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2:06), 站内信件
|
四
重新拣回故乡是在上大学之后,但拣回来的全是碎片。我与故乡做着一种捉迷 藏的游戏;好像是什么也找不到了,突然又猛地一下直竖在眼前,正要伸手去抓却 又空空如也,一转身它又在某个角落出现…… 进大学后不久就下乡劳动,那年月下乡劳动特别多,上一趟大学有一半多时间 在乡下。那乡下当然不是我的故乡,同样的茅舍小河,同样的草树庄稼,我却没完 没了地在异乡的泥土间劳作,那么当初又为什么离乡呢?正这么想着,一位同样是 下乡来劳动的书店经理站到了我身边,他看着眼前的土地好一会儿不说话,终于轻 轻问我:“你是哪儿人?” “余姚。浙江余姚。”我答道。 “王阳明的故乡,了不得!”当年的书店经理有好些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他好 像被什么东西点燃了,突然激动起来,“你知道吗,日本有一位大将军一辈子裤腰 带上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一生崇拜王阳明’!①连蒋介石都崇拜王阳明,到台 湾后把草山改成阳明山!你家乡现在大概只剩下一所阳明医院了吧?” 我正在吃惊,一听他说阳明医院就更慌张了。“什么?阳明医院?那是纪念王 阳明的?”原来我从小不断从村民口中听到的“养命医院”竟然是这么回事! 我顾不得书店经理了,一个人在田埂上呆立着,为王阳明叹息。他狠狠地为故 乡争了脸,但故乡并不认识他,包括我在内。我,王阳明先生,比你晚生五百多年 的同乡学人,能不能开始认识你,代表故乡,代表后代,来表达一点歉仄? 从此我就非常留心有关王阳明的各种资料。令人生气的是,当时大陆几乎所有 的书籍文章只要一谈及王阳明都采取否定的态度,理由是他在哲学上站在唯心主义 的立场,在政治上站在农民起义的对立面,是双料的反动。我不知道中国数千年历 史上有哪一位真正堪称第一流的大学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又坚定地站在农民起义 一边的,我只觉得有一种非学术的卫护本能从心底升起:怎么能够这样欺侮我们余 姚人!得了他多少年的声名还痛骂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点点滴滴地搜集与他有关的一切,终于越来越明白,即使他不是余姚人,我 也会深深地敬佩他,而正因为他是余姚人,我由衷地为他和故乡骄傲。中国历史上 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 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 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 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是无可置疑 的军事天才,为了社会和朝廷的安定,他打过起义军,也打过叛军,打的都是大仗 ,从军事上说都是独具谋略、娴于兵法、干脆利落的漂亮动作,也是当时全国最重 要的军事行为。明世宗封他为“新建伯”,就是表彰他的军事贡献。我有幸读到过 他在短兵相接的前线写给父亲的一封问安信,这封信,把连续的恶战写得轻松自如 ,把复杂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说得如同游戏,把自己在瘴疠地区终于得病的大事 更是毫不在意地一笔带过,满纸都是大将风度。《明史》说,整个明代,文臣用兵 ,没有谁能与他比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文臣,而是中国历史上 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此他的特殊性就远不止在明代了。我觉得 文臣用兵真正用到家的还有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学问也不错,但与王阳明比显 然还差了一大截。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 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请随便听一句: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 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我知道有不少聪明人会拿着花的“客观性”来 愤怒地反驳他,但那又是多么笨拙的反驳啊!又如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千古命题 ,对人本如此信赖,对教条如此轻视,甚至对某种人类共通规范的自然滋长抱有如 此殷切的期盼,至少对我来说,只有恭敬研习的份。 王阳明夺目的光辉也使他受了不少难,他入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逃 过暗算、受过冷落,但他还要治学讲学、匡时济世,因此决定他终生是个奔波九州 的旅人,最后病死在江西南安的船上,只活了五十七岁。临死时学生问他遗言,他 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一生指挥的战斗正义与否,他的哲学观点正确与否都可以讨论,但谁也 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特别强健的人,我为他骄傲首先就在于此。能不能碰上打仗是机 遇问题,但作为一个强健的人,即使不在沙场也能在文化节操上坚韧得像个将军。 我在王阳明身上看到了一种楷模性的存在,但是为了足以让自己的生命安驻,还必 须补充范例。翻了几年史籍,发现在王阳明之后的中国文化史上最让我动心的很少 几位大师中仍有两位是余姚人,他们就是黄宗羲和朱舜水。 黄宗羲和朱舜水都可称为满腹经纶的血性汉子。生逢乱世,他们用自己的嶙峋 傲骨支撑起了全社会的人格坐标,因此乱世也就获得了一种精神引渡。黄宗羲先生 的事迹我在以前的几篇散文中已多次提到,可知佩服之深,今天还想说几句。你看 他十九岁那年在北京,为报国仇家恨,手持一把铁锥,见到魏忠贤余孽就朝他们脸 上刺过去,一连刺伤八人,把整个京城都轰动了,这难道就是素称儒雅的江南文士 吗?是的,是江南余姚文士!浑身刚烈,足以让齐鲁英雄、燕赵壮士也为之一震。 在改朝换代之际,他又敢于召集义军、结寨为营,失败后立即投身学术,很快以历 史学泰斗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的形象巍然挺立。朱舜水也差不多,在刀兵行伍 间奔走呼唤多年而未果之后,毅然以高龄亡命海外,把中国文化最深致和最感性的 部分完整地向日本弘扬,以连续二十余年的努力创造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亚洲文化 发展史上的宏大业绩。白发苍苍的他一次次站在日本的海边向西远望,泣不成声, 他至死都在想念着家乡余姚,而虔诚崇拜他的日本人民却把他的遗骨和坟墓永久性 地挽留住了。 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邵晋涵家族时,不能 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他说:
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 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阳明千古大师,无论矣;朱舜水以孤忠羁 客,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而黄氏自忠端以风节厉世,梨 洲、晦木、主一兄弟父子②,为明清学术承先启后之重心;邵氏自 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③,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 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他从整个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来如此激情洋溢地褒扬余姚 ,并没有同乡自夸的嫌疑。我也算是梁启超所说的“生斯邦者”吧,虽说未曾卓然 自立却也曾经是“闻其风,汲其流”的,不禁自问,那究竟是一种什么“风”、什 么“流”呢?我想那是一种神秘的人格传递,而这种传递又不是直接的,而是融入 到了故乡的山水大地、风土人情,无形而悠长。这使我想起范仲淹的名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写下这十六个字后我不禁笑了,因为范仲淹的这几句话是在评述汉代名士严子陵时 说的,而严子陵又是余姚人。对不起,让他出场实在不是我故意的安排。 由此,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 ① 后从姚业鑫先生的大著《名邑余姚》中得知,那是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 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② 忠端即黄宗羲父黄尊素,梨洲即黄宗羲,晦木即黄宗炎,主一即黄百家。
③ 鲁公即邵曾可,念鲁公即邵廷采,二云即邵晋涵。
-- 书名人名如残叶掠空而去 / 见了你才恍然于根本的根本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vaneyck.ummu.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