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等待整理>>文学评论>>《发条橙》和《发条橙》

主题:《发条橙》和《发条橙》
发信人: cassandre()
整理人: yvonneh(2000-08-14 01:07:17), 站内信件
(作者:朱朱 时间:2000年7月3日) 




安东尼·伯吉斯在他的《发条橙》美国版再版引言中讥诮地说:“我不得不继续
忍受《发条橙》的流传……我的后半生确实有大量时间在复印(该书)关于创作
意图和意图落空的声明,而库布里克和纽约出版商却在无耻地享受肆意歪曲带来
的回报。”伯吉斯在这段话中宣泄了他的郁忿,因为纽约出版商在几十年前初版
此书时执意要删除小说最后的第二十一章,伯吉斯顺从了;伯吉斯对英国电影大
师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表达了同样的情绪,因为这部
电影的结局对应的是小证券交易的第二十章——尽管这篇小说在后来的畅销和轰
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库布里克的电影。 

在安东尼·伯吉斯的眼中,第二十一章意味着《发条橙》的创作意图,该章的缺
失会使全书不再是“对人生的公正描绘”——为此,我们简略勾勒一下全书的情
节:《发条橙》以未来(尽管是不很遥远的未来)——伯吉斯在六十年代想象了
七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的,故事由亚历克斯用粗率的口语体的形式进行叙述。因
犯有骇人听闻的流氓罪和暴力罪而判刑。为了获释,他答应接受巴甫洛夫式的厌
恶疗法,这种疗法就是在放映类似他所犯罪行的影片的同时,给他服用能引起恶
心的药物。这种疗法非常有效。书中有一个情节典型地说明了疗效,当着一群犯
罪专家的面,亚历克斯受到一名演员的奚落和辱骂(演员是雇请的)。但只要他
一想还手,就会感到恶心,最后只能卑躬屈膝,亚历克斯由此令人放心地获释。
而伯吉斯所写的第二十一章还想进一步地展示给我们这样的东西:真正的获释出
自亚历克斯的内心觉悟,即在这里,亚历克斯真正地抛弃了从前的“亚历克斯”
。当他从咖啡店里出来,在阴暗寒冷的街道上行走,他渴望“移步走向这炉火温
暖、热饭上桌的房间的隔壁”,亚历克斯惊讶自己已经在长大,他做出了忏悔—
—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的。而青春呢,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
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
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
的,走着走着就嘣嘣嘣地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




英国的另一位小说家戴维·洛奇在他的《小说的艺术》里论及伯吉斯的此书,称
之为“概念小说”,或者,有论点的小说,并认为这类小说的古老传统可追溯到
柏拉图的《对话录》,其英国传统见之于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赫胥黎的《
勇敢的新世界》,乃至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伯吉斯要讨论的概念是“道德选
择权”即人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说《发条橙》是一部“概念小说”的话,那么它应该属于最肉感的概
念小说,是概念的血培植并营养了肌理、骨骼与神态;在这方面,库布里克的电
影正是一个证明——库布里克把小说拍成电影时,对条件反射的影响给予了最极
端、最细腻同时也是更具讽刺意味的展示,库布里克的表现重心在于其中的暴力
行为的戏剧性表演,由此造成了对观众心理的持久震撼与吸引。伯吉斯的“亚历
克斯”,他的作品以疯狂开始,以忏悔而终;而库布里克完全沉迷于对疯狂的表
现,我们可以含混地说他的“亚历克斯”、他的影片是以激情而终。 

在现代小说史上,《发条橙》令人联想到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纳博科夫的
《洛莉塔》——在阴郁的论调中充满青春肉感的色泽和汁液,俚语的活力和狂躁
的动感。 

最后,我想提及口语体著作在翻译过程的魅力损失。伯吉斯在这部小说中竭力创
造了一种“俄文式的英文”,所谓“未来的纳查奇语汇”。伯吉斯的目的是“借
以缓和色情描写可能引起的露骨反应,它把此书变成了一场语言冒险”。而隐含
在这一切之中的语言魅力,无疑都不可能在汉语中再现了。同样的命运在《麦田
守望者》汉译本中已经出现过了。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7.161.8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