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2:04), 站内信件
|
二
我终于来到了山西,为了平定一下慌乱的心情,与接待我的主人、山西电视台 台长陆嘉生先生和该台的文艺部主任李保彤先生商量好,先把一些著名的常规景点 游览完,最后再郑重其事地逼近我心头埋藏的那个大问号。 我的问号吸引了不少山西朋友,他们陪着我在太原一家家书店的角角落落寻找 有关资料。黄鉴晖先生所著的《山西票号史》是我自己在一个书架的底层找到的, 而那部洋洋一百二十余万言、包罗着大量账单报表的大开本《山西票号史料》则是 一直为我开车的司机李俊文先生从一家书店的库房里挖出来的,连他,也因每天听 我在车上讲这讲那,知道了我的需要。待到资料搜集得差不多,我就在电视编导章 文涛先生、歌唱家单秀荣女士等山西朋友的陪同下,驱车向平遥和祁县出发了。在 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 又以平遥为最。章文涛先生在车上笑着对我说,虽然全车除了我之外都是山西人, 但这次旅行的向导应该是我,原因只在于我读过一些史料。连“向导”也是第一次 来,那么这种旅行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寻找。 我知道,首先该找的是平遥西大街上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 的“票号”--大名鼎鼎的“日升昌”的旧址。这是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 乡下祖父”,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所在。听我说罢,大家就对西大街 上每一个门庭仔细打量起来。这一打量不要紧,才两三家,我们就已被一种从未领 略过的气势所压倒。这实在是一条神奇的街,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高墙紧 密呼应,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竟然没 有太多的破败感和潦倒感。许多与之年岁仿佛的文化宅第早已倾坍,而这些商用建 筑却依然虎虎有生气,这使我联想到文士和商人的差别,从一般意义上说,后者的 生命活力是否真的要大一些呢?街道并不宽,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 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日这条街道上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 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谷和方言,驮载 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西大街上每一个像样的门庭我们都走进去了, 乍一看都像是气吞海内的日升昌,仔细一打听又都不是,直到最后看到平遥县文物 局立的一块说明牌,才认定日升昌的真正旧址。一个机关占用着,但房屋结构基本 保持原样,甚至连当年的匾额对联还静静地悬挂着,我站在这个院子里凝神遥想, 就是这儿,在几个聪明的山西人的指挥下,古老的中国终于有了一种专业化、网络 化的货币汇兑机制,南北大地终于卸下了实银运送的沉重负担而实现了更为轻快的 商业流通,商业流通所必需的存款、贷款,又由这个院落大口吞吐。我知道每一家 被我们怀疑成日升昌的门庭当时都在做着近似于日升昌的大文章,不是大票号就是 大商行。如此密麻的金融商业构架必然需要更大的城市服务系统来配套,其中包括 适合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商家的旅馆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当年平遥城会繁华到何等 程度,我们已约略可以想见。平心而论,今天的平遥县城也不算萧条,但是不少是 在庄严沉静的古典建筑外部添饰一些五颜六色的现代招牌,与古典建筑的原先主人 相比,显得有点浮薄。我很想找山西省的哪个部门建议,下一个不大的决心,尽力 恢复平遥西大街的原貌。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建造“唐代一条街”、“宋代一条 街”之类,那大多是根据历史记载和想象在依稀遗迹间的重起炉灶,看多了总不大 是味道;平遥西大街的恢复就不必如此,因为基本的建筑都还保存完好,只要想洗 去那些现代涂抹,便会洗出一条充满历史厚度的老街,洗出山西人上一世纪的自豪 。 平遥西大街是当年山西商人的工作场所,那他们的生活场所又是怎么样的呢? 离开平遥后我们来到了祁县的乔家大院,一踏进大门就立即理解了当年宋霭龄女士 在长途旅行后大吃一惊的原因。与我们同行的歌唱家单秀荣女士说:“到这里我才 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富贵。”其实单秀荣女士长期居住在北京,见过很多世面,并不 孤陋寡闻。就我而言,全国各地的大宅深院也见得多了,但一进这个宅院,记忆中 的诸多名园便立即显得过于柔雅小气。进门一条气势宏伟的甬道把整个住宅划分成 好些个独立的世界,而每个世界都是中国古典建筑学中叹为观止的一流构建。张艺 谋在这里拍摄了杰出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角落而已 。事实上,乔家大院真正的主人并不是过着影片中那种封闭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宅 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领略到一种心胸开阔、敢于驰骋华夏大地的豪迈气概。 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钟鸣鼎食的 巨室不是像荣国府那样靠着先祖庇荫而碌碌无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着不断的创 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因此,这个宅院没有像其他远年宅院那样传 递给我们种种避世感、腐朽感或诡秘感,而是处处呈现出一种心态从容的中国一代 巨商的人生风采。 乔家大院吸引着很多现代游客,人们来参观建筑,更是来领略这种逝去已久的 人生风采。乔家的后人海内外多有散落,他们,是否对前辈的风采也有点陌生了呢 ?至少我感觉到,乔家大院周围的乔氏后裔,与他们的前辈已经是山高水远。大院 打扫得很干净,每一个院落的冷僻处都标注着“卫生包干”的名单,一一看去,大 多姓乔,后辈们是前辈宅院的忠实清扫者;至于宅院的大墙之外,无数称之为“乔 家”的小店铺、小摊贩鳞次栉比,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 乔家,只是当年从多的山西商家中的一家罢了。其他商家的后人又怎么样了呢 ?他们能约略猜度自己祖先的风采吗? 其实,这是一个超越家族范畴的共同历史课题。这些年来,连我这个江南人也 经常悬想:创建了“海内最富”奇迹的人们,你们究竟是何等样人,是怎么走进历 史又从历史中消失的呢?我只有在《山西票号史料》中看到过一幅模糊不清的照片 ,日生昌票号门外,为了拍照,端然站立着两个白色衣衫的年长男人,意态平静, 似笑非笑,这就是你们吗?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hack.engin.um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