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走近西藏>>心情回放>>灵魂像风—文学篇 N>>打开心门(网友文集),,,,>>农奴老T(tibetprincess)>>从郑渊洁的经典童年说起(小说篇)·上

主题:从郑渊洁的经典童年说起(小说篇)·上
发信人: tibetprincess(小T在2002)
整理人: weiniduge(2002-09-25 23:39:54), 站内信件
                         MiTi音乐作坊 小T 

                             = 序 = 

不知有多少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朋友还记得这么一位作家——童话大王郑渊洁。还有他笔下的舒克、贝塔、皮皮鲁、鲁西西…… 

我一直坚持认为,郑渊洁是当代中国当之无愧的儿童文学之父,建国后最纯粹和令人尊敬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吹捧的有点大了,和和~~) 

这么多年过去,他的文字一如当初,仍旧给我无穷的幻想和希望,人性的美好、世界的美好、单纯的美好、理想的美好……即使再过50年,我估计这些作品的光芒依然不会有丝毫的减弱。相比之下,国内其他的文人,尤其是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和砖手、文痞、器官写手、小资散文手、文艺评论者、吹鼓手、爱情故事制作者、乡土文学者、床头加拳头者、各类娱记、新记、论坛版猪等等,显得多么苍白和可笑…… 

书籍是我成长和做人的阶梯。我这人没啥文化,比较农民一些,直言不讳,迄今为止对我的整个人生影响较大而又经的起时间考验的书不多。具体到纯文艺方面的,按时间顺序大致如下: 

               一、学前时期:《安徒生童话选》及小人书 

我所看的这本书,老式的黄纸印刷,古怪的字体。翻译的也比较“文学”一些,加上彼时识字不多,看着非常费劲,记得有次一连遇到数个字都不认识,查字典又没找到,急的哇哇大哭…… 

这是我有生以来读的第一本最完整的书,里面大部分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甚至能清晰的回忆起故事所在的页面、字体、排版样式和插图……它的封面设计很象现在的卡通,一个小女孩举着一枝点燃的火柴——安徒生童话中最令人深思和难过的一个写实性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此书开启了我从此以后爱幻想、理想化性格养成的先河。 

其次是小人儿书。也叫连环画,那时的样式是横宽的巴掌大小,一页一副图,图下有简短的文字介绍和情节叙述,种类、版本、情节繁多,很多还是改编的文学名著,成套、成系列的。比如《三国演义》系列、《西游记》系列、《林海雪原》系列、《春秋战国》系列、《封神演义》系列、《各类神话、寓言、科幻、侦破、小故事》系列、《外国文学》系列、《福尔摩斯》系列、甚至还有电影版的(胶片翻印的静态图像),等等等等,非常浩瀚。 

其美术价值从大师级到垃圾,良莠不齐,不过总体质量还是蛮高的,至少比目前的印刷品质量好海了,尽管除封面外,画面几乎全部是黑白的线条素描(也有部分是国画的工笔风格)。文学价值也非常大,我一直想抽时间专门写写中国的小人书,曾经搜集了一些资料。 

小学毕业前,我一直养成和保持着良好而持之以恒的小人书阅读习惯,它带给我的快乐、激动和新奇,是我这一生中遇到的其它事物所根本无法相比的。 

彼时看小人书,大多是小伙伴之间资源共享,也可以到小摊上租借,每本每天2分钱,原则上损坏赔偿,但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太夸张或太过分,摊主都不会为难我们。偶尔自己也买几本,郑重其事的在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以示版权所有。能独立拥有一套全系列的,那简直就非常的不得了,说话的底气都要足一些,做游戏、打闹,甚至比赛撒尿时,大伙都让他三分! 

                  二、小学时期:《郑渊洁童话选》及其它 

郑叔叔的童话世界,对我产生的作用、影响和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奠定和形成了我的整个人生态度的最初雏形。那时还没有《童话大王》的期刊,好象都是单行本或合订本,小伙伴中谁搞到了一本,大伙简直以其为神,争相传阅。为此我还和其他小孩打过架,被老师罚过站,被老爸打过屁股……和和~~很长一段时间的夜晚,我都是一边想象着自己是那只小老鼠,一边幸福的悄然入梦。甚至我曾一度坚信不疑的相信自己迟早能在床底下发现可爱的小人儿~~ 

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叶永烈的科幻系列,我记得有一篇和西藏及恐龙有关,里面还重点写到一件西藏最古老的民间乐器,吹管类的,用动物的腿骨所做成。那使我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西藏这个神秘的地方,后来我军校毕业时申请来这里,说不定和那篇小说还真有点关系,这有待于今后的小T研究者们去仔细考证了,和和~~ 

                     三、初中时期

比较多而杂,具体而印象深刻的暂时想不起,莫言的《红高梁》系列算一部吧(其他就是当时很盛行的“伤痕文学”了,另外,我认为王蒙、梁晓声也算条汉子)。 

初中一年级暑假时,一个当时很志同道合的同学拿来一本杂志,国内著名的大型文学期刊——《十月》,对我说:“里面有篇《红高梁》,作者巨牛B,咱们老乡,高密的……” 

怀着亲切而景仰的心情,我很仔细的精读了两遍。读后,果真残酷而精彩,对它的评价非常之高,甚至还和那位同学讨论过如果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结论是,不好拍,估计也没人愿意拍!当时在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谈论名著小说的影视化改编,是我那时的一大爱好。 

结果一年后,第5代电影人张艺谋就对这部系列小说中的《红高梁》一篇进行了断章取义、大刀阔斧的改编与拍摄,获了大奖,在国内外轰动一时,当然,争议也不少。 

随后我找到了《莫言文集》,通读了高梁系列的全部作品(当时我刚刚搬家,新家就在某大学校园里,借阅图书非常方便,我经常打着老爸的旗号,一借就是一大摞,五花八门,什么都看)。 

高梁系列,文学性、艺术性及对我的人生影响等方面,算不上巨大,不过当时此书开创的“鬼子文学”确是别树一帜,这种构思技巧及写作理念,我至今都在吸取中。莫言有一大写作特色,是前人所未发的,即:描述一群狗,他的语言是:“狗们”……和和~~ 

                             四、高中时期

更加多而杂,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本:《河殇》《鹿鼎记》 


----
攻打冬宫的战斗准备的怎么样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