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1:53), 站内信件
|
静静地抽了一个下午纸烟,不停地喝了许多杯咖啡,然后一个人在苍茫的暮色中来到古 城墙下的环城公园。望着满城灯火,想了许多事。过去的、现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别人 的;家庭的、个人的;社会的、国家、世界的。只有这个时候,才完全离开作品,可以想想 别的事了。同时想应该用一整天时间去买几身衣服,买一点像样的生活用品,把自己打扮一 下。一年多来,一切生活都是凑合着过,边件换洗的衬衣都没时间去买。
并不是完全轻松了下来。
没有。远远没有。
更严峻的问题就横在面前。
按当时的文化形势,这部书的发表和出版是很成问题的。
首选当然是因为这部书基本用所谓“传统”的手法表现,和当时文学的文学潮流背逆; 一般的刊物和出版社都对新潮作品趋之若鹜,不会对这类作品感兴趣。另外,全书共三部, 这才是第一部,谁知后面两部会是什么样子——关于这一点,说实话,连我自己也不踏实, 怎么能让人空信任呢?更重要的是,全书将有一百万字,这么庞大的数字对任何一家出版单 位(尤其是杂志)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些杂志和出版社已表现出回避的态度,我完全能 理解。
大概由于我曾是《人生》的作者,还有定程度的可信任性,因此问题还算顺利的解决了 。我至今仍然怀着深深的警意感谢当时《花城》杂志的副主编射望新先生和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的李金玉女士,他们用热情而慷慨的手接过了这本书稿,使它能及时和读者见面。
第一部发表和出版后的情况在我的意料之中。文学界和批评界不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除过当时的文学形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前所述是因为这是全书的第一部,它不可能充分 展开,更谈不到巨大高潮出现。评论界保留态度是自然的。
不过,当时还是有一些我国重要的批评家给予第一部很热情中肯的评论。这里我主要指 出北京的三位,他们是蔡葵、朱寨和曾镇南。
蔡葵是我国主要研究当代长篇小说的专家,他可能在完全掌握我国长篇小说的大背景上 来考虑一部作品。因此,他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他自始至终关注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给 了我许多鼓励和关怀。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这些帮助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朱寨是一位 很有造诣且经验丰富的老一代文艺和批评家。从中篇小说《人生》开始,他就给予我的创作 以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评价。他和蔡葵一起为《平凡的世界》开始,得到某种承认而竭尽了全 力,这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另一位当时很瞩目的批评家曾镇南,对于这部书有十分透彻的 理解,并对第一部写了一篇重要的批评文章。他的分析和批评使人心服。
由于几位我国当代重要批评家的理解,使我在冷落中没有丧失信心。
当然,从总的方面看,这部书仍然被冷落的。包括一些朋友,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疑虑 ,我也完全能感觉来这一点。
我是心平气静的。因为原来我就没抱什么大希望。而眼前这种状况;也不能算失败。最 重要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对第一部的某些疑问,正是二三部我将要解决的。我不能要求 别人耐心等待我的工作,但我要耐心准备解决许多问题。
这样,便产生了一处急迫感,急迫地想投入下面的工作。
我想我能给挑剔的批评界提供一些比第一部更好的东西。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hack.engin.um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