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沁园春---文学评论】>>【诗词】>>孤篇盖全唐之宇宙流——《春江花月夜》

主题:孤篇盖全唐之宇宙流——《春江花月夜》
发信人: bazihu(易须)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3:36), 站内信件
孤篇盖全唐之宇宙流——《春江花月夜》

    读唐诗,不可不知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孤篇盖全唐”,这样的赞誉,恐怕有些人不会认同,但由此可见其艺术价值的珍贵和在诗海中地位的崇高。
    我读初中时死记硬背了几篇唐诗,其中有这首《春江花月夜》,光是这个诗名,就已经很有吸引,让人浮想联翩了;把春、江、花、月、夜这些动人的良辰美景糅合在一起,能不美吗? 那时除了觉得奇妙诱人的美,此外并无其它感想和触动了,可真是少年不知“诗”滋味啊。
    后来我慢慢知道,欣赏一首诗,如果只是觉得美,是不够的。没有心灵的荡涤和净化,没有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没有插上想象的翅膀,领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家语”,那只能算是一知半解。
    从诗经里就知道,原来是写景比兴,然后是说到人,再最后必定是情感的抒发或对人生的感悟。而情感的抒发,有痛快淋漓豪放,也有细腻缠绵的婉约。有景境,有情意,最终情与境合,达到诗言志的目的。
   而观《春江花月夜》,一切的淡淡的情感已被融化和包容。请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一副画,自然的景观,从大处着眼,用诗人的笔描绘出来。难怪闻一多说诗人“有强烈的宇宙意识,象上帝一样”,是啊,如果不是用鸟瞰的眼界,博大的胸怀能描绘出这样的良辰美景吗?再看: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写的更具体一点,诗人洞察一切,花海,月色融和在一起了,真个大千世界仿佛皎洁透明,这些都是纯美的,接下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终于说到人啦,又好象在陈述一件自然的规律,人在自然里,在宇宙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还是“长江送流水”啊。从这一段里可以窥见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怀,但他感而不伤,并没有颓丧和绝望的情绪。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里说到诗人自己了,终于有淡淡的相思,悠悠的感叹。但这时候诗人没有悲哀,没有惆怅,没有怨恨,也没有喋喋不休的诉说和过多情感的纠缠,他伟大的同情心使他由己及人想起: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离人,思妇,相思,爱情,把这些人生的图景描写出来,把这些最普遍的情感轻轻地诉说出来。人生不如意,动如参与商。诗人在这首诗里着重于对各种离情别意的描述,正和后世的苏东坡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相辉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便是这样的感慨,但我们仍旧没有感到心情的压抑和沉重,人生本来如此......最后诗人写道: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篇就这样以游子的归路延伸开去,余意未尽,思念无边。《原诗》说:诗之至妙,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入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为也。
    这段话,好象专为评论这首《春江花月夜》而论。实在高妙啊!
    



易须2002.09.13









----
 
评论空间
鼓瑟吹笙
经典故事
人物如烟


殿前欢

悠然乎, 
春秋闲看腊梅疏, 
莫争魏蜀与东吴。                                 
诗酒江湖。 
真豪杰胸胆粗, 
大丈夫柔情愫, 
问天下谁如许。 
易须是我, 
我是易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