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ndreas()
整理人: yvonneh(2000-11-19 23:21:06), 站内信件
|
王朔,这个名字在一些30岁以上的中青年人听来,可能尤为亲切。
他曾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在中国文坛以反叛和另类的代表独
领风骚,颇有点像搞摇滚的崔健,搞电影的张艺谋。
现在张艺谋拍出所谓返朴归真的《一个都不能少》,崔健也表现
出失却锐气的《无能的力量》,现在王朔又写出一本所谓“还原生活”
的《看上去很美》,是不是大伙儿前卫、叛逆都玩腻了,现在都改玩
“真情”和“平实”了?
4月2日,王朔的新书《看上去很美》在北京上市,4月7日在深圳
书城上架。一时间,喜欢王朔、关注王朔的人奔走相告:“王朔终于
又写小说啦!”这情形,颇有点像电影《闪闪的红星》里“今日售米”
的情节。出现这么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究其原因是因为王朔自92
年后就未写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给电视剧写残废了。”
这么些年的蛰伏,王朔重出江湖,自然令喜欢和不喜欢他的读者都不
免注目。此书发行量现已达30 万册,王朔还能施展什么样的拳脚,
抡出什么样的手腕?王朔变了没有?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新书啥样***
《看上去很美》外包装是用较为朴实的牛皮纸包了一个书皮,这
种书皮需要叠9折,复杂的工艺使其耗时是正常装订的5倍(这种包装
除了别具一格,恐怕更多的是给盗版者制造了难以及时模仿的障碍)
。书封面还叠出一个小袋子,半插进一张《王朔自选集》的光盘。华
艺出版社称,这一方面是对读者的馈赠,另一方面是扼制盗版的措施
。小说写了1961年到1966年,北京复兴路29号院的一个小男孩方枪枪
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经历。从小男孩的视角记叙他自己、父母、老师、
一群小朋友和一些解放军官兵的所作所为。其中,描写了孩子们在那
个年代特定的环境下,怀疑他们不喜欢的幼儿园阿姨是特务、是野兽
变的等等,有些可笑,也有一定的历史感。
王朔在正文前那篇一万字的前言,把他的创作初衷——“我标榜
的那一路小说其实是在简化生活,严厉讲是歪曲生活,”现在要“还
原生活”;写作目的——“仅仅是对往日生活的追念”,“是关于我
自己的,彻底的,毫不保留的,凡看过、经过、想过、听说过,尽可
能穷尽我之感受的一本书”;写作手法——“不使这小说越看越像个
故事”,“把既有的写作习惯写作风格都破一下。不再理会篇幅、故
事、情节、叙述节奏,彻底自由,随心所欲”;对读者的提醒警告——
此书“第一虚构第二虚构第三虚构”,“我这本书别当回忆录看,没
几件事是真的,至多只是看上去像,谁当真谁傻”等等,都事先张贴
告示了一番。
***再看王朔***
王小波曾说“王朔的东西基本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这一类的艺
术只有成熟和深刻的观众才能欣赏。所谓真善美是一种甜腻腻的正面
描写,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
判成份的。”有着冷峻的批判,总比写着不关痛痒的表扬稿要好得多
。王朔是位时代的勇士,他不惮于把普通人心底最卑微最真实的劣根
性展示于前,当他被“不健康”的罪名批驳时,仍有许多人一直期待
这个社会对他的接受和宽容,有人相信:再过50年,王朔的东西依然
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然而王朔的新书《看上去很美》则叫一些人很失望。虽然书中通
过儿童的眼睛,描写了一段荒谬的历史,虽然看得到王朔对这段历史
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太温和、太隐蔽、太缺乏厚重了。它一直包裹在
一种谨小慎微的网中,令人感到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
样想起了一部形式颇似的作品《城南旧事》,但二者在意境的深邃上
却有云泥之别。从这本新书可以令人惋惜地看出,王朔歇了这么多年
以后,已经失却了往日的尖锐和清醒,他变得软弱和不自信了,也呈
现老化妥协和患得患失的心态;他甚至也正在成为自己从前在小说里
嘲弄讽刺过的某些人物,因此王小波又说“从批判转入正面歌颂往往
意味着变得浅薄”。
但凡文学,独立的意识和独创的手法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王朔从前写出的东西正是他与众不同的表现,这才奠定了他在文
学和社会的地位。而现在,当他写出的东西是别的人也能写出来的时
候,王朔,这个过去为我们的文学、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精神增添一
点亮色和希望的符号,可以说就此消遁了。
***人们咋说?***
余韶文:王朔的新作已没有当年那种锋芒毕露的叛逆,代之的是
看似平淡、实多内涵的人生情趣。他那长逾万言的超级大序收敛了十
几年来喷涌不断的尖锐乃至尖刻,换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一肚
子的道理用含蓄的笔法娓娓道来,能体味到这位80 年代的“愤青”
是如何变成世纪之交的文学绅士的。
王朔变了,下笔小心翼翼,远离喧嚣的媒体,敬谢记者的采访,
昭示着他人到中年的成熟。但他不变的一面,是一如既往地率真坦荡。
读王朔小说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往往容易被总结为语言阅读的
快感,其实往深里说是一种真诚战胜虚伪的快感。《看上去很美》中
方枪枪的“真诚”不仅得到了王朔不遗余力的“纵容”,还天然地得
了“童言无忌”来加以掩护。所以在这部最新长篇小说中,王朔的创
作精髓并未有丝毫损害,而是表现得更加优雅从容而已。
解玺璋:这本书在观念上前些混乱,从序言就能表达出王朔这种
思想上的混乱。王朔似乎想改变自己,抛弃从前对什么都予以调侃的
态度和方式,并希求运用思辩色彩来提高自己。这太没必要了。
王朔在这本书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文学手法,如叙事的主客观分离
等,但显然王朔并不适合和熟悉这种理性的现代派文字,因此多少显
得有点滑稽。
莞尔:就对某一类精神的准确把握,就对人或事的生动描述,王
朔的功力仍当世无双。只是听说他这本《看上去很美》仅算个开头,
今后还要十本八本地长吟下去,未免为他担心。一来有关青年时代的
成长历程在《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两书中已有反映,届时如
何绕过是个难题;二来他蛰伏多年处心积虑写作的技巧虽没衰落可也
毕竟没看出长了多少。时光流逝,红颜只是未改,并没有风韵胜昨。
一颦一笑虽尚可爱,但没完没了就容易枯燥。
邵延枫:尽管号称23万余字的王朔新作细读下来也不过十八九万
字,但篇幅上的缺斤短两尚不足令人就此全面怀疑作品的质量,倒是
偶尔会读到的一两句学生腔颇让我们这些喜欢王朔的人唏嘘不止,并
且由此联想到这个著名码字师傅落荒多年后再就业的别样艰难。
现在看来,这部长篇是打了折扣的,多多少少有点敷衍成篇的意
思,虽然修辞造句仍叫人读得时时笑翻,但与他从前的作品比较而言,
不少看似有趣的比喻显然已是专美于前退而求其次了。
一句话,写得不够“狠”,因而也不够洗练。
青年专家杨雄认为,10年后大学生对王朔小说的冷遇和反思,反
映了90年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回归。聪明的王朔也悄悄收回生锈的双刃
剑,露出了温情主义的面目。
渔家傲:王朔的转变风格是他自由的选择,读者也有接受或不接
受这种转变的自由。只是大家都不必给这种转变下结论是好还是坏,
因为在这种转变初次发生时,某种旧日固有的欣赏惯性会不自觉地影
响和干扰着我们做出恰当的判断。就像很多人初次戴眼镜时,周围人
都会感到不适应。文化人发生创作风格的转变是家常便饭。就像斯皮
尔伯格拍《辛德勒名单》,金庸写《鹿鼎记》一样。
孙莉莉:王朔的东西我觉得看一本就够了。主题重复,故事雷同,
感情也雷同。这本书好多人都感到很失望。
陈戎:能理解王朔改变自己的愿望,佩服这种勇气,但王朔在这
个过程中恰恰丢失了他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机智就不是王朔,王朔
总是机智地指出我们麻木的地方。但这部新作上剩下个别地方尚有一
些小机智,可以会心之处寥寥无几。
孙郁:王朔在这部新书里有了错位,不像以往那么洋洋洒洒,往
来自如,倒像被什么压住了,下笔慎重,构图讲究,文字更趋于文人
化,用他过去的话说,也像个知识分子了。看得出,这是一个内省、
自剖、走进形而上的王朔,他在以一种哲思的目光打量生活,但他尚
不具备这样的学养和素质,因此他的努力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印象。
作者: freehawk
-- 曾经在市四十八中就读高三级
(现在算是毕业了)
经常有事没事去狂人的档口(已经停业大吉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