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2:06), 站内信件
|
洞 庭 一 角
1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 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 ;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 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迁 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 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 ,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 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 ,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 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 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 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 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 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 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 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 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 ,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hack.engin.um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