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yerk(2003-03-22 19:35:48), 站内信件
|
从辽沈战役看林彪的内心世界的侧影
林彪和中国的诸位开国元勋一样有着他自己的特点和特性。
他思维敏捷,性格内向深沉,不善言语。有着自己的执拙和
倔强,让人难以琢磨的内心世界。他不象陈毅,彭德怀那样爽
快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也不象刘伯承那样循循劝诱的讲
述自己的意图。他更多的是给人不解。
回顾他在东北指挥战争的过程,从四平保卫战,秀水河子战
役,盘山的砂岭子战役以及后来的辽沈战役中先在长春或锦
州打响的选择的经过。给人们留下了对于他个人的内心世界
的许多疑惑。我们权确通过他在辽沈战役中几次事例去探讨
他的内心世界。
在东北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和中央极为关
心东北战争的进程,甚至关注到许多细节问题。尽管是带有
“酌情”的字眼,但是可以看出上级领导人那种特有的表面
上是商量而实质上是命令。从四平保卫战的决策和辽沈战役
中对锦州和长春的选择中我们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林彪表现
出犹豫不决和更多的无奈。军事人员与政治家的矛盾是正常
的。斯大林在放弃和保卫基铺问题上对总参谋长朱可夫的不
满,希特勒对约得尔的撤职都是领导层和具体专业的矛盾的
冲突。不同的是后两者都是不畏权威据理力陈。我军的将领
粟裕在中央的一些决策面前据理力争,四处游说。事后的事
实证明了他们是对的,他们的作战意图是遵循军事科学的。
而他们的的指导思想都是出于对国家利益有益的考虑的。而
林彪在此问题上的处理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四平保卫战的抵触(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表明了他的
谨慎。这种谨慎是必要的,符合当时的战场情况。但在后来
的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的战斗决心上的犹豫不决,就不是
谨慎所能解释得通了。打锦州是全国一盘棋的选择,打长春
是局部利益的选择。 林彪是精明的,他完全可以领会中央精
神的实质的。也完全晓得其中的利弊和厉害关系的。他在选
择期间表现的反反复复,暴露出他的患得患失思想。他多于
从自己的战场利益出发,从他个人的得失出发的狭隘。如果
用形容国民党军的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保存自己的“实
力”比起第二野战军的刘伯承,邓小平为了全局的利益即使
是二野将士“全死光了”,也要执行中央的决定这一大无畏
的胸怀来林彪逊色了许多。这与以后的拒绝去朝鲜同美军作
战的原因是相关联的。但是林彪在最后的选择上服从了中央
的作战意图还是使他不失大将的风度。揭示他只是去表现林
彪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
我不妨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他的内心世界的另一个秘密,
那就是他有着他自己的一套军事思想和战术原则。林彪的军
事思想是他在国内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得来的,也溶入了苏军
的军事思想。他在秀水河子战役中就对他的“一点两面”的
战术的小试锋芒。他的得意之作被列入我军优秀战例。而在
盘山砂岭子战役他的失败是他对以数倍的我围歼少数敌军的
战术思想的不坚决心理。林彪思维敏捷,“鬼”点子多。他
的“三三制”在我军就推广了,而且收效很好。他在辽西围
歼廖耀湘兵团时的果断,实质上是他深思熟虑“三种情况,
三种打法”战术思想的本能反映。他还有成套的“四组一队”
等等。这无疑是我军的军事思想的丰富的“宝贝”。
回顾东北战争时期的林彪除了他的杰出之外,在他的内心世界
中多的是优柔寡断,少的是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气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