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1388(独庸生)
整理人: joyce_85(2003-04-14 23:01:56), 站内信件
|
我读王小波
王小波的作品好不好,不是我能评定,也不是我想讨论的话题。知道王小波是因为他的小说,注意王小波是因为论者的争议。曾见过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就叫《开卷无益王小波》,引起我的兴趣,我想知道 “无益”在那里。文中或有从文学价值上的推论,因时间久记不清,印象最深是作者说开卷无益,是认为王小波的小说“意识不良”,多作“露骨的性描写”。坦白说,引诱我看王小波的欲望,这种猎奇的心理是一个潜在动力。
于是,我看了《黄金时代》。有点“失望”,因为我“猎奇”的心理没法得到满足,我实在看不出有那些“不良的意识”,更没有“让人期待”的“露骨的性描写”,如果说在阅读过程中,我曾有过“快感”,却不是来自感官上的刺激,而是另一种东西让我激动,那就是-----个性!
这是一本很怪的小说,通篇象是第三者在说一个故事,没有直接的对话,也没有过多的人物。本来是挺简单的情节,但让作者叙述得象十分复杂和混乱。有时看着看着,不得倒回去看看,才会弄清来龙去脉。这种“化简为繁“的叙述方式会,无疑会让人看得有点累,然而,可能正是这样奇特方式,让我象毫无理由相信:王小波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是不媚俗!我还相信欣赏他小说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因为他的缺少媚俗的东西。
王小波的小说,我就只看过《黄金时代》和《青铜时代》。上面的感觉当时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印象,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有更深和清晰的休会,却是从读他的杂文开始。花了一晚的时间,一口气,囫囵吞枣地-----实在是欲罢不能。在一个网站上看完他的杂文。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又岂止是痛快,过瘾四字,那种心情也不是一句相见恨晚可以道出!最清楚明白,是我喜欢上王小波!
他的杂文风格并不是投抢匕首式的,而是带点调侃,又有点黑色的幽默感,他更偏向作智慧的思考,和表达一种做人的心态和准则:我不是英雄,我只想做一个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人!不论是讽刺、调侃、幽默还是反语,王小波说的是自已的思想,说的是自已的话,他很少会考虚别人是讨厌、喜欢还是欣赏。
无异,王小波吸引我的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少见的不媚俗。写杂文的人自然不会少,既有敢于评论时事,也有勇于讲真话的人,在某些方式,他们比王小波更勇敢,更直接。然而,一直以来总是让我有种莫名的欠缺感觉,是什么呢?我一直找不到适宜的词汇来表达,读了王小波,我才知道那是个性,是那份不媚俗!有些杂文作家,不管怎样慷慨激昂,或如何为民请命,但往往只是指出一种现象,而达不到思理和意识形态上的深度或高度,又或者他们的思想或思维方式,不管是如何卓越,但总是有着那面或这面的传统的印记,始终没有跳出传统的泥潭,存在一种模式化,往往是只有见识却没个性,流于共识却没有没独创。
在我眼中,王小波是传统的反叛者,正因为这种反叛才让他找到了自已,发挥出独特的,属于自已,并不从属于他人的思维和思想。个性和不媚俗不过是表象,核心是他保特了自已的头脑,拒绝同化,抵制被灌输和清洗。在我们这个国情,从自古的“独尊儒术,罢拙百家”,到近代的“马列主义”是唯一的救世宝典,有几个人会真正理解,那句写在神庙里的名言:人呀,认识你自已!
王小波努力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认识自已,属于自已的人!他并不认为自已是伟大或高尚,反而觉得自已的卑微,而有所敬畏,但他不媚俗!王小波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别人高,只是拒绝洗礼,不甘同化而已,所以保持了个性。他的杂文集名叫《我的精神世界》,我真要为之拍案叫绝,觉得没有比这个名字更好。到他第二本杂文集名叫《思维的乐趣》,更是深得其中三味,他就象一个思想者。欣赏王小波,不能停留在文本好坏上,更要注意是他的思想或思维方式。
王小波死后,有人盛称他为“浪漫骑士”,这的确是个绝妙好词,我个人认为也挺适合他。可后来看别人的文章,才知道这个“词”是泊来品,在我国也曾赠过海子,所以我尽管十分喜欢这句词----浪漫骑士,但我想它既然不是“桂冠诗人”的名词,注定要流传下去,所以转来转去,怕早失去它的价值,既然如此,我想还不如说一句:开卷有益王小波!
---- 游离在天地人间,徘徊在爱与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