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zhanli()
整理人: yvonneh(2000-07-16 16:30:39), 站内信件
|
黄沙与红海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七日 晴 埃及东部霍尔格达(Hurghada)下塌Pick Albatros 旅馆
离开卢克索向东,不久就进入了浩瀚的沙漠。这个沙漠叫东部沙漠,又名阿拉伯 沙漠。
穿行沙漠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刚刚还在古代遗迹中感叹人类文明的恢宏 久远,没几步却跨进了杳无人烟的荒原,这种强刺激的对此经验却从来有过。连 个过渡也不给,使得几天来沉寂于历史文化中的眼神和表情不知往何处搁置,一 时显得十分慌张。
一切都停止了,没有了古代和现代,没有了文明和野蛮,没有了考察和推断,只 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 缕,在赤地荒日中飘荡。
眼前的非洲沙漠,积沙并不厚,一切高凸之处其实都是坚石,只不过上面敷了一 层沙罢了。但是这些坚石从外面看完全没有棱角,与沙同色,与泥同状,累累团 团地起伏着,只在顶部呈现出淡淡的黑褐色,使每一个起伏在色调上显得更加立 体,一波波地涌向远处。远处,除了地平线,什么也没有。
偶尔会发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砾中突然生出一棵树,亭亭玉立,碧绿无 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地母单独为它埋没了一条细长 的营养管道?但是光有营养也没有用,因为它还必须面对日夜的蒸发和剥夺,抗 击骇人的孤独和寂寞。唯一能够聊以自慰的,也就是自身树叶之间的互相照拂罢 了。由此联想,人类的一些文明发祥地也许正像这些树,在千百万个不可能中挣 扎出了一个小可能。从树叶丛中看,似乎很成气侯;从整体环境看,始终岌岌可 危。谁也无法保证它们存活年限,有人为它们的终于枯萎疑惑不解,其实,真正 值得疑惑的是它们何以能够延续而枯萎则属于正常。
正这么想着,眼前的景象变了,一看手表已过下午四时,黄昏开始来到。沙地渐 渐蒙上了黯青色,而沙山上的阳光却变得越来越明亮,黄橙橙的色彩真正辉耀出 了“灿烂”这个词的本义。没过多久,色彩又变,一部分山头变成炉火色,一部 分山头变成胭脂色,色块在往顶部缩小,耀眼的成分已经消失,只剩下晚妆般的 艳丽。
车队终于驶出了沙地丘陵,眼前平漠千顷。暮色已重,远处的层峦叠嶂全都朦胧 在一种青紫色的烟霞中,引起了我们的一阵欢呼。暮色远山经常可见,使我们兴 奋的是远处的一切景象以一片广阔无限、毫无皱纹的巨大空间作依托,变成了一 种无以言表的蒙蒙苍凉的围栏。此时天地间已经没有任何杂色,只有同一种色调 在变换着光影浓淡,这种一致性使暮色都变得宏伟无比。
谁料,千顷平漠只让我们看了一会儿,车队窜进了沙漠谷地,两边危岩高耸,峭 拔狰狞,猛一看,就像是走进了烤焦了的荒山和庐山。天火收取了绿草轻松、瀑 布流云,只剩下赤露的筋骨在这儿堆积,狰狞得单纯。
像要安慰什么,西天还留下一抹柔艳的淡彩,在山岩脊背上抚摸着沙漠的明月, 已朗朗在天。
我想,这一切都与人类文明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说它蛮荒和愚昧都是无的放矢, 但它依然是无可置疑地壮美,而且万古不息。人类所做的,只是悄悄地找了一个 适合自己居住的小环境而已,略加张罗,是为了沟通,为了方便,为了一点小小 的诗意,这也就是所谓文明。须知几步之外,便是茫茫沙地。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七日 晴 埃及东部霍尔格达 下榻Pick Albatras旅馆
我们现在落脚的地方叫Harghada,当地人发这个音很像中国人说“红疙瘩”,翻 翻随身带的世界地图册,找不到,只是由于昨天晚上在沙漠里行车,突然看到眼 前一片大海,就停了下来,今天早晨一推窗,涌进满屋子阳光灼灼的清凉。
是红海。
果然是红海。沙漠与海水直接碰撞,中间没有任何泥滩,于是这里出现了真正的 纯净,以水洗沙,以沙滤水,多少万年下来,不再留一丝污痕,只剩下净黄和净 蓝。海水的蓝色就像颜料倾尽,仿佛世界上红、黄、蓝三原色之一专选此地称王 ,天下的一切蓝色都由这里输出,但它居然拧着劲儿叫红海,又让如此透彻的黄 沙在衬边,分明下狠心要把三原色全数霸占。
像地图一样,海面蓝色的深浅正反映了海底的深浅。浅海处,一眼可见密密层层 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比珊瑚更艳丽的鱼群游弋其间。海底也有峡谷,珊瑚礁和白 沙原猛地滑落于悬崖之下,当然也滑出了我们的视线,那儿有多深?不知道,只 见深蓝的上方飘着灰色沙雾,就像险峰顶端的云雾。再往前又出现了高坡,海底 生物比人间最奢华的百花园还要密集和光艳,阳光透着水波摇曳着它们,真说得 上姿色万千。这一切居然与沙漠咫尺之间,实在让人难于想象。最恣肆的汪洋直 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着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烫贴着万古冷漠, 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来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我们一行在海边漫步,一脚踩着黄沙,一脚踩着海水。黄沙无边无际向西铺展, 海水无边无际向东伸延,两边都是那样浩大,压得这一排排小小的人影微若草芥 ,这怎能甘心?我们驱动五辆吉普,海滩上立即沙卷尘扬,颇有气势,但转眼间 尘沙落地,漫天的夕阳正在把沙漠和大海一起蒸腾出一个宁静的日夜交替盛典, 我们的车辆全被万千光色溶化,冉冉紫气下只剩下几个淡淡的亮点在蠕动。此刻 ,连沙漠的风、大海的潮都已归于平静,哪里还轮得到车声人声。
昨天我还在感慨文明与荒原近在几步,今天又见到荒原沧海早已近距离地自战宏 伟和浩瀚。希腊哲人推重人类,却又以极大的怀疑探究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劝谕 人们认识自己,不要自卑和嚣张。埃及人不在乎这种探究和宣讲,只把神秘感悟 付之于刻石垒石,留下人类对自然的窥视和敬畏。更不同的是,希腊文明的传播 和张扬给了人们一个错觉,以为人类一老就会按照某种逻辑进化发展,其实这是 一种手扶拐杖的天真。埃及文明不提供这种逻辑,堂而皇之忙一阵,然后悄然隐 蔽,除了别的原因,也许还由于领悟了人类的渺小,便以坟墓里复活的梦幻,阻 断了积极了后续行为。
我敬佩希腊,也理解埃及,尤其在这沙漠与大海交接的边沿。
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几千年来人类能有多少发展?尽管我们自以为热火朝天。
还想着,早已经夜幕笼罩着的海域间影影绰绰走出几个水淋淋的人来,脚步踉跄 、相扶相持、由小而大。刚要惊叹什么人如此勇敢又如此好水性,定睛一看竟是 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连最大的一个也没有超过十岁,他们是去游泳 ?捕鱼?拣贝?不知道,反正是划破夜色踩海而来。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致了,但他们一家很快进了自己的小木屋 ,不久,连灯光也熄灭了,海边不再有其他光亮。
追踪古文明,千年巡拜---余秋雨日记!
作者:余秋雨
请点此将本文推荐给你的好友!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4.125.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