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客家风情>>〖包罗万象.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客家人客家歌----转载

主题:客家人客家歌----转载
发信人: ranfish(小沅子)
整理人: huangtm2(2002-09-21 17:43:52), 站内信件


    客家山歌一直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圖騰,其實它不但是客家人對於生活經驗、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更是客家族群凝聚族群意識的一種觸媒。沒有了客家山歌,對於客家人來說,客家文化一定是一片淨空與空白。對於客家山歌的印象,部分客家母語仍能朗朗上口的朋友,孜孜不倦的趕場在客家聚落中,以「武訓」的精神,傳承著客家山歌的傳統與現代;年輕一輩的客家族群,失掉了應該會說、要說、但不會說的客家話之後,開始對傳統客家山歌“粗俗”與“單調”感到「疑惑」和「不解」;也有部分的客家年輕朋友,從母語的失落中,開始思考從浩瀚的山歌傳統當中,去找回屬於這一代客家族群的音樂語法與音樂語言。但對於非客家族群的朋友,由於客家語的限制,客家山歌簡直就是「外文歌曲」。但有人會懷疑:「我們聽不懂原住民的語言,但原住民的音樂卻距離我們很近,客家山歌卻距離我們相當遙遠!」。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原住民音樂當中,有太多跨族群都能接受的共通語彙─無意義的虛詞結構法則,當然原住民的音樂距離我們很近。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語言粹鍊的結晶,比山歌不在歌聲的甜美而再於對應時即興對答能力的表現,這也是客家山歌無法跨越族群藩籬的音樂性特質。

  事實上,客家山歌的「美」與「巧」罄竹難書,自己沒有沉浸在「參與觀察」(Observation Participante)中很難去體會和言傳,就好像閩南俗語所說的「潦落去才知道,越潦越深,心越虛」。過去客家族群也好,非客家族群也好,對於客家山歌「粗俗」與「單調」的膚淺印象,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傳媒給予的印象。過去由於太多的媒體再處理這種屬於客家族群庶民文化的藝術時,由於製作經費的不足與製作時間的倉促,而無法完整而有系統的呈現客家山歌的真相與美善,給與大多數不熟悉客家山歌的大眾。此次預定在六月十七日星期日晚間九點到十點,在公視首次播出的十三集「客家人客家歌」節目,是公視在客家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下,經過了近兩年的醞釀、策劃、提案、審查、錄製等層層的繁雜的關卡才完成的節目。

  「客家人客家歌」節目的製作內容,是朝著系統化、精緻化、簡單化、學術與流行兼顧、傳統與現代並置的原則為出發點,因此在主持人的選擇上,的確讓製作單位傷透腦筋,最後敲定由流行樂界享有盛名的客家唱將陳盈潔小姐及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的客籍學者吳榮順先生,一起膺此重任。這十三集的節目內容包括:「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原生小調」、「外來小調」、「南部山歌調」、「山歌對唱魅力」、「說唱與撮把戲」、「客家童謠」、「客家三腳採茶大戲」、「客家新民歌」、「客家新民歌手」、「客家流行歌」、「古典中的客家山歌」。

  「客家人客家歌」的製作宗旨很簡單,無非是要呈現及還原客家歌樂「靈活」與「精巧」的本質,讓客家族群的朋友們重新讓我們來細品客家人音樂的甘甜與精緻、傳統與現代,同時也期待非客家族群的朋友,由於「客家人客家歌」的節目,重新認識與了解客家人的音樂,而開始對客家人與客家文化,從過去「邊陲化」、「非主流化」的印象轉為新的包容與尊重。 



----

宽带网络版宣传大使 NO.777



广州市运通华龙笔记本电脑批发中心


警告:所有SONY R505系列笔记本电脑的用户请注意

  请不要使用Nero Burning ROM这个刻录软件,该软件极有可能烧坏底座上的IlinkDVD+CDRW的一个控制芯片,导致系统无法识别DVD。网上存在这个说法、本人工作经历实践证明此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所以请各位R505的用户不要使用该软件进行刻录。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