



----
http://www.debsfunpages.com/moresmiles/face.gif

Hello,^&^

If I sent you a smile,

you would think it was nice~!

Have a Great Day my friends~!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