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ibetprincess(小T在2002)
整理人: weiniduge(2002-09-25 23:39:54), 站内信件
|
《河殇》不应该算纯文学性的东西,而且64后列为禁书,在此不多谈。
《鹿鼎记》是金庸大师14部系列性巨著中唯一最没“武侠味”、最不“理想化”的一部,它对我的影响堪称至深!2000年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小文,专门阐述过此书对我的影响,在此不再赘言。
五、以后
非常多而杂,印象深刻的有N多,比较有意思的是:《寻秦记》,这是军校毕业以后才开始真正通读的一部巨著,至今我看了不下5遍,和和~~
黄易大师独创的玄幻武侠颇为一枝独秀,骄娇者非《寻秦记》莫属!此书对我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有闲打算好好写一下,在此一笔带过。
六、外国文学
不知何故,我对翻译的国外名著,一向没多大兴趣,大概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文学方面母语文字、情节、内容、内涵等先入为主的定性、惯性作祟。国外的文学作品,无论哪个方面,对我的影响都不大,尽管我保证我看过的国外名著比大学中文本科专业的学生至少要多3倍以上。海明威的“硬汉系列”及欧·亨利的“抖包袱式结尾系列”算有点意思的吧,还有就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俄国的托尔斯泰及法国的莫泊桑“短篇系列”等等。(高中时期,我一度苦练E文,曾阅读过一些E文原版名著,不过实在是费劲,情节的构思、铺排、展开及写作技巧吸收了不少,E文却一直没多大的提高……)
七、三段有关读书的岁月不可不提
一是黑龙江服役时期。连队有个阅览室,藏书不多,经典很少,但有一些保存很完好、很齐全的期刊,比如80年代直到90年代初全部的《解放军文艺》、《昆仑》、《十月》、《收获》等杂志,还有总政给边防部队配发的全套、全系列《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XX年-XX年优秀文学作品集》等等,甚至后来还发过一套《王朔文选》。
这些杂志、文集我全部通读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些甚至可以称为经典,无数次的引发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震撼。可想而知,在这些经典里遨游,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快事!
当兵站岗,天经地义。记得我那时每次站团弹药库岗时,都要揣一本书,寂静而空旷无人的松花江平原,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远处有起伏的丘陵和南飞的大雁,有风轻轻吹过,带来黑土地的幽香和丁香花盛开的味道……一个孤独的哨兵背着一杆子弹上膛的7斤半,一边执勤一边偷偷的看小说……那情景真是一生难忘。
当战士时的业余时间还是很有限的,主要是训练太累,新兵第一年的时候别说看书,晚上睡觉时累的连床都爬不上去……苦啊。大部分都是第二年的业余时间里看的,第三年我开始复习文化课,一天到晚就是数理化了,和和。
二是军校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的图书馆规模一般,藏书也不算很巨,不过已足够满足我贪得无厌的胃口了。学校当时实行的是很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每个学员一个卡,查询、借阅和归还,只需将卡和书上的条形码扫描一下,瞬间就完成了一切手续,非常简便。唯一令人发指的是借阅限量,每次最多5本。还有就是当时有一个更年期的女管理员,我至今都怀疑彼人心理有点变态,她的眼中,似乎每个在书架里穿行、翻阅的学员都是“书非借不能读者”,老是喋喋不休的唠唠叨叨,让人很烦。
军校时,我的基础课一踏糊涂,哪次补考如果缺了我,大伙都会愤怒的。专业课马马虎虎,唯一可圈点的就是计算机和应用写作了,相当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博览群书”中了,真是惭愧,汗……虽然学业一般,但学到的东西却不少,对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觉悟和树立,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书籍——人类最友好的良师益友,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
这期间,几乎国内所有的著名、知名、无名、老牌的、新崛起的、偶尔露头的作家的作品,能读的我全部读了,但不是通读或精读,很多作品都是囫囵吞枣、一扫而过。因为书读到这个地步,会发现不合胃口、不满意的文字或章节越来越多,有时无缘无故就忽然没了读完的兴趣……
三是接触Internet后。两个字总结:我操!
太浩瀚了,这时真的感到眼神不够用了……
= 结 =
书和音乐,是我今生最亲密的知己和伙伴,写1千万字也不能表达出我对它们的感情的万一。前面我说过,我这人比较农民一些,没啥文化,也没啥雄心壮志,目前最大的心愿和理想就是:
在一幽静处建一很精致、朴素的小木屋,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修剪有致的灌木墙、一些芬芳而清新的小花,和一架随风晃荡的秋千。小屋的门上有风玲,门开铃响,屋里有桌,桌上一壶醇香的绿茶,一盘未完的残局。桌旁有弦,叮咚悦耳,弦旁一张摇椅,椅上一本大而厚的巨著,墙壁上一副硕大的泼墨式山水中国。冬天的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大雪初停,室外一片银装素裹,小屋升起一缕袅袅炊烟,妻子在温柔的呼唤荡秋千的女儿回家吃饭,我躺在摇椅上,捧着那本书,安详的醉了……
---- 攻打冬宫的战斗准备的怎么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