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whian(2002-08-19 11:44:40), 站内信件
|
【 在 gd-ldh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这些因素(宗教和哲学),作品的肤浅浮夸就是难于避免了”我绝对同意您这样的说法,一部作品之所以唤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我想大概也是因为它已经多少涉及到宗教和哲学的问题了。您似乎比较倾向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我认为事实上您所说的“复调小说”与“独白型”并没有绝对分野,作为一位大师级的作家,他必然有自己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入思索,而这些东西也会自然地在他的笔端流露出来,也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具备您说的“哲思”。在这方面我以为只要作品能够引导人们去作深入的思考就行了,作家不一定非要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一定要给出“正确”的答案。比如《红楼梦》里所虚构的那种带有人文意义的灵与欲和谐的“意淫”,不管这种追求是多么虚幻或有没有出路,至少作品把这个问题揭示出来了。
正如您所说,宗教要普世,文学的故事形式是最好的普教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只是一个载体,宗教精髓为主,文学价值居次;反过来当文学只是文学,不再是一个工具时,我觉得这时就应该宗教(或哲学)精髓为次,文学价值为要了,或者说这时的宗教(或哲学)只是为文学服务而已。所以伟大的作品,内中必有令其伟大的灵魂性因素固然没错,然而作品艺术特色——当然包括语言特色、表现手法虽然普通,但却是最基本的要素,这些虽然不能一下子直呼伟大之作的灵魂出来,但却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我认为作品的思想深度非常重要,是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但脱离艺术则只能蜕变成宗教哲学了,对真正文学作品而言,这未尝不是另一种舍本求末。
我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别,西方讲究精确的剖析,而中国往往流于“混沌”,这在哲学、雕塑、绘画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再来看看《神曲》与《浮士德》(在您提到的作品中只有这两部我印象较深)与《红楼梦》,我的感觉是前者以一种很直接、明确的的方式给人带来灵魂的振撼,后者则在云烟迷茫之中若有若无地让人细细品味,前者深入地剖析而后者朦胧地触及,而这可以归结为审美观和感知方式的差异。也许我得找时间重新读读这些巨著,而在这之前《红楼梦》依然是我感觉中最好的小说。
既蒙李杜韩兄不弃,我也就不顾浅薄,继续将我素日所持观点说出来,呵呵~~自然也还是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