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章待编>>遗风易景>>历史沉淀>>回顾九九>>四月作品>>一曲世纪末牛仔的挽歌——《廊桥遗梦》随

主题:一曲世纪末牛仔的挽歌——《廊桥遗梦》随
发信人: mojinming()
整理人: (2000-11-19 22:26:11), 站内信件
   “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
出来”,《廊桥遗梦》就是这其中的一首歌,而且歌声飘来款款如带着草香的清
风,这是一曲牧歌;然而,只要稍作停留,就会感觉到牧歌的背后是一曲悲哀的
挽歌,它在哀悼人类的退化。
    故事写得很机巧,不论是写法还是故事本身,都荡漾着轻松自由的空气和法
国印象派画家笔下的丰富色彩和清纯活力。作者不愧为摄影师,他用摄取瞬间的
形式,将故事永恒定格,画面优美清晰,并留下大片空白;其叙述手法简洁、质
朴、细腻,可读性很强。故事是老故事,线索也是直线式的,但作者赋予了它诗
情画意和理想化了的欲念。作者营造了一个令人忘却尘世的情爱故事,调动了几
乎所有能让人感知的事物:一个远离暄嚣的农村,碧草芳香的8月的下午,受过
高等教育的女主人公45岁的弗朗西丝卡·约翰逊坐在秋千上喝冰茶,她光着脚
、穿着牛仔裤和一件褪了色的蓝工作服,头上戴着父亲送的玳瑁梳子,……这时
,一位经历过战争、游历过千山万水的仿佛不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强有力的男人
——52岁的作家和摄影家罗伯特·金凯向她走了过来。冥冥之中,他们向对方
走来已经很久了,“就象两只孤雁在神力召唤下飞越一片又一片广袤的草原,多
少年来,整个一生的时间”,他们一直都在朝对方走去,于是在漫不经心的偶然
中爱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古老的月夜和遥远的音乐笼罩下,他们共度4天之
后分离了,弗朗西丝卡为了家庭和责任,选择了原有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生活
,继续照顾她的丈夫和儿女,但却永远失去了真爱,罗伯特因为“爱就是尊重”
而继续他的漂泊。从此,年复一年,缠绵思念,信息全无,直到生命结束……这
就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廊桥遗梦》里所精心制作的美国当代牧歌式的爱
情故事。
    在这里,一切是那么自然完美,完美得令人感到沮丧,甚至失望。有人说只
有4天而不是一生,太遗憾了,而在我看来,所幸主人公情深缘浅只有4天,惟
其如此故事才完美,如果终成眷属,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激情在得到充分释放
会自然消失,而单调的生活难免又会以另一种方式而延续。这分离,与“若是两
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有异曲
同工之妙。距离和想象从恋爱的角度看,是爱情的灵丹妙药。此外,罗伯特那种
对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专一,也是故事令人感动的地方

    这本只有5个印张的变型32开本小说,能畅销美国乃至世界,除了作者的
生花妙笔和广告、争议效应外,还归功于故事本身及其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结局
。这种既得到了爱情,又顾及家庭的结局,很适合当今人的口味,也特别符合处
事倾向于“中庸”的中国人心理。就一般情况而言,婚外情已不象十几年前再为
千夫所指,人们对此多数持宽容态度。当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
在婚外情的道德问题上也是一种读法,不过,我更看重的地故事里的情以及作者
赋予主人公的思想内涵。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金凯这个人物。金凯之所以能征服读者,就在于他出现在
我们这个工业化的时代,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末的年代,出现在我们这个永恒爱
情的信念被放逐的当代——世界一天比一天物化,大多数人彼此无法理解,社会
陷入消沉、沮丧、浮躁,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这个时候,金凯以英雄主义的姿态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呼唤着人
们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呼唤着人们彼此认同。金凯就是作者精心雕
刻的偶像——最后一个牛仔,一生漂泊,身心自由如闲云野鹤,结实的身体里有
颗不安定的灵魂,他迷恋于造物主的精神世界,终年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觅
自己的梦,他的穿着、言谈和思想显得都有些与时代不合拍,现代文明末曾改变
他的本色。他认为:“在一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们的知觉都已生了硬痂
,我们都生活在自已的茧壳之中。伟大的激情和肉麻的温情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
哪里,我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前者的可能性嗤之以鼻,给真挚的深
情贴上故作多情的标签,这就使我们难以进入那种柔美的境界。”“我们正在放
弃自己驰骋的天地,组织起来,矫饰感情。效率、效益还有其他种种头脑里想出
来的花样。既然失去了自由驰骋的天地,牛仔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山上的狮子和
大灰狼消失了。为旅游者剩下的余地不多了”……
    显然,金凯是作者用以表达自己欲念的完美象征,或者说是作者为当今时代
塑造的能表达大多数人念的偶像。至于这种欲念是属于社会的、个体的,还是感
观的、道德的,皆无关宏旨。因为这是人们理解生命、运用生命的过程。只有这
样,人类才能日益地聪明起来。作者的思想虽有些悲观颓丧,但却是作者灵魂的
颤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亦是现代人面对社会实相无奈情绪的渲泄,他告诉我们
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这种文明,就象寒冷时人们寻觅阳光,炎热时向往阴凉一样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类应该重新考虑生存的意义,重新审视人崐与自然、人
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试想,中国漫漫数千年历史,何以没有发达的科技
,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中国人太聪明了,我们立足的地方不过方寸,那么把
脚不需要的地方都挖掉,可以吗?历史的车轮向前奔腾的同时,人会不会被自己
制造的车轮辗得粉碎呢?我并不反对工业化社会,也不厌恶放眼世界,事实上面
对活生生的世界也不可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本书引起我最强烈共鸣的恐怕
就在这里:人类的麻木其实是人类发展渐渐异化的结果,在倾听作者的心灵之声
的同时,我被这声音威慑住了,我不禁加入了作者这曲哀悼人类退化挽歌的合唱
。是的,牛仔失去了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也就消失了,不是么?也许我有点“杞人
忧天”。社会要进步,历史要发展,我们不仅要搭上车,而且还要搭上快车,因
为这车载着世界;那么,车外的风景就让它见鬼去吧!
                                  

莫默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4.148.78]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