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ssandre()
整理人: yvonneh(2000-08-14 01:07:22), 站内信件
|
(作者:许多 时间:2000年6月30日)
1950年夏天,克鲁亚克在墨西哥城开始了《在路上》的写作。显然,开端并不令 人愉快,严重的痢疾让这个28岁的年轻人的英俊面孔时常扭曲,他需要大量的大 麻与吗啡让自己舒服些。我时常怀疑,克鲁亚克是坐在马桶上,用一架丑陋的打 字机开始他的灵魂流浪之旅的,而卫生间里是大麻烟的烟雾腾腾。整整的三个星 期里,在一张长达二百五十尺的纸卷上,克鲁亚克打出了没有空格、没有楣边、 甚至没有标点的文字。这种畅快的气势似乎只有痢疾与大麻的共同作用才能带来 。
我常觉得,阅读《在路上》其实是对克鲁亚克的误读。在傍晚,在明亮的灯光下 ,在温暖的房间里,这些适合阅读的时间与地点正好背离了“在路上”的精神。 我宁愿把这本缺乏条理的书看作一本行动指南,它号召着我勇敢地站起来,告别 那因为过于熟悉而变得庸常的生活环境,踏上一条不知目标的道路,并在路上达 到生命中快乐的巅峰。我始终假想自己在那种环境中阅读它,那是一条在长江上 缓慢行驶的轮船,我被拥挤在地下室的一个阴暗的空间里,灯光时明时暗,因为 寒冷,我蜷缩在角落里,但我牢牢地抓着这本书。这是个有点怪的场景,它与美 国西部那辽阔开放的地带,而缓慢的轮船与狄安的每小时90英里的快车也相去甚 远。这或许是中国版本的在路上吧。
很显然,主人公狄安是一个注定的流浪者,他的父母在颠簸的车上让他降临到世 间,而接着成为一个年轻的囚徒,他必须凭借不断地奔波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 人。狄安的野性与自我无疑打破平静生活的尖刀,令人感到无比畅快——“狄安 的智慧……更能给人启发,也更为完整,绝不故作斯文、令人乏味。他那种越轨 的‘劣迹’甚至也并不招致愤懑,被人鄙视。那是美国式的欢乐对人生持肯定态 度是情感的疯狂发泄,具有西部特征,犹如西部吹来的狂风,发自西部草原的一 曲赞美诗,令人感到清新……”。而“我”,萨尔,一个作家,一个在内心深处 潜藏着躁动不安气质的家伙,狄安的出现则将这种躁动不可阻挡地激发了出来— —于是我们上路了,带着无限的憧憬。那些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姑娘,陌生的性 ,未知的冒险,这些或许可以给厌倦的灵魂提供归宿——“在旅途某处,我知道 会碰到姑娘,也伴随着幻想,回发生一切的一切;可在途中,我准会大有所获。 ”
从东部到西部,再从西部到东部,拦住那些呼啸而过的货车、卡车、轿车还有公 共汽车。尽管我身无分文,但是我一定要去一个地方,我有体力可以付出。迫不 及待地寻找途中的姑娘,或许我们可以相互慰藉,性是如此让人着迷,不是吗? 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朋友们,我们莫名其妙地碰到了一起,我们都热爱漂泊,因 为我们不愿意被束缚起来。丢掉一切无聊的担心,让本能的需要占据我们的心— —“迎着社会现实冲刺,渴望面包爱情,不要因为这事或那事而顾虑、担心。”
这极端的放任主义让青年读者们欣喜不已,而疯狂似乎正是战后一代寻求精神安 慰的最佳途径,极端的感官刺激不正是帮助我们逃离现实的残酷的最棒的东西吗 ,这似乎比萨特的悲观论调更来劲。当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纽约时报 》称之为“垮掉一代”的圣经,而克鲁亚克则是他们的代言人。
克鲁亚克在替谁发言?早在1952年,《纽约时报杂志》就对这一代做了描述:“ ‘垮掉一代’成员个性异常鲜明……他们是在一个令所有人极度不安的糟透了的 经济萧条期长大成人的,……他们的青春伴随着战争的混乱……他们既有情绪最 低沉的时刻,也有情绪最振奋的体验……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能在和平中生存,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战争而破灭,他们不得不混迹于黑市交易,沉溺于爵士乐 、吸毒、性放纵、打零工,醉心于萨特作品。”
追求放纵感官是萨尔们逃避社会不幸的方法。不管是狄安还是萨尔,他们的内心 深处都潜藏着对于纯真美好事物的向往。我喜欢萨尔和那个墨西哥姑娘的相爱过 程中的纯真,萨尔还会不断地问那些萍水相逢的姑娘:“你想在生活中得到什么 ?”萨尔在接下来的想法让我感动不已,“美国的青年男女一旦有机会在一起时 真他们悲哀,他们得故作老练,无须在行事前进行任何恰当的交谈就立即沉溺于 性爱中。没有温存的交谈——真正发自内心震撼灵魂的绵绵情话,就匆忙做爱了 。要知道,生命是神圣的,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弥足珍贵。……我渴望到更遥远 的地方去寻找我的生命之星。”
当然这些美妙的感觉被在那些路上的冒险所掩盖。他们似乎在通过这些接连不断 的性与历险来掩盖这些对于生命的追问。在很多时候,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甚至 感到动摇,萨尔会说:“他们并不快乐,因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们是这样 的,仿佛在阴森的石头地窖中生活,现在正走上地面,是卑劣的美国嬉皮士、新 出现的垮掉的一代。” 而未来呢?真的是“倒霉的日子终将到来,你们攀着的气 球,再好也不会不往下落,何况那还是一只莫须有的气球。你们会飘到西海岸, 可回来时,就得他妈的狼狈不堪,自讨苦吃。”外表的放荡与内心世界的脆弱就 这样奇妙的混合在一起,这或许也是“垮掉一代”最动人之所在。对于生命希望 的渴求,让他们不断地在路上。
尽管《在路上》已经与三十年前那一代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但是它肯定还触 及了之后一代代青年们的共通情感。即使象我这样的社会主义好青年,我还没有 机会成为物欲横流的一代,对于爵士乐也没有多大的兴趣,至今也还不会开车, 更没有魄力去打破现实社会的枷锁。但是,狄安、萨尔、邓克尔,这些家伙让我 心驰神往,他们体现了反抗生活设置的勇敢,对于希望的追求。而这一点似乎也 正是我们所最缺乏的。但同时,我们也是一群虚伪的崇拜者。在路上,除了要蔑 视外界给你设定的规范外,还必须勇敢的挣脱出内心世界的软弱与安逸。当我和 朋友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书中的章节时,却谁也没有勇气真正体验在路上的感受 。我们身上的中庸性,妨碍了我们对于自由、对于生命的极端享受。我们驯化的 教育背景,我们生命意志的软弱已经注定了,我们只能在对“在路上”的憧憬中 度过青春时光。
放纵的确需要勇气。或许偶尔,我们可以在梦中看到自己,在一辆超过一百英里 的车上,与一个面部模糊的姑娘疯狂做爱,直到第二天需要洗床单为止……当然 ,我希望在梦醒之后,也能扪心自问:“我到底需要什么?”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7.161.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