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eyi()
整理人: (2000-02-28 02:17:47), 站内信件
|
我想先从一个具体例子谈起,不然我怕下面的文字没人有兴趣再看下去。
另外我还想申明一件事:我在大学学的是电脑,毕业后在电信局一直专职修电脑 ,编程序。所以,这七、八年来,我看的电脑书要远远大于大于我看的文艺书; 而且,高中之后我就再也没上过语文课。因此,在后文中我的引文有语焉不详处 ,敬请大家原谅。同时,有什么观点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贻笑大方之处, 也请专家海涵斧正。
还是说那个例子吧。我读书时,曾问一个副教授(当然是教电脑的):“电影〈 红高粮〉好看吗?”答曰:“好看。”“好看在何处呢?”答曰:“把中国的乡 村风味写绝了,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好似又回到了故乡。”
我操!气死张艺谋。
我想一个大学教授都这么看〈红〉,那全中国到底有几个人是真正看懂了的呢? 怪不得当时就有人说〈红〉是把中国人的屁股厥给外国人看了才得的奖。真TMD的 放屁,难道真以为老外钱多了没地方用,把金子做的奖章白送给爱斯基摩人的部 落巫师:因为他有老外没见过的愚昧----往酒里掺尿?!
其实,〈红〉的主题四个字可以概括:敢爱敢恨。而太多规矩的中国传统文化缺 少的就是这种匪气:明明爱着却不敢爱,所以,就让姜文胆大包天的在高粱地里 干老板的新娘;明明恨着却不敢恨,所以就让姜文去炸日本人的汽车。〈红〉其 实是一部讲人性解放的电影。当时的中国人,刚从文革那憋气的思想禁锢中走出 来,一片迷惘,而邓爷爷又提倡思想解放,所以,这电影对中国特别有意义。一 时间,“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传唱大江南北,真的是一首反封建、反禁锢、反 传统的战歌。而让老外感动的正是这种对人的自由本性:爱和恨的赞美。人性是 没有国界的。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中论述的人性的阶级性,是偷换了概念,这 将在后文详述。
正如前文所述,人性的解放解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的扭曲。所以,后来的 〈菊豆〉就专写这种扭曲。〈菊〉全剧都阴郁沉闷,只有在结尾处那烧掉染房的 一把火才有点亮色。而那把火正是导演胸中的一把火,也烧在了我们每个观众心 中。但真正把这种扭曲的展现到及至的还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国荣先是 性别的扭曲,到文革时,当他被社会所逼违心地揭发张丰毅时,真正的是到人性 扭曲的顶峰。直到如今,“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还时时 响在我耳边,让人痛心不已。
我举这个例是因为我看了网上关于钱钟书的很多议论而有感而发的。正如一位网 友所说,现在讲钱的人格的文章很多,但真正议论钱的文章的人很少,网上几乎 没有。但都无一例外的说钱的文章很好,自己很崇敬钱。但钱的文章到底好在何 处呢?答曰:因为别人都说好,所以即使我没看懂,也跟着起哄。千万不能把自 己的理解讲出来。讲错了被人笑话虽然是大事,但说自己不懂被人看成是就更大 件事了,不说还可以装成个文化人。这正是中国人的虚伪,然而也正是〈围城〉 的主题之一。
我不怕人笑话,一来我本是外行,说错了也情有可愿;二来在网上没人知道我是 谁,说错了自有人来指正。重要的是说出来,所以,我很佩服王朔的勇气。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说:大凡读书,要先弄清楚作书人是何心胸。比如司马迁被阉 了,胸中自然会有一股怨气,所以,在〈史记〉中,凡写到豪侠之事(比如荆轲 、豫让、田单等)就特别的买力。而施耐庵闲来无事,又想卖弄他的锦心秀口, 所以就生出一段〈水浒传〉故事来演义,所以写得是按茅盾的话就是,结构精巧 甚至超过〈红楼梦〉,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精雕细作。真好一团花团锦簇的文字 。如果不管他对〈水〉的胡说,他的这段话还是一定道理的。
〈围城〉的作者是何心胸呢?第一遍看完全书,我第一印象是看到两个字:冷笑 。钱老在冷笑。其实,〈围〉是一篇写人性的丑恶的书。是对人性中的虚伪、自 私、愚昧、勾心斗角无情的嘲弄:书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钱嘲弄,连公共汽车都 不放过(比如在众书生下乡时,对那辆经常死火的长途汽车的拟人化描写,一个 字:绝)。从对苏文纨、曹元郎、沈氏夫妇、诸慎明、李梅亭、高松年还有那个 记不起名字的女训导教师的虚伪以及家中两弟媳的自私愚昧等等各个入木三分的 刻画、无情解剖和尽情嘲弄的文字后面,我们都能看到钱老的冷笑。
当我不知第几十遍看〈围〉时,我想我又看到钱老的叹息,无可奈何的叹息。其 实,〈围〉是一篇写人性自由的书。我认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也就是所 谓的天性(关于人性自由将在后文详述)。任何作品只要能把这个主题写好,都 能算伟大的作品。它是文学的人性的终极追求。(对不起,我学工科的,文字水 平不行,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请原谅)。方鸿渐就是人性自由的代表,他崇尚 真实自由、个性善良、追求美好。你看,欧洲游学时,只求随兴听课,不求学位 虚名,不盲目崇拜剑桥毕业生曹元朗。对博士学位也是玩世不恭地玩玩,从不当 真(可韩学愈就当真得很)。待人真诚,对朋友如赵辛楣坦诚以待;口无遮拦, 看不贯就说,从不知道自己在得罪人。他追求的唐晓芙,书中唯一没被钱嘲弄过 的人,是美好的化身: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施粉黛,集真善美于一身 ,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好得连作者都舍不得给倒霉蛋方鸿渐。从这里,我们 能隐略的看到贾宝玉的影子。〈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是人性自由的代表,不带 人间的一点阿渣气。但是贾比方幸运得多,在追求个性的过程中,虽不为人所理 解,但总还有个林妹妹知心。方独自走着这条路,而且越走残酷的现实社会人群 对他的围困越多,以至到小说结尾处几乎无路可走,只有睡去:“人生最原始的 睡,也是死的样品”。这就是〈围城〉的真正意义所在,法译本把名字翻成〈围 困之城〉是对的。这就是作者看到的现实的悲哀,看到理想不能超越现实的矛盾 的痛苦,所以借古老的吊钟叹息、叹息不已。
所以,我认为,〈红楼梦〉只写半部,并不是传说中没钱饿死了不写的,而是曹 雪芹故意的。需知他自说曾删改十次(也就是说写完过十次),而且当时他写时 ,他的书就开始很抢手了,人们怎会让他饿死不写完结尾呢?我想曹肯定写过五 、六种结尾(这个问题,金庸在《侠客行》的结尾遇到过),但都怎么都无法拯 救贾和众姐妹的命运。且曹公把贾及众姐妹的个性的自由和张扬在前半部写得太 好了,确实不忍心看到自己创造的这么一个个美好的人走到悲惨无路的境地。不 然,只看前八十回,怎么也没他说的一把辛酸泪那么惨。看看方鸿渐的下场,你 就知道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老要残酷得多,冷血得多,理智得多。因为, 他要亲手掐死自己生育的最心爱的理想的人啊!而我想曹公却是个至情至性的人 。或者这样说,面对现实的真实的残酷,他确实对贾林以及大观园的众姐妹们下 不了手啊!是晴雯直接害死了他。曹公应该是死于伤心过度。好象路遥也是给自 己的文章给感动死的。不过,路遥是自己太跟自己过不去,跟文章的伟大无关, 他太矫情了。
虽然贾和方都一样不通世务,我行我素,但相对于贾来说,方的个性自由是软弱 的、盲目的,孤独的,下意识的,被动的。比起贾的主动和坚决(贾实在是追求 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国第一人),〈围〉比〈红〉好象是退步了,差远了。而 且,方也在一步步走向妥协,赵辛楣就是妥协成功的典范。也许这正是钱老的心 态:对社会现实的绝望、感伤和无可奈何。所以,别看钱老的文字幽默搞笑,表 面上嘻嘻哈哈,那只是他想掩盖他的世界观是悲观的必然手段。人总是如此,往 往笑得最厉害的其实是悲痛得最深的一个。在〈围〉的最后,作者让方想明天怎 样去与孙柔嘉修好,就已预示着人性自由将最终向现实妥协。这也正说明了我们 的钱钟书是一个中国人,传统的中国人,有文化的中国人,清醒的中国人,现实 的中国人,我们的中国人。因为贾宝玉最终中了举;山寨里自由快活的水浒英雄 们被招了安;大闹天空的花果山的美猴王孙悟空去了取真经。但钱老又不愿意妥 协,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只能退而独善其身。学的是道家退隐山林的本事。所以 为什么钱老那么不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他对世俗的彻底失望和绝对不妥协。这 也就是他的痴气所在。孔子、曹雪芹也是这种痴人。所以有人给贾宝玉冠以“情 痴”称号。我不明白杨绛先生为何东拉西扯地写钱老的各种痴,就是不点明他的 真痴所在。是不是因为世故的原因不得而知。因此,钱老的人格并不是淡薄名利 ,而是感时伤世,是一介真正的悲天悯人的传统的普通的典型的中国书生。所以 ,如果你理解钱老的话,就不要冒然去拜访他。你必须先检点自身,除去自身的 虚伪、功利、自私以及莫名其妙、人云亦云的崇拜,以一颗真诚的、纯净的、顺 应自然的心,拿你自己天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前去拜奠,去献上一杯纯净的水 酒,去感受他那杨绛先生所说的痴气,去与他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但钱老只是中国人的一种活法,面对同样的现实,中国人还有很多的活法,也许 是更应该的活法。比如鲁迅,他也遇到过钱同样的悲哀,同样抄过古碑做隐士( 见《呐喊自序》),但最终还是起来抱着推翻铁屋的希望前行,是一位真的勇士 ,伟大过钱老多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 会、我们的人性还有许多话可讲,也需要我们的作家们讲……因为,我们的人民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心灵需要听、需要仔细地思考……
为什么伟大的作品都是以悲剧结束,独〈西游记〉却是以喜剧结束呢?金庸到底 是不是浪得虚名?《看上去很美》到底想给我们看什么?港台文化,准确地说应 是香港文化真是毒草吗?王朔和金庸对战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呢?文学的 精神是什么呢?21世纪的文学的出路何在?中国现代作家最苦闷的是什么?这些 问题都必然会引出一个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层次问题。容待下回分解……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88.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