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学库藏>>现当代名家文丛>>余秋雨>>余秋雨日记>>余秋雨日记(11)

主题:余秋雨日记(11)
发信人: huzhanli()
整理人: yvonneh(2000-07-16 16:30:44), 站内信件
流泪的石像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五日 晴 埃及卢克索Emilio旅馆 

卢克索的第一胜迹是尼罗河东岸的太阳神庙。许多国际旅客千辛万苦赶到这里,
只为看它。 

说来好笑,我虽然很早就接触过有关它的文字资料,但它的感情图象却是多年前
从一部推理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初次获得的。成排的公羊石雕、让人晕眩
的石柱阵、石柱阵顶端神秘的落古……如今置身其间,立即觉得不管哪一部电影
在这里拍摄都是一种过渡的奢侈,甚至是一种罪过。 

任何一个石柱只要单独出现在某个地方,都会成为万人瞻仰的擎天柱。我们试了
一下,需要有十二个人伸直双手拉在一起,才能把一个柱子围住,而这样的柱子
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森林!每个石柱上都刻满了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与中国的
象形文字有很大差别,全是一个个具体物象,鸟虫鱼人,十分写实,但把这些人
都能辨识的图象连在一起,却谁也不知意义。这是一种把世间万物召唤在一起进
行神秘吟唱的话语系统,古埃及人驱使这种话语系统爬在石柱,试图与上天沟通
。但石柱不是工具,本身就是人类的象征。人类也来自于泥土,不知什么时候破
土而出、拔地而起、直逼苍穹,只是有太多的疑难、太多的敬畏需要向上天呈送
,于是立了一柱又一柱,每柱都承载着巨量的信息站立在朝阳夕辉之中。与它们
相比,希腊、罗马和著名廊柱都嫌小了,更不待说中国的殿柱、庙柱。 

史载,据说三千多年前,每个法老上任,都要到太阳神庙来朝拜,然后毕其一生
,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拓建,如此代代相续,太阳神庙的修建过程延续了一千多年
,在很长历史时期内,这里南北埃及人们朝圣的地方,鼎盛时期仅庙中祭司的人
数就超过三万。 

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是,修建过程这么长,前期和晚期没有明显区别,中间似乎
并未出现过破旧立新式的大进化。这反映了埃及文明的整体风貌,一来就成熟,
临走还是它。这种不让我们了解生长过程的机体,有谁能真正把握?伟大,正产
生于无法把握之中。 

下午在尼罗河荡舟,许戈辉来回凝视着两岸的古迹问:再过一千年,我们今天的
文明也会有人来如此瞻仰吗?我说,很难,除非遭遇巨大灾祸。今天文明的最高
原则是方便,使天下的一切变得易于把握和理解,这种方便原则与伟大原则处处
相背,人类不可能为了伟大而舍弃方便。因此,这些古迹的魅力,永远不会被替
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人类和古迹会遇到双相的悲怆。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
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忽然想起昨天傍晚离开帝王谷时在田野中见到的两尊塑像。高大而破残地坐着,
高大得让人自卑,破残得面目全非,但又居然坐着,就像实在累坏了老祖父,而
坐的姿势却依然端庄。以前我见过它们的照片,脚下一片空旷,但现在不远处已
种了大片玉米。它们身后依然空空荡荡,只有它们留下了有关当时世界上最豪华
的都城底比斯的记忆。 

我似乎听到两尊石像在喃喃而语:“他们都走了……”我抬头注视,田野间只有
长风。 

据说这两尊石像雕的是一个人,阿蒙霍特帕(Amcnhotep)四世,但欧洲人却把它
们叫做门农(Memnon),还发现门农在每天日出时分会说话,近似竖琴和琵琶弦
断的声音。说话时,眼中还会涌出泪滴。后来罗马人前来整修了一次,门农就不
再说话,只会流泪。 

专家们说,石像发音是因为风入洞穴,每天流泪是露水所积,一修,把洞穴堵住
了。不管怎么解释,只会流泪,不再说话和巨大石像是感人的,它们见过太多太
多,要说的也只是“他们都走了”这一句,因此干脆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4.125.17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