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2:05), 站内信件
|
四
是的,人类历史上,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 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个怪圈,结 果它本身也陷于这个怪圈之中。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 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 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履薄临深谅无几,且 将余日付残编”,老一代教育家颓然老去,新一代教育家往往要从一个十分荒芜的 起点重新开始。也许在技艺传授上好一点,而在人性人格教育上则几乎总是这样。 因为人性人格的造就总是生命化的,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总是有限的,当一代学生终 于衰老死亡,他们的教师对他们的塑造也就随风飘散了。这就是为什么几个学生之 死会给朱熹带来那么大的悲哀。当然,被教师塑造成功的学生会在社会上传播美好 的能量,但这并不是教师所能明确期待和有效掌握的。更何况,总会有很多学生只 学“术”而不学“道”,在人格意义上所散布的消极因素很容易把美好的东西抵消 掉。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善良的教师不 得不天天为之而自责自嘲。 我自己,自从二十七年前的那个傍晚闯入岳麓书院 后也终于做了教师,一做二十余年,其间还在自己毕业的母校,一所高等艺术学院 担任了几年院长,说起来也算是尝过教育事业的甘苦了。我到很晚才知道,教育固 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 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 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 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企望过高。 突然想起了一条新闻,外国有个匪徒闯进了一家幼儿园,以要引爆炸药为威胁 向政府勒索钱财,全世界都在为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而幼儿园的一位年轻 的保育员却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没有预告的游戏,她甚至把那个匪徒也描绘成游戏 中的人物,结果,直到事件结束,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保育员无力与匪徒抗争, 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场灾难,她所能做的,只是在一个庭院里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 。孩子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场游戏的意义,也许长大以后会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 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社会历史的风霜雨雪,教师掌握不 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握这个庭院,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和 许多中国文化人一样,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不 否认,我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护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是个文化 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 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 不仅仅是一个亲热的称呼。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 。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 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 选自《文明的碎片》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年
输入:朱珠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hack.engin.um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