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论坛★★★>>【百。姓。话。题】>>“变脸”苏州 (转自南方周末)

主题:“变脸”苏州 (转自南方周末)
发信人: uberpp(pp-朋朋)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9-16 14:33:50), 站内信件
    二线城市要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自己的可识别性,在城市理念、市民行为、视觉景观、民俗风情、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方面创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1.“水天堂”之梦
  72岁的范梨香阿婆每晚是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入眠的。隔着枫桥,范阿婆已经在姑苏城的京杭运河边生活了66年。眼看着河对岸起高楼,耳听着运河里的摇橹声变成了突突突的机船的噪音吵得人彻夜辗转,范阿婆还是不愿意离开。女儿和儿子早在十几年前就搬进了城中的小区。
  因为临着寒山寺,女儿早就预料到这是块风水宝地,下岗后在老宅前面盖了一间小屋开起了食品店,常有操着南腔北调的游客从枫桥那边过来买点小食,小店生意红红火火。
  坐在枫桥边晒太阳的范阿婆老了,住了66年的老宅也要拆迁了。9月3日,记者从寒山寺左近据称为苏州高尚社区之一的枫园一路走过来,惊诧于枫桥周边环境的脏乱差。夹在护城河和京杭运河中间的这个小岛本应有着地道的水乡风情,满眼的荒草和乱七八糟搭建的违章建筑却透着破败和颓废,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一个看来是午睡刚醒的男人竟不知羞耻地对着枫桥上的游人往黑黑的护城河里小便。
  大煞风景莫过于此。看来,苏州市政府整治寒山寺景区周边环境正当其时。
  早在3个月前,一项旨在塑造“东方水城”的苏州市“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是一项集城市交通、防洪、生态绿化、景观、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分3年实施,届时苏州城将形成水上旅游、陆路交通、绿色生态三大系统。而寒山寺景区的重新规划与整治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记者从寒山寺景区管理处了解到,当地政府即将投入巨资对寒山寺周边环境进行全新改造,以形成一个全新的苏州标志性景观带。
  第27届世界遗产会议将于明年6月在苏州召开,这也是在苏州第一次召开的全球性会议。这得益于苏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之誉的“苏州园林”这张城市名片。
  然而以“园林”著称于世的苏州至今还没有获得中国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阻碍苏州获得这一称号的“死穴”竟是城市绿化。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城市绿化水平不但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与国家园林城市的最低绿化标准尚有一段距离——苏州要在现有水平(绿化覆盖率31.1%,人均公共绿地5.47%)上至少再增加672公顷(相当于120个公园)的绿地面积,才能刚刚触线。苏州市政府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定为2003年。
  事实上,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在经济快速提升的同时,其城市整体形象日趋模糊与式微的议论声早已有之。
  城市形象策划专家居易先生说,其实,传统意义上的苏州已经死去,或已蜕变成一个城市符号。更多的人谈及苏州其实是在古诗词的意境里徜徉,并沉湎。而苏州作为一座城市的象征意义正在日渐远离人们想象中的江南。
  正在苏州电视台热播的电视风光片“水天堂”正演绎着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错掠过的精致苏州:石桥、古宅、水巷、浣衣的妇人;现代雕塑、环城公路、工业园区、高尔夫球场———来苏州旅游的抚顺人李明丽小姐从摩肩接踵的游人和一身汗臭的拥挤里逃离了留园,却终于在电视风情片里发现了梦想中的水天堂,这不能不令苏州人和苏州城倍觉尴尬。
  水天堂之梦。半个多世纪之前,作家陆文夫第一次进入苏州时,看到的的确是“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景致,他的书描绘了一幅具有吴侬软语清淡色泽的风情画,成为每个向往姑苏风情的游人的必读之作。
  1986年,国务院提出苏州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要求后,苏州市政府在西部开发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
  一个令苏州城建部门津津乐道的成功范例是苏州桐芳巷小区的改造。桐芳小区附近就是有名的拙政园和狮子林,每一块石头和黑瓦似乎都有一段故事。而生活其中的市民却并没有想象中的舒适,下水不畅、供水不足、火灾隐患和见缝插针的违章建筑使这里几乎成了贫民窟的代名词。改造后风景区内的古井、古树、小桥、流水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旧住宅得以保存,并在原有基础上修复,而后来的建筑其形式、层数和高度均按苏州民居形式加以控制,力图符合周围的建筑氛围。今天的桐芳小区居民仍枕河而居,过的却是一种现代生活。
  在文物专家眼里,苏州古城保护还有几个不可忽视的硬伤。
  干将路工程。横穿古城东西的干将路为一条四车道的标准路,当年修路时推平的小巷、牌坊、老宅曾使当时的市领导几乎成了千夫所指,干将路通车后,苏州古城区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而一些学者及老苏州们至今认为它把苏州古城开膛破肚,破坏了古城神韵。
  另一个破坏了古城风貌的遗憾是苏州城墙的拆除。一位谙熟这段历史的老苏州告诉记者,当年主持拆除工作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他退休之后承认当年的拆城填河是他执政时期对苏州人民所犯的两大过失。而拆城填河在当时已形成了一股潮流,不是谁能抵挡住的。
  城墙已拆,只留下盘门的水陆城门,空守着当年旧梦。而填河之风,并没有得到遏制。当年内城的许多水巷今天已填没过半,北欧建筑专家曾赞不绝口的纽家巷隔河民居和饮马桥东的廊桥也已拆除殆尽。
  实际上,千百年来一脉相传的苏州人的精致生活正在遭遇一场空前的解构:新苏州运动的力量注定使世人对苏州的印象改变。

  2.新苏州运动
  北京卫星影视文化传播中心华东分中心主任严畏冰两年前来到苏州开拓事业,在此之前,他在北京生活了八年。在北京打拼了几年的严畏冰到了苏州后就不想走了。他说,苏州给了他家园的安定感。持有这种观点的台商也有相当比例。
  苏州目前有台资企业逾2300家,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常住苏州的台籍人员及家属超过了5000人。2000年7月,从台湾来到苏州的郑升信现任志合电脑(苏州)有限公司研发处副经理,工作之余,他喜欢研读中国历史地理或流连于苏州的名胜古迹。
  “坚固的盘门是苏州悠久历史的见证,每一块城砖都是一部无字书;而现代苏州的发展更不可想象,现在许多台商都在苏州租厂房,建工厂,抢占市场速度之快在台湾是无法想象的。”他说。
  2001年,苏州完成GDP1760亿元,在中国大陆所有城市中位居第6位,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财政收入在江苏省位居第1位;新增合同利用外资略低于上海,而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是,略超过上海。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1家落户苏州。
  3月4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城市化:21世纪中国的挑战———东亚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时代”国际研讨会上,苏州市市长杨卫泽说,苏州将把自己视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沿上海周边地区形成出口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借助杭州业已形成的大旅游功能,借以全面提升苏州的综合竞争力。
  2001年4月,美国《新闻周刊》(亚洲版)把苏州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之一;日本《产经新闻》2001年投资动向调查显示,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而苏州则成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带五城市中的首选之地。
  新苏州运动方兴未艾。围绕着古城区在东西两面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老城区已有15万居民迁移到开发区内。苏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陆咸认为,今后苏州的发展应该在战略上作必要的调整,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新兴科技城市的同时,还要把苏州建设成商贸发达的繁荣城市。
  在把苏州“做强、做大”的声音中,苏州人似乎忽视了一个关键所在:新苏州将被赋予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理念?传统“苏州园林”的城市名片是否还要继续使用?苏州以后要打什么牌?以“精致生活”为城市固有心态的苏州怎么选择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策划专家王志纲说,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但一定要看清楚宏观的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然后在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最终才能既满足了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也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出路。
  而苏州,正处于这样一个激荡点上。



----
音乐书本香茗陪伴我每一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