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aoyaoxian()
整理人: yvonneh(2000-12-03 15:03:54), 站内信件
|
三。庄周梦蝶
在没个人眼里,死都是一件可怖的事情,而庄子却不以为然。《齐物论》篇结尾 提议一个美好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染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 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 化。
在庄子看来,死无非是一种幻灭。“崤然而来,崤然而去”而已。我们从大地上 来,又回到泥土中去,如此往复,实在是不值得悲哀的。非但没有悲哀,像庄周 这样化做蝴蝶,栩栩然而非,其实是何等的快乐!李太白等人所谓的“浮生若梦 ”多少都带点伤感的色彩,所以李白虽终日饮酒换来的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庄周就非如此,他梦做蝴蝶,无忧无虑,飞舞于花丛之间——这完全是一个美 梦!
四。死乃天命,不足悲也。
人生下来,就注定着要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太史公曰:“人皆有一死 ,或轻与鸿毛,或重于泰山。”既然死无可避免,所以我们要用旷达的心胸来迎 接它。
老子死后,有人去吊唁他。秦失见少年老人都大哭不止,感叹道:“刚才我进去 的时候,看见老人在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少年在哭他,如同在哭自己的母 亲。老少都哭得这样悲伤,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来, 正该去时,顺理而死。安心适时顺应变化,顺从自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 事情!”
飘然而来,翩然而去。对待死亡要坦然处之,甚至要感到高兴。因为生并非总是 超越死亡的。即一位诗人所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鲁迅先生也说过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他就真正死掉了。”有意义的死亡远胜无意义的 生存。形寸而心死,则与冢中枯骨无异矣。所以说,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绝对不 是意见可悲的事。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五。养生论
一个人不怕死,却不能说他喜欢死。死亡是天赋的,不可避免。而喜欢死亡却似 乎是非缺经少脉,头脑发热者不干的。庄子对死毫无忌惮,而又十分珍惜自己的 生命。所以他的文章中无不包括着养生全年的思想,甚至还写有一篇专门的《养 生主》以谈自己的养生之道。
或要以为养生全年与“死不足惧”是相抵触的了。其实不然,不惧死是对自然和 物观规律的尊重而养生以过完天赋的寿命同样是为不“遁天倍情”故两者的本质 其实是相同的。庄子的头脑并不发热。他所谓的养生并非要养到若彭祖活八百岁 而只要使自己天赋的寿命不受或尽量少手损伤即可。《养生主》里说:“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全生,尽年就是养生的全 部目的,乃明确而毫无奢求的。至于养生的方法,庄子引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他以为因该圆滑处世,游刃有余方可达到养生全年之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消 极的,不科学的。切牛时避开骨头确可以节功省力,但现实中若避开矛盾则矛盾 永远无法得到解决。但我们可以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事实 的道理,这是有另里番意义的。
后来这一思想的继承者就是魏晋的一些名士。他们厌世但不厌生,所以对自己的 性命都还是很看中的。嵇康曾经写过一篇养生论,向秀看见了,便写难养生论以 反驳,嵇康又写答难养生论。从他们激烈的争论中不难看出养生全年的思想在后 世确实是有生命力的。以上与本题主角无关,顺便带及而已。
六。结论
曾有人以一则比方来总结庄周的思想:
两个人在一边比高矮,其中一个比对方矮半个头却不肯承认,于是去找庄子。庄 子说:我从艾菲尔铁塔上看下来你们实在是一样高呀!
这就是他齐物的思想。生死在他眼里也已经同化了,两者可以划上等号。不过生 就是生,死就是死,本来就是两件事,庄子的思想总给人以玄奥的感觉(比老子 还好一些)不很好理解。他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洞察人间的苦痛,世态的炎凉, 并做出深刻的解答。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思想有否随物质一同进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人们永无止尽的贪欲,财也好,生也好。庄子的思想可谓是一剂清新剂,让 我们恢复清新,回复本来。
参考书:《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庄子浅说》陈鼓应
《魏晋思想论》刘大杰
《庄子》庄周(战国)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西汉)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9.32.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