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2年 文集目录>>kunbrother(友善的狗)>>《红楼梦》梦归何处?--kunbrother妄谈红楼

主题:《红楼梦》梦归何处?--kunbrother妄谈红楼
发信人: kunbrother(友善的狗)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8-30 20:25:42), 站内信件
《红楼梦》梦归何处?--kunbrother妄谈红楼
[email protected]

  本来我是要证明宝玉是如何的不值一提的,于是点开红楼随便翻翻。因为我以为,固然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曹雪芹的很多思想也是通过他体现出来的,但是一本书里的主角就未必是好东西;再者,宝玉的很多思想确实让人佩服,也是他在书中的价值所在,然而看一个人的品格,观其言倒是其次,察其行方为根本。然而在翻书的过程中,另外一个问题却又冒了上来困惑着我,于是我暂且饶宝玉蹦达几天,先来看这个问题吧。

  曹雪芹在红楼到底要表达什么?他又表达了什么?

  我们来看宝玉思想的成长过程。
  宝玉刚刚出场时有《西江月》二词批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固然此处曹是用世俗的眼光来反衬宝玉,但细看词倒也非一无是处。如“腹内原来草莽”一句,宝玉此时仅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一句,其余的都是纨绔子弟的习气,自己更没有什么主张、信念,只是混迹于世上也。再如“贫穷难耐凄凉”更是道出了后文宝玉之行为。此时的宝玉,还只是一块未有文字的石头,补天实不足也。



  到了中间一段二十二回,宝玉有过一段谒语: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此处看似有向佛的因头,其实只是一时为小儿女之情所困胡思乱想罢了,就像富家子弟大鱼大肉太腻了一时兴起吃吃萝卜青菜而已。所以紧接着被宝黛二人耍得团团转,太没面子。此处看似宝黛二人处于同一水平,但就我个人以为,黛玉只不过是个读过很多书、有些小聪明的女孩,虽然也经过一番不幸,但还没变得“现实”“成熟”起来;宝钗却是有过一番经历,对生活另有一番感悟,连贾政亦得叹之的女子。可惜到后来宝钗因为自己身在局中,所以反倒不如前面看事来得透彻了。



  再看第八十九回,宝玉焚与晴雯的词如下: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此中只有文人墨客一般的离愁,但对宝玉来说,却是非同一般,乃是他因人所伤的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而非惺惺作态。晴雯亡故前后他虽有一番感慨,却是一时悲痛所发,并非心中就这么坚定的认为。这时的宝玉倘若想起前尘后世,方有些须真领悟。



  在第一零零回中,宝玉有一段话:

    这日子过不得了! 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二姐姐呢,碰着了一个混帐不堪的东西.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史妹妹又不知要到那里去.薛妹妹是有了人家的.这些姐姐妹妹,难道一个都不留在家里, 单留我做什么!

    也许是因为失了玉没了灵性的原因,宝玉这段话也没什么文采了。不过在经过这样的打击之后,他对生活总算有了一定的感受,发出了悲苦之声,也算是为他以后遁入空门提供了心理条件。



  到了第一一六回,宝玉才算是“悟”仙缘。但是我以为,这里宝玉是靠一个和尚带入幻境,再印证前事,所以对生活的来龙去脉有所明白;但要说他悟,倒未必是他悟出来的。在后二三十回中,曹的文笔确实大逊,所以此时宝玉悟仙缘亦未能让我叹服。

  但是这时甄宝玉方现身与贾宝玉相类比。
  “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残,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世兄是锦衣玉食,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所以老伯钟爱, 将为席上之珍.弟所以才说尊名方称.”
  我个人以为,这里的甄宝玉看似碌蠹,其实却是多了贾宝玉人生中所缺的“历尽甘苦”的经历;虽一时重于世道人情、文章经济,但倘若日后再有所得有所失,然后慧眼看此世间,印证一生所历,方能得真悟。若有此番历练,虽生来无玉,实真宝玉也。此部分一带而过,一方面是曹文笔大逊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举重若轻”的意味。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对于红楼中,最喜欢的还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联。



  从全书的思想以及宝玉最后的结局来看,对于空门,曹雪芹是羡慕且向往的;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一首好了歌也被众红楼爱好者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甚至我看过的一本不知什么破书里,一个老尼姑的房间里有一本红楼,并称之为“佛”经,就以这首好了歌证之,说明好了歌实在非同一般。但是曹又自云“痴”人,说明他自承尚未入此道中,只是一个“门”外汉了。不过,古来多少空门中人,虽有多多哲思小品,亦无留传如《红楼梦》之巨著,原因在于曹多了“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只因空明到家,所以事实上无法达到;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似实透了底,却万物可容。其中高下之分,存乎一心。至于“拈花微笑”则要么“废话少说”要么“无话可说”,等于你对一个女孩说“我不知道用什么言辞表达对你的爱意”一样幼稚或深奥。

  关于好了歌,我曾自作聪明的加了两句:
  
  世人都晓神仙好,神仙之苦谁明了!
    亲朋妻子无一在,名利色权都没了.

    如果说好了歌还能给人指明一条不可能的道路,那么再加这两句,就连这一条不可能的道路也被堵上了,或者又未必尽然。不过这两句连whian兄都嗤之以鼻,我也没办法了。好了歌本身通俗易懂又包含至理,如果偶尔听说之,也有可能走过路过错过了;但放在红楼这样一个环境下,意义就很容易被揭示出来。就“生活”两个字,当你满肚子红烧肉读这两个字,和你灯下翻开红楼读这两个字,感觉不会一样;当小蜜与钞票共在的官员在摄像机前做报告时读这两个字,和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民工被因不是本地居民被联防队抓住时读这两个字,感觉不会一样。

  有点跑题,言归正传。我以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想表达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好了歌的观点;但大部分的读者并不赞同甄宝玉这个角色(事实上这个角色也太不饱满),所以曹并没有完全表达了他想表达的;到于曹本人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他想在书中表达的。


后记--这也只是我现阶段读红楼的看法,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
    文中实在有自大的成分,但确实是我真实的想法。



----
两只小狗,梦见骨头 
咬了一宿,狗毛两口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