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ysinger(小菜一碟)
整理人: mysinger(2002-09-19 08:33:11), 站内信件
|
纪念妈祖诞辰1040周年
湄洲祖庙祭典后之赘述
————原著:蔡王彬 小菜一碟转
湄洲祖庙较大型的祭典活动,已成功地举办过两次。今年又逢妈祖诞辰1040周年,两千年福建妈祖文化旅游节也要在妈祖诞辰期间举办。莆田市委、市政府决定委托市文化局组成专家组,负责妈祖祭典的设计与组织,并作为本次文化旅游节的重点项目。要求办出影响,力求实效,办成妈祖信众与非妈祖信众,政府与老百姓都能通得过的祭典。要求与歌舞相结合、要求更加艺术化。时间只剩二个月,如此高标,确实困难。既然赶鸭子上架,只好勉力而为。幸好蒋维锬、周长赋始终跟班,时时为祭典绳墨,使我已跳到嗓眼的心稍稍定下。
祭典设计刚刚开始,许多好心人就向我们建议:妈祖信仰,妈祖文化覆盖面如此之广,内涵如此之丰富,一定要把妈祖祭仪规范,甚至要求办成今后祭典的蓝本、样板。
祭仪之规范,非我们能力所及,古人似乎也并未苛求。《史记·礼》是这样写的:“……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可见古人不泥古,强调制礼作仪合乎人情、人性。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根据:“……天道广矣、地道大矣、人道备矣。天道虽广,若不以人法之,而天道不能显著。地道虽广,若不以人则之,而地道不能成就。惟人道独能法则于天地,变化于万有,兴废于万事者,亦自此而然也。”(《道藏》第25册)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是非常重视人的本体作用。如果用现代语言描述,是不是可以说:天、地、人三才,人是中心,只有人才能凭借天地自然法则,让一切事物为人类服务。其中万有变化,兴废取舍,都应该随时制宜。于是我们的结论是古人允许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诚然,不泥古,并非自我作古与否定前人。反而一切好的作法,有益的经验,我们都应当认真学习,很好借鉴。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真地考察了历史上妈祖祭祀。并观摩了前两届祭典录像资料,确定以94年的祭典为基本框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祭典的大体框架与指导思想基本确立之后,我们就进入各部分活动的具体设计并拟制了祭典议程明细表(附后)。兹分述如下:
祭坛的设置。妈祖封号:“天上圣母,无极元君。”封号之高已无以复加,这就说明了历史上认为妈祖功可比天,德同地厚。我们以祭天的最高形式设坛祭祀,是无可厚非的。《周礼·秋官司寇》载:“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郝大通《太古集》卷三有三才象三坛之图。上坛为圆形,法天,中坛为八出,象人,下坛为方形,体地。于是我们决定设坛祭祀。负责祭坛设计的薛国平先生根据祖庙原建筑群的布局,在钟鼓楼前平台上建一个三级祭坛,下层方形,直径8米、高0.4米;中层八角形,直径6.6米、高0.4米,并设仿汉白玉扶栏,东南西北四门可通地坛;上层圆形,直径5米.高0.3米。三坛制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念。由于祭坛是露天,这就打通了自圣旨门至朝天阁中轴的视线。祭典场地拓展了,层次更加明快。舞池、乐台、丹陛、祭坛、钟鼓楼、正殿、朝天阁依次层层拔高,全部显现在信众与观礼者面前视野,让人感到广袤、恢弘好似直接苍穹。气势更加雄伟,增强了祭典活动隆重庄严肃穆气氛。
音乐的创作。为了丰富祭典音乐多方面的表现力,歌颂妈祖昊天之德,突出妈祖故乡的地方特色,适应现代人们的欣赏要求,担任作曲的李尚清先生大胆使用了七声音阶的莆仙戏音乐《过山虎》加以发展变化。其中有节奏、节拍的放宽、压缩、变异、重组;也有音色、音区的对比、叠置、交织、追逐。特别是每献的结束乐句,总是回复到(73 27 6 | 5 - - -|73 27 6 | 1 - - -‖),以纯四度上行与五度下行形成了倒影把三献统一在一个宫调。在伴奏方面除了八音的使用外,还加进了地方乐器。改革的文枕琴(扎琴)、四胡、尺胡,以丰富乐队音色。有人说中国古代音乐是五声音阶,其实是偏见。《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和”与“缪”即是“变宫”与“变徵”就是七声了。古代三分损益法已有了十二律,不过当时制式十二个不完全相等半音。到了明朝,律学家朱载堉通过精确计算,确立了十二平均律。可西方到十八世纪巴赫才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根据记载我国南宋音乐家姜白石(姜夔)创作歌曲,还喜欢用变化半音,新声变律以及五、六度跳进等手法。
至于“和声”也并非舶来品,我国古已有之。古乐府应和部分常用虚声;唐《竹枝》、《采莲子》的乐词相间和于句中或句尾,宋管弦乐的“缠声”这些都是和声手法,只不过简单稚嫩些,我的现在用较简单的民族和声配在祭乐上完全是延续古制。地方乐器的使用更无可挑剔,我们是基于强调妈祖故乡民间特色方面考虑。况且胡琴宋代早已民族化(汉)。沈括的《梦溪笔谈》“马尾胡琴随汉车”,元代胡琴琴干已经是“卷颈龙首”(见《民族音乐概论》)。我们这些补充发展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不然何以说明是莆田祖庙祭典。
“大乐稀声”、“大礼必易”是相对的,夫子闻《韶》的“稀声”赞叹其“肃雍和鸣”是相对于“郑音淫志”、“宋音溺志”、“卫音烦志”、“齐音骄志”而言的。社会发展到电子数码时代的今天,对于多质体、大音量的电声乐、交响乐、爵士乐来说,我们大调式的“三献乐”简单少量的民族和声与音色、音区的对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稀声”“易乐”。
乐舞的设计。94年的乐舞用“八佾之舞”全由女子担任,这次我们加入了男舞生,64人的舞队男女各半。男舞生秉翟,翟有羽中旌旄之称,表现阳刚之气;女舞生执龠,龠传说是禹时乐舞《大夏》的伴奏乐器。舞蹈时时模拟龠吹奏之状,表现阴柔之美。乐舞刚柔相济以歌颂妈祖的武功文德。
为了营造妈祖降临的神秘色彩,我们在迎神时,让全场高呼“迎神”伴以迎神曲,似在天际的铿锵混响声,祭坛上烟雾升起缭绕弥漫,八位仙女手提花篮,自正殿高处款款而下,绕场一周,向全场遍洒鲜花。然后隐入烟雾之中。以此为序开始正式的祭祀活动。
祭典重点除了主祭按宗教仪轨实际的祭、献、奠、颂、祝、焚以及跪叩之外,当然重中之重还是乐舞的“三献舞”。担任舞蹈设计的余勤女士真是绞尽脑汁。既考虑保持祭祀庄严肃穆,又要考虑艺术化与可看性;既考虑乐舞本体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与实际祭祀活动溶为一体。经过认真探讨,我们确定让“三献舞”基本舞姿贯穿始终,即男舞生正身拱手秉翟,女舞生半侧蹲正面吹龠。结合莆仙戏的“车肩”“蝶步”以保证舞蹈风格的统一与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使乐舞与祭祀溶一体,我们让司礼生双手恭奉供盘穿进舞队,舞者围绕供品翩翩起舞,之后,司礼生在舞队簇拥下,冉冉步升丹陛,献上祭坛,由主祭亲手恭献。这就克服了祭者归祭、舞者自舞的缺憾,真正达到舞献一体。
此外,我们还确定三献舞蹈的各自基调和基本创意。初献(海平之乐)以宽广、深情的四拍子及虔诚肃穆外部形态与内心感情,赞颂妈祖降临使“八神既宁,万方归德”;亚献(和平之乐)用优美欢乐的三拍以及活跃抒情的舞步欢歌“南风薰兮”民财殷阜的和平幸福生活;终献(咸平之乐)以热烈恢弘四拍子男女混合轮唱。舞者把司礼生与祭品高高托举在顶。缓缓步向丹陛以祈祷“女神降止”赐福九州,把乐舞推向高潮。最后送神全体行三跪九叩大礼,是为礼成。
卤簿的设置与排练。“卤以甲为主,所以捍敌……甲有先后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按次导从,故谓之卤簿耳。按自汉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卤簿。(见《辞海·语词分册》)”卤簿基本按94年制式,依次是:清道旗(2面)、开道大金(2面)、警跸牌(各1)、衔牌(1对)、升龙幡(1对)、号角(4把)、金瓜、金钺、朝天镫、幡龙棍、月牙铲、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笔、日月牌、凹凸杖(以上各1对并均改为铜器),封号旗(16面)、提灯(8盏)、提炉(4盏)、雉尾扇(1对)、九曲黄伞(1把)、仪卫执戈、执戟(各20把)。负责卤簿排练的何黎仙女士为了达到护卫祭典威严及卫队严肃仪表,天天带领仪仗队员在熊熊烈日下认真操演,行进执器角度的整齐统一,正步行走姿势的准确有力,这一百多人的每一招一势,不知耗费了何女士多少心血,队员多少血汗呀!预祭时,当封号旗、提灯、提炉、司礼生导引着主祭、陪祭恭奉妈祖圣疏,在日月扇、九曲黄伞遮护之下,自圣旨门缓缓穿过中场,拾级丹陛,迈向祭坛时,所有在场的观众,无一不被祭场周边虎虎生威肃立的仪仗、仪卫队员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折服。真正达到“卤以甲为之,所以捍敌。”
祖庙妈祖1040周年诞辰祭典已宣告礼成,妈祖的传统文化精神却在不断地深化拓展。历史上是妈祖传统文化精神凝聚广大信众,团结一致,成为抗灾济众、抵拒海难,助战破蛮、降妖服怪的精神支柱和无穷力量。妈祖的昊天盛德促使儒、释、道三家无一不将这民间信仰纳入他们宗教体系。所谓“通灵贤女”、所谓“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所谓“窥井得符”以及历代王朝褒封,都对妈祖信仰、妈祖文化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今天,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虔诚信奉妈祖,传诵妈祖扶危济困的美好故事,这无疑地都在传递着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举办祭典,这也无疑地对沟通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的思想感情起着积极的作用,给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增添了新时代的内容。我们说:妈祖无愧为海峡和平女神,无愧为世界和平女神。
2000.05.26
湄洲祖庙祭典仪程明细表
2000.4
序号1 通赞唱白(5′)
各类人员活动内容及要求
1、祭坛上妈祖圣像安定,龙案供桌安放清楚,香案、祭器、供品等一切齐备(由祖庙董事会负责,以上物品应在祭典彩排前一天准备齐备)
2、各类人员祭前各项准备就绪并提前在指定位置候场(祭)
3、钟鼓楼上严鼓三通,金钟同鸣,每通由宽而紧连击36下。
4、钟鼓声中,通赞带领司礼生16人组成4人纵队,14名鸣铳手成横队自圣旨门穿过丹墀至丹陛下,通赞、司礼生升丹陛达祭坛前分别在规定位置肃立;鸣铳手向后转快速跑回圣旨门至规定的鸣铳位置准备鸣放礼炮。
(鸣炮位置另定)
音乐
序号 2 湄洲祖庙纪念妈祖诞辰1040周年祭典开始!
(10′)
1、鸣铳手在规定位置鸣放四门铳81响(要求能较清楚达到81响计数)
2、仪仗队按“祭典活动方位图”标示顺序依次从山门向祭坛进发,登丹陛后依次肃立于祭坛及丹陛两旁。
3、乐生、歌生由麾生带领,成4人行纵队行进至丹陛下分两边进入左右乐座(乐池)。
4、舞生由节生带领,到达丹墀(舞台)排列成8X8方队散开造型立定。
5、仪卫成4人行纵队行进,入圣旨门后分两路成单列跑步环丹墀(舞池)两边站立
6、引赞从圣旨门引主祭、陪祭分别进入中坛、下坛拜位肃立。
7、礼生一人引与祭人从左享殿进入坛下拜位肃立。
(注:以上七项均在通赞宣布“祭典开始”后同时进行)
“祭典开始”宣布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仪仗队行进中,大锣两紧两宽连续敲打;号角长 鸣,大吹持续吹奏(可以用莆仙戏之“打通”音乐)。 以上声响直至所有祭典人员就位完毕后停止。
序号3 通赞唱白 各类人员活动内容及要求 音乐
迎神!
礼生、歌生接喊
“迎神!”
(2′)
1、礼生、歌生接通赞白后高喊“迎神!”
2、全场人员翘首望苍穹双手分开沿视线前斜伸举并高喊“迎神!”随着乐声与祭坛上烟雾起,所有目光自上而下集中投向坛上妈祖神像(似见圣灵从天而至)。之后放下双手。八位仙女提花篮从正殿高处款款而下绕场一圈,遍洒鲜花而后没入烟雾之中。
3、麾生举起幡旗令乐声奏乐,歌生演唱。
4、礼生1-4人点好香,分发主祭、陪祭、与祭人每人1支,主祭等接香后捧举过额,稍顷放下,捧举于胸前肃立。
音乐:奏唱《迎神》乐章。
序号4 奠帛!
读祝文!
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2′)
1、引赞引主祭至读祝位,礼生取帛,读祝生取祝版半跪于主祭人斜左位朗诵祝文,读毕,还置原处。
2、主祭人奠帛。
3、主祭等随通赞口令行三叩礼。
序号5 行初献之礼奏海平之乐
(3′33′′)
1、引赞引主祭人诣洗盥所,由礼生4人司盥洗(2人司盥盂、1人司匜、1人司巾)洗毕。主祭人复位。
2、麾生举幡令乐生奏乐、歌生演唱,节生升节球令舞生起舞,礼生若干奉爵盘自丹陛下拾阶而上,其余礼生围绕奉爵盘者或蹈或舞构成虔诚活跃的动感画面至主祭节接爵。
3、主祭人接爵举过额恭献后,交礼生置供案上。
4、舞生舞毕定型。
5、全体拱手加额行作揖礼或行三叩礼。
音乐 奏唱《海平》乐章
序号6 通赞唱白 各类人员活动内容及要求 音乐
行亚献之礼!奏和平之乐
(4′)
各项活动如前,舞蹈要求有所变化,节奏稍快。二献献寿桃。
奏唱《和平》乐章。
序号7 行终献之礼!奏咸平之乐
(4′)
各项活动如前,乐舞要求气势恢弘,赞颂气氛浓烈。仪仗队封号旗位置攥动把祭典活动推向高潮。
三献,献寿面。
奏唱《咸平》乐章。
序号8 焚祝文焚帛!送神!(行三跪九叩礼),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3′)
1、麾生举起幡旗令乐声奏乐,歌生演唱。
2、礼生二人取祝文、帛至燎位,引赞引主祭诣燎位焚化祝文、帛,焚毕各返回远原位行三跪九叩礼。
3、舞生以舞蹈形式行三跪九叩礼。 奏唱《送神》乐章。
序号9 礼成!
(2′) 钟鼓楼上鸣钟鼓36声(钟声要求平均)钟声中,主祭、陪祭人退回右享殿,与祭人向主左路退出。
其他人员退场路线另行安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