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ing_rose000(亦·然)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9-04 13:38:59), 站内信件
|
放假了,朋友从远方给我带了这本书,直到昨晚的夜读,才让我感觉了灵魂深处的震撼,这种味道,在心里消散不去,却又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如果让我用平乏而苍白的文字来道出其中之味,也许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语言相对于心灵,本来是是平淡和缺乏色彩的吧。
仅仅是因为不困,我翻看了床头的这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想作为睡前消磨时光的一种惯常的方式,但我没想到的是,它却成为我一夜无眠的理由。灯下,淡淡的光围绕着我,的确是适宜读书的氛围,但冲动和震撼之下的匆匆阅读,却是极不适宜体会和理解的。
感觉,我总是相信直觉,用感觉去发现书里的感觉,那是藏隐在深处的,主人公的,作者的,是人群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感觉,不得不去面对。作者,仅仅是感觉的一个表述途径,他眼见的,他经历过的,他感觉到的,都凝聚在书里,成为一种独特的令人流连的体悟。人们从书中看见自己,至少是镜子里自己的影子,可慕的,可感的,可悲的,可鄙的,可笑的,都在这小小方寸间展露无遗。面对这样一面镜子,掩上双眼不忍检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劈碎镜子,让自己的丑陋随着载体的破灭而消失也是人类常用方式。人类惯于用这样自欺欺人的方法来解决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他们会聪明得愚蠢到不明白影子并不因为镜子的粉碎而真正的消亡,一缕阳光,一线童真目光的注视,都有可能让影子再现,尽管它丑陋,尽管它见不得一丝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看不见自身,本身就是件可笑的事情,不过,这样的笑,难免是带有酸涩的眼泪。
既然人类不能放弃思考,那么,就必须习惯那阴冷角落里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冷笑。
----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
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
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