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主页 http://wc16.yeah.net 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整整六十二年了。然而即使在今天,只要道一声“先生 ”,便仍旧能勾起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仰与无尽怀念。他那浓黑的“一”字胡须、 倔强挺立的短发,刚毅耿直的脸庞、平易近人的性格还有那富于哲理的谈吐和犀 利凝练的笔锋仍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烙印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底。
能够洞察社会矛盾,剖析社会关系的人,大都有着不平凡的坎坷经历,先生就是 这样的。在经过家道衰落,父亲病故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看清世人真面目”的 先生少小离家、漂洋过海、远赴东瀛、立志选择学医,救民报国。然而,在意识 到中国青年的种种愚昧、沉沦、醉生梦死和反动政府的软弱、无能一味卖国求荣 后,领悟“要著”的先生,毅然弃医从文、回到祖国。在民族如此危机、绝望、 一步步走向深渊的生死存亡关头,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先生找到了一条发人觉醒 、引人深思、兴我中华、救我国民的出路棗作文棗呐喊:这不仅是我们后人的幸 事、更是整个民族的一大幸事。虽然鲁迅日后仍遇到了许多不可想象的困难,但 如众人所期望看到的那样,先生挺了过来,并联合更多的志士仁人、有识之士创 办了《新青年》等爱国刊物,真正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睡狮”,使觉醒了的青年 人一代代投入到救国、建国的大潮中去!
先生是以笔代箭,口诛笔伐社会阴暗面的,因此,他的文章总具有诗一般的震撼 力:从小城世故的掌柜,乡下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到深受封建制度毒害却又 至死不悟的农村汉子闰土、城里举人、冷酷狡诈的上海滩老板,还有让人们心存 希望的义无返顾的革命先驱、机智勇敢的孩子及彷惶苦闷的青年革命者,总能从 中找到群众自己的影子,找到整个社会的缩影,找到中华民族的出路!据说,在 《呐喊》,《彷徨》收集的二十五篇作品中,就有十三篇中的二十四个人物或疯 或死。这大概就使得先生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总呈现着沉郁的风格。我想 ,这就是先生文章产生的特殊时代:新旧交替嬗变的时代的底色吧! 这种悲惨, 龌龊,病态的现实背景刺激了青年人,使他们不在原地悲观失望,固步自封,而 是引起他们深沉的思索与疗救的注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北京到上海 ,从“五· 四”到“三·一八”, 从《朝花夕拾》到《故事新编》, 鲁迅引导 着无数青年前进,而他也总是走在路的最前端, 以“老辣”的笔触,以一两个词 便写尽了一种心态,或概括了一种事物,并收到一针见血,寸铁杀人的艺术效果 。比如他揭露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用反语写道:“即使无名肿毒, 倘若生 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 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於乳酪’。国粹所在 ,妙不可言。”(《随感录 ·二十九》)这种表面上肯定赞美,实质上否定嘲笑 的笔法,富有强烈的讽刺幽默色彩,鞭挞有力,爱憎分明。
先生的爱憎分明还表现在对待进步青年上。“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他在反动派眼 中是块“顽石”,而在进步青年眼里,他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像父亲般给予 青年无限关怀,使他们不要误入歧途,做出错事,傻事;指引他们沿着正确的道 路前进。鲁迅是位哲人,但却不是完人,不是位圣人。所以鲁迅有他的痛苦,他 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然,这种痛苦已随着如今社会制度 的变革而不存在了。但他痛苦的另一来源却是对人性丑恶的厌恶,而这种痛苦过 去有,今天有,将来也许还会有。鲁迅临终曾说:“忘掉我的文章”。就在于他 知道我们后人将无法忘掉。而我们不能忘掉,正说明鲁迅先生抨击的这种丑恶的 现象还未完全消灭掉。我认为,这正是鲁迅的作品另一个被我们所热爱的原因。
寥寥数千字,淡淡几页纸,很难将我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敬仰与鲁迅先生作 品的热爱一一说到。然而我深知,先生便是这样一个拼搏进取,战斗到底,为了 中华民族,为了同胞人民而驰骋一生的人。他在他的文章中,倾注了他最热烈, 最真挚,最鲜明的政治感情,包含着这位中国文化革命斗争猛士的神圣的爱与憎 ,体现了他与民众感情的高度融合,真知灼见与浓郁感情的水乳交融。他的话, 他的文章以及他的一生始终激励着我们,沿着他的道路前进。我想:这条路便是 无数和先生一样斗争过的人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道路!
先生也说过:其实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在先生虽已离 去,但我辈仍将追随着他的伟大足迹,在布满荆棘的莽原上开辟出一条令中国腾 飞的道路。
中学生主页 http://wc16.yeah.net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02.130.229.1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