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学库藏>>现当代名家文丛>>余秋雨>>余秋雨日记>>余秋雨日记(2)

主题:余秋雨日记(2)
发信人: huzhanli()
整理人: yvonneh(2000-07-16 16:30:21), 站内信件
多难而又智慧的犹太人  
追踪古文明,千年巡拜---余秋雨日记!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 晴 从伊雷特前往耶路撒冷 

从埃及到以色列确实不容易,难怪几千年来永远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关隘。我
们一行在两国边关整整消磨了六个小时,但我觉得完全应该,如果“出埃及”轻
而易举,反觉得遗憾。 

从荒漠一片的西奈半岛进入以色列,以色列故意用一个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牌放
在门口,实在是对比强烈。伊雷特(Eilat)不仅美丽,而且整洁而现代,使我不
敢相信刚刚从“海已枯而石未烂”的地方走出。过关虽烦,但以色列海关态度极
好。预先被反复告知,他们那是盘问甚严,检查甚细,千万不可露出不耐烦的表
情,时间那么久,不耐烦是难免的,但一眼看去,年轻的工作人员们都在为我们
忙碌着,既不官腔,也不拖拉,更不索要小费,当最后终于办妥全部人、车、设
备的过关手续,首先是他们鼓起掌来,我们这就找不出什么除感谢之外的表情给
他们看,文明确实能消减麻烦。 

以色列现在的国土像一把锥子,我们进入的伊雷特正好在锥子的顶端,因此经昨
天晚上一觉酣睡后,今天一早就匆忙北上,目标是将近二百公里的耶路撒冷。但
上路不久就停下了,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叫做“所罗门石柱”的所在。 

所罗门(David Solomon)这个名字对我很有吸引力,他是犹太民族历史上堪称划
时代英雄大卫的小儿子,而大卫的形象,我们都曾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中见到过
,实在是过眼难忘。所罗门继承大卫统治希伯来王国,开创了犹太民族百世回味
的黄金时代,他们“石柱”是怎么回事?走近一看,原来是所罗门时代的一个铜
矿,铜矿正面山崖上有几个天然的岩柱。全因那个时代太令人神往,后人便取了
这个名。我爬上岩柱边的陡坡俯瞰万圆,心想:犹太人也真不容易。所罗门王朝
辉煌于公元前十世纪,离现在差不多有三千年了,如果再往前追索,希伯来人在
亚伯拉罕(Abraham)的带领下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居阿拉伯沙漠,创造早期犹太文
明,已经是三千八百年前的事了;连我们前几天提起过的摩西带领部署出埃及,
也有三千三百年了。也就是说,犹太人在公元十世纪之前,花了一千年左右的时
间,已经把自己的故事演绎得非常悲壮,这故事里有感人的精神、决绝的举动和
奢华的建设,绝不比世界上其他早期文明逊色。他们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为了民
族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但如
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但是,真不知道命运
为什么对这个民族如此不公,居然有那么多巨大的灾祸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
上,驱逐、杀戳、破残、奴役,永远跟随着他们,怎么也摆脱不了。 

我脚下,所罗门时代的繁华安然长眠,不知道自己身后会发生这么多惊天动地的
大事――公元六世纪,犹太王国遭巴比伦洗劫,从国王开始,数万人都被押往巴
比伦,成为历史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巴比伦之囚”,直到部分犹太人返回巴
勒斯坦,着手编订《圣经》,给人类文明史留下了有关苦难和救赎的神圣话语;
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罗马人一次次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不分男女老幼,宁肯
集体自杀也不投降,剩下的只能逃亡异乡。但几乎到任何一个地方都遭到迫害,
即便在罗马灭亡后的中世纪,犹太人的处境仍然骇人听闻。 

直到本世纪中期,希特勒还在欧洲杀戳了六百万犹太人,仅奥斯维辛集中营在一
九四三年就处死了二百五十万犹太人。这一血淋淋的史实,终于撼动了现代人的
良知。是的,在我们跨越千年、鸟瞰既往的时候,犹太人的遭遇实在是人类文明
史上的一处大隐痛。 

犹太人屡遭迫害的原因很多,但后来他们明白,没有祖国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色
列是你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因此在这里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这种牵
动数千年的大隐痛。我想:人类为什么如此对自己的同类过不去? 

可以自慰的是,在全球性的反犹狂潮中,我们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近乎天然的宽
容和善良,从宋代朝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上海,都善待了犹太流浪者。这
当然与中华文明对欧洲文明、阿拉伯文明的疏离和茫然有关,但确实也反映了几
种文明之间的一些本质性差异。我在多年前就开始敏感于这个课题,但一直无暇
深入,只是主持创造了一部表现几万犹太人逃出希特勒魔爪在上海受到庇护的长
篇电视剧,但这部电视剧应该由大量真正的犹太人出演,需要与以色列同行合作
才行。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下午 晴 从伊雷特前往耶路撒冷 下榻Renaissance旅馆
 

原想心无旁顾地直奔耶路撒冷,无奈视线又受到干扰。 

我们看到了什么?真是一言难尽。四周仍是茫茫沙漠,但与别处不同的是,每隔
几百米就有一个蓝色的小铁丝网,里边有一个水龙头。再往前,一个个塑料棚多
起来的,棚外滚动着遗落的香瓜和西红柿。不久见到了村庄,绿树茂密、鲜花明
丽,但一看它们根部,仍然是灼灼黄沙。这里的农民似乎很想把自己在沙漠里创
造的奇迹抒发一下,便在路边用多种老农具构建出一座座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雕
塑,诗化得极有品位。连在寸草不生的沙丘上也树立一批黑铁铸造的马匹和羊群
,让路人先是一惊,继而莞尔。 

世界上有那么多沙漠,而这儿居然能这样。我们实在忍不住了,钻进了一个塑料
棚,只见满眼是一垅垅鲜红的小西红柿,叫做樱桃西红柿,主人见到来了客人,
连忙摘下一把往我们嘴里送,我们也不擦洗,一口咬下去,大家一致呜鲁呜鲁地
说,这是离国至今吃到的最鲜美的水果。主人要我们蹲下身来看他们种植的秘密
,原来地下仍然是沙,只不过有一根长长的水管沿根通过,每隔一小截就有一个
滴水的喷口,清水、肥料、营养液一滴不浪费地直输每棵植物。“全部电脑控制
,人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坐着这个轨道车采摘。”主人的口气很骄傲。他还说,
这里的产品绝大部分出口,主要供应英国、意大利和荷兰。每家农户一年的产值
约二十五万美元。 

谁都知道,由枯竭的沙漠和烟瘴的沼泽组成的以色列,在自然资源条件上只能排
在中东最后一位,但简直无法想象,短短几十年,它的农业产品增加十六倍,不
仅充分自足,而且大量出口欧洲,欧洲每天都要高价接收来自以色列沙漠的大量
珍奇果品和鲜花。与此相应,它的喷灌滴灌和海水淡化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在我看来,缺水的黄沙上游乃至整个中国西北高原,都应该引进以色列的滴
灌技术。 

好客的主人执意要领我们到附近一个高坡上,鸟瞰一下整个农庄。到了高处一看
,原来这里是以色列与约旦的交界处,两国的岗楼和界碑都清晰可见,但只见以
色列一方,层层叠叠的塑料棚铺展得那么辽阔,阳光一照,宛若一篇浩淼的湖水
。我在高坡上想,多年以来,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大家都在争夺土地,这些土地
有的有石油,有的只是沙漠,争来争去,只有版图上的意义而没有什么生态价值
。但就为了这种争夺,不知开了多少会,说了多少话,生了多少气,流了多少血
,死了多少人,而且至今尚未看到停息的迹象。人类有没有可能减少一点彼此之
间的无谓争夺,去向自然争夺一点空间呢?我觉得,以色列人在沙漠里寸土必争
地扩展绿洲的奋斗,要比对哪块高地、那个半岛的军事占领有意义得多。 

当人们终于懂得,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洒沙漠的不应该
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事实证明,以色列有国际新闻天天
报道的那些事件之外的另一种能力,一种与文明主体直接相关的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实在有点好笑,长期以来对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的钦佩
不已,因为它居然可以在敌方的眼皮底下把人家新研制的军用飞机和导弹快艇整
架、整批地偷出来,甚至一夜之间把对方的雷达站囫囵搬到自己一方,简直像神
话一般。但现在惊悟,犹太民族的高度智慧如果耗费在这上面,只会越来越会给
带来和平的麻烦,我更愿意看到他们在荒漠上作出更有利于人们生存的开拓。然
而尽管明白,我心理还是放不下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前苏联“克格勃”都自愧弗
如的“摩萨德”,一路上只要见到特别深沉的男人或特别漂亮的女人,总投去猜
测的目光。 

下得高坡,却发现了一件不大愉快的事。这个农庄一百多个农户雇了八百名外籍
劳工,不少是华裔,也有从中国大陆来的。有一个叫郑华生的福建人向我们诉说
,他是向某公司交了七万元人民币出来的,原说这里每月可收入五百美元,一年
多下来,每月只有一百多美元,上当了。他不懂英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
真想家。边上又有几个泰国来的劳工围上来说,这里的主人对待外籍劳工过于精
明。 

这时我想,一个流浪了二千年的民族,对于其他民族的流浪者理应更仁慈一点。
举世钦佩的机智,不应花费在对他人的损害上。 

——咳,不能在这些地方耽搁了,我们还是要尽快赶到耶路撒冷。 




作者:余秋雨

请点此将本文推荐给你的好友!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4.125.17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