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ocho.1(暗夜紫)
整理人: chocho.1(2003-08-16 20:54:08), 站内信件
|
其实观察细微的红友们会发现,暗夜实在不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提及这“典型”二字了。今天暗夜又在此献丑,说说红楼的典型。其实,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同样需要典型性格与环境。恩格斯就说过:要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前面“友善的狗”兄就具体的犯了这个错误,他说宝玉是个懦弱之人,只懂风月。其实前面有很多位兄台都说过这个问题,还包括说宝钗的圆滑,袭人的奴性,晴雯的两面性,刘姥姥的特殊性,还有众多例子,当然也还包括某些人说黛玉的“小气和哭哭啼啼”。
典型人物,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典型性格,指只有在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才能产生的具有某种思想识
或性格特征的人物。
其实,鉴赏文章或作品而言,最注重的是要看“典型性格和典型人物”这样,你才算看进去了,看得更透彻了。记得有人说,黛玉的“小气和哭哭啼啼”引得众人火鸡气燥(西西~~我也在内),然而那热却说我们都是“保林派”,其实,这就是一个例子,那位大侠,根本没有联系实际去看,他只是以自己的思维来判断,这是不公平的。象林黛玉,她寄人篱下,父母双亡,自有颗敏感的心,所以她喜欢怀疑,包括对于宝玉的爱,她都会怀疑,她不相信美好是自己的,所以她总是小心翼翼的,极为脆弱的,说她“哭哭啼啼”,先抛开作者意旨她“还泪”,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个性,你难道觉得一个心灵错弱敏感的人也会象王熙凤(泼辣)?象李执?你会觉得一个寄人篱下父母皆走的人在别人家又会很肆无忌惮?个性象史湘云那么豪爽?不会,你会觉得如果有这样的人你肯定觉得作者才胡扯。所以说,黛玉的性格符合环境,无发遭人非议。
再说袭人,她一介奴婢,她难道就不想当夫人当姨太?她生活在阶层。虽然贾府能给她戎衣锦食的丫鬟身份,但她算什么?还不是个丫鬟?你难道见过有年老的丫鬟服侍老爷的么?象贾政,贾赦,他们年纪一大把了,不还是由如花似玉的妙龄丫鬟门伺候着?那那些年老色衰的呢?其实丫鬟,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嫁人,按理说,袭人命好的话,嫁的应该是贾府的仆人,嫁的不好就是回家嫁府外的人。你说,她是将来做个贾府的婆子好还是在外受苦的妇人好?肯定的,如果她成了二公子的姨太是最好的了。难道她连这样的愿望也不能有?难道她为了达到目的就不能奴性一点得到公子更多的欢喜?记的袭人也暗肘过:“将来若是宝姑娘做了大房太太不知会比林姑娘做了好多少。。”这就是袭人的思量,因为相对而言,宝钗显得更为大方,如果是黛玉恐怕就不会“大方”的把公子的“爱”分她一点点。还有,后来宝玉出家了,这个消息真是给了她青天霹雳,让她的五脏六腑都碎了,为什么?因为她的梦破碎了。
刘姥姥,记得在“红楼逸梦”中常有人高呼:“崇拜刘姥姥”。暗夜百思不得其解。记得有位兄台反驳的好:刘姥姥在这逸致的园子里,在这些吟词做赋的小姐中自然别具一格。是啊,刘姥姥很特殊。她也很搞笑。她说的话做的事无不粗疏,作者之所以安排如此,是为了让读者明了府外人与府内人的差距多么的大,连一个丫鬟的素质都比一个乡下老妇高出那么的多,从刘姥姥的眼里,我们看到了“一桌菜够我门乡下吃半年”,我们看到了“房间就和天上似的”,看到这看到了那,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反差。而刘姥姥的率性是和她生长环境有关,没有什么东西束缚她---除了生活。
所以啊,她到贾府来“绵钱”了呀。她救巧姐,又是因为乡下人没有城里人的那么多
的薄情寡义,基本上他们是善良的,因为没有物质生活压迫着他们,他们只要平淡的生活,所以,说明了刘姥姥具备知恩图报的风格,因为这还是需要一点风险的。换句话说,你说那园子里的婆子就算是受过凤姐天啊的好,她也不会也不敢这么做呀,因为她们没有后路。
宝钗圆滑。其实我觉得不能叫圆滑,其实叫“早熟”。她懂礼。其实按古代的看法,她完全是一个大家闺秀,她完全的符合封建审美。拿宝玉黛玉宝钗的婚姻而言,家长们为什么选宝钗?因为黛玉往往会把自己的爱做执着的表露,宝玉也会,但这绝对是不允许的,而先不说宝钗有没有爱宝玉,宝钗绝对可以把自己的感情放在礼法之内,她懂的含蓄,她懂得孝敬长辈,因为生日知道要博长辈开心,她知道巧妙的去祸,听到别人的私话,知道“栽赃”。她还不具备做一个好媳妇好内人的标准?她够,绝对资格的够,而黛玉呢?她没有资格,绝对没有资格,她父母双亡,她不懂的讨喜,她太情感外露,她不懂含蓄,她。。这就是封建的审美。所以,贾母们的选择一百个正确。而今天我们会要求真挚的爱情,要求执着的表露,要求真实自然的人格。而那个时代不会。 宝钗,她出身名门,自是受了很多的闺秀正统教育,而黛玉是父母晚年得女,况且身体不太好,母亲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她的家教不严,养成了她的“不成熟,不懂礼”。再看,宝钗,兄长不听话,书里也说了“都靠她为母亲敬孝”。所以她的环境让她成熟,让她知书也答理。 其实拿我的个人角度说,
我从来认为宝钗是个情很淡的人,也有人说她冷,我想这是同一个意思,想想“金瓒雪里埋”还有山中高士晶莹雪”。其实她姓雪就是作者的一个暗示,还有她叫“蘅芜”这种花,还有她是吃“冷香丸”长大的,她对人不亲近也不疏远,记得当初宝钗为什么要进京么?为的是选举,她对这哥哥和母亲的提议没什么看法,也还记得长辈们为她安排的亲事么?她也没有看法,除了后来婚后发现宝玉“似有痴傻”才“母女二人暗自懊悔”。所以说,宝钗的性格,还不算“圆滑”之类的形容词,她只是早熟的事故,是什么造就了她这样冷这样无所谓,这样“守礼”的性格?是环境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