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电脑技术>>企业信息化>>【系统分析评估实施】>>实施手记之五:把BPR坚持到底 --汉普

主题:实施手记之五:把BPR坚持到底 --汉普
发信人: lau1999(叶灵风)
整理人: lau1999(2002-09-17 16:21:26), 站内信件
实施手记之五:把BPR坚持到底

汉普咨询实达顾问组


“BPR,就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进行企业的全新设计”,连BPR的提出者哈默教授都曾这样讲过。古语有“矫枉过正”之说,开头的这段话一方面是强调了不能拘泥于现状,应该对企业流程进行富有深度的再思考、富有力度的再设计,但另一方面,也的确使得很多企业认为BPR就如同是“走钢丝”,成败进退大概全无定数。在咨询公司看来,BPR并不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挥到哪儿砍到哪儿,它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态度、可行的方法与严谨的实现。也就是说,在流程改进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流程现存的问题为指向,坚持以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原则为依据,坚持从企业业务流程、岗位职责、部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协同着手,保障BPR确实做到“为了改进而改变,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在业务流程描述阶段,我们对实达现存的流程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大的方面讲,例如:

业务流程控制点不明确,对例外事项处理能力较弱。

实达电脑现有的业务流程已经具有较完整的体系,但存在部门人员责、权、利不完全匹配的问题,缺乏对整个流程运作效率的监控。流程中有些地方环节繁杂,而有些地方存在空白,尤其在例外事项的处理方面,表现出流程的灵活性有待提高。例如,隶属于销售事业部的商务部负责销售订单的接收与评审,几项评审均通过的订单才可以进行发货安排或传递到生产计划部门。对非标准配置的产品需求,按照现有流程,要进行“非标评审”,即提交研发部门进行技术可行性的判断。如果技术工程师当时外出去客户现场服务了,那么订单就会压住一端时间,不能进入下一道评审的工作。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有时客户只是要求硬盘容量大一些,几乎60%以上的非标评审由商务部自己就可以做出判断。而在目前的流程中,关于谁对非标配置技术问题进行控制、控制权限如何,缺乏更细致的界定,只得将所有的非标准配置订单都到研发部门去走一遭。

管理手段尚显落后,缺少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实达电脑缺乏业务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容易做到信息流的单方面、正向传递,难以实现逆向反馈与双向监控。例如,计划部门部门下达采购需求,但计划部门如果想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知道哪一笔货已经办理采购、究竟已到货多少,就不得不向具体采购员进行询问。有些情况下,计划部门看到仍未到货,会再次下达一次采购要求。在采购员看来,会以为是一次新的采购要求,自然可能引发重复请购和重复执行的问题。

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决策主观性强

由于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各部门领导在签字时不可能亲自去查阅大量基本数据,更何况这些数据散布在企业各个部门,于是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签与不签有时就在一念之间。生产制造事业部副总监苏初文就曾经坦白地说,“我一天到晚被人追着签字,签完了呢,其实自己也不一定完全有底。”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实达电脑的BPR主要依据了以下思想和原则:

实现从传统面向职能管理转变为面向流程管理,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从而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

强调业务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要求业务流程之间尽量实现单点接触,这不仅有利于流程通畅,而且有利于提高内、外部顾客的满意度;

先设计流程,而后依流程建立“扁平化”的新型组织,尽量消除纯粹的中层“领导”,这不仅降低了管理费用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新的扁平化组织中,管理权力下放,将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地方,这就要求业务处理流程上的人员素质整体提高并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构建具有自学习机制的有机组织;

在手工管理方式下,由于受到人的管理能力局限性约束,一般必须采用授权分工管理,授权分工管理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决策分散化,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因此,在建立新型“扁平化”组织运行模式时,重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协调业务分散与管理集中之间的矛盾。

基于以上思想和原则,实达电脑BPR的总体思路为:实现从面向“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从“流程”出发调整岗位职责、部门职责及绩效考核指标。

在目标业务流程的改进中,为了实现面向“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强调以下几点:

正常业务方面,变“复杂流程”为“简化”流程。

例外处理方面,变“灰色流程”为“规范”流程。

在流程执行方面,变“模糊流程”为“明确”流程。落实流程中各项活动的责任部门及责任岗位,在流程中引入必要的监控环节,以保证流程的贯彻与执行。

引入“共享信息库”、“逻辑管理库”,以“信息单点输入、共享使用”为原则来进行流程之间的关联,努力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增加信息共享内容、扩大信息共享范围、缩短信息共享时延,全面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与质量。

在各大类流程中,改进点主要集中在:

计划类流程:对产品计划的生成、审核、调整、监控进行闭环式管理,明确并落实信息来源责任;

采购类流程:实现对采购订单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的全过程跟踪;

生产及库存类流程:减少手工计划工作量,实现计划、车间与销售、采购之间的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形成双向沟通渠道;

销售类流程:为订单评审、货物发运等紧要环节减压,将非正常销售业务的处理纳入规范管理;

财务类流程:与业务的信息沟通,从多口径转向一个口径,核算内容从粗放式转为对每一笔明细业务的追溯跟踪式核算,维护并监督业务数据的正确性,对企业管理及决策提供意见。

在目标业务流程中,需要明晰企业运营的三大流程:战略流程、客户流程与保障流程。在实达电脑,战略流程需包括企划部综合管理部主导的“业务流程持续改进”流程,使企业流程改进、岗位与部门的调整、制度的规范化等活动得以成为日常业务,常抓不懈。

在目标业务流程中,客户流程主要是营销事业部主导的计划类流程、研发事业部主导的相关研发流程、销售事业部为主导的销售类流程,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对顾客的反应速度、对顾客的服务质量是客户流程追求的目标。另外,保障流程主要包括:生产制造事业部主导的生产、库存、采购流程;企划部主导的财务及管理流程,业务处理的效率以及成本控制是保障流程追求的主要目标。

同时,流程的改进停留在纸面上是不够的,要落实下去,需要从“流程”出发调整岗位职责、部门职责及绩效考核指标,即根据流程设定标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岗位的相关性,将相关程度高的岗位组合为部门,保证此部门内部各岗位的顺畅沟通,明确部门职责;根据部门与岗位的管理隶属关系,层层分解绩效考核指标,各项指标经过上下级彼此确认后开始应用。

有了以上的总体框架,我们仍然需要就一个个流程的具体改进,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些企业在进行问题讨论时,个别同志往往热衷于否决一个改进的建议,对如何将这个建议补充的更完善却缄口不言。实达项目的问题讨论,会不会在一种建设性的氛围中进行呢?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问题。(未完待续)


----
竹坞无尘水槛清,
□□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柘荷听雨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