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探索无止境>>匹夫有责>>《生存》:中国的石油外交

主题:《生存》:中国的石油外交
发信人: oldlong(忧城故刀)
整理人: leonard_soup(2002-08-18 19:50:25), 站内信件
《生存》:中国的石油外交 
  
中国在1993年悄悄地变成石油纯进口国,这种地位的转变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即中国可能也像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极易受到全球石油市场上那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影响。它对中国的外效政策构成的影响仍在慢慢展现出来。但是,这样说可能是稳妥的:对石油安全的担心对中国的外交和战略的思考与预测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一个二等国家,过去它在外交方面的担心(除了核问题之外)主要是维护它的边境安全。现在它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它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欧亚大陆扩展到中东,到北非和西非。对石油的需求已经使北京的活动最远到达了拉丁美洲。石油问题还影响着它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态度。 

必然产生的结果是,作为一个纯石油进口国,已经使中国的利益同那些非常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国家的利益更拉近了。1990年,当美国为了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动员并结成一个国际联盟时,中国投了弃权票。但在中国成为一个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后,未来的危机可能会使它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支持立场。 


但是,中国的得益和倾向方面的变化对西方同样构成挑战:事实上,美国、欧洲和东亚北部的那些工业化石油消费国必须使一雄心勃勃,同时又亟需石油的中国相信,确保所有国家能够得到石油供应需要一项合作的外交政策。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采取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方针。它对能源安全正实行一种明显的双边交易的做法,即讨好那些它自己要进口石油的石油生产大国,如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和苏丹。这种做法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担心的。当石油市场像过去两年那样紧张时,双边交易则可以以政治方面的要求来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 


中国并不是这种石油讹作困境唯一的潜在受害者。美国、欧洲和日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而且在这些年中,它们已经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石油生产国要求西方提供武器,而且一些武器即将到达。西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是得到国际能源机构这个正式联盟支持的,该机构有能力抗衡石油生产国的政治讹诈。这一政策手法已经帮助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不致因它们对石油的需求而变得过分使两者纠缠在一起。打击恐怖主义战争就是一个例证,在这个问题上,两者区分开是重要的。如果中国拒绝参加石油消费国俱乐部,其结果是它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北京已经证明了它从拒绝支持美国的制裁政策方面得到了好处。中国的石油工业正在从苏丹获得利益,并且已经在伊拉克和伊朗树立起它们的旗帜,同时正考虑在利比亚进行合资经营。北京的石油外交议程上还包括同沙特阿拉伯建立更牢固的关系。就在中国拓展这些双边关系,而且它对进口石油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的时候,北京在抵御来自这些能源生产国——包括那些谋求得到敏感的军事技术的国家——的压力方面将变得越来越脆弱。 


对中国的政治压力将会增加,要它在像联合国这样的论坛上支持石油生产国满意的立场。这就会在各种问题上对西方国家构成新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在联合国制裁和军事打击伊拉克这些问题上采取的政治立场一样,它们的这种做法削弱了过去过伊拉克所采取的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尚未认真地考虑同其他石油消费国建立一个多国联盟。 


中国的能源困境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重大事件一直保持中立立场,这是十分难得的。中国境内的石油价格是由国家的中央决策者制定的,与国际市场没有任何关系。国内的供应与国内的需求处于很平衡的状态。由于中国经济不会受全球石油价格动荡的影响,中国领导人对中东或其他生产石油的地区发生的冲突可以采取中立的立场。尽管为数不多的石油出口为北京赚取了价值不斐的外汇。 


近年来,伴随引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同时出现的是中国的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其速度比它国内石油生产增长还要快。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石油消费从1990年的每天210万桶增加到1997年的350万桶/天,目前是460万桶/天。中国目前在石油产品消费方面占世界的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这种增长速度已经使中国转变成一个重要的石油进口国。预计这种进口在今后15年内将增加1倍——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但能源匮乏的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如果中国的石油生产水平仍然发展缓慢,就像近几年的生产情况这样,中国的石油进口在今后10年还将增长,达到200万桶——400万桶/天。如果在交通运输方面石油的使用量比目前的占用量总数的60-90%还要增加,就像在其他工业化国家通常会出现的那样,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到2010年甚至还要高,达到630万桶——810万桶/天。


中国1996-2000年能源战略: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国内的石油资源有限,以及完全依赖煤炭使经济和环境要付出的代价,因此他们制定了多样化的能源战略,来保证它今后使用能源方面按全。 


*选择天然气 


一个重要的建议集中在大力开发国内的天然气资源上,日标是使天然气的利用率从目前的3%增加到2015年的8-10%。 


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北京已经计划铺设一条长4000公里的管道,把位于中国西北新疆省的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沿海的上海。 


*中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 


北京采取的减少中国石油供应不安全因素的另一个战略是使中国的石油工业走向国际化。从1996年起,中国政府公布了一项计划,就是通过国际勘探和采购活动获得它能源需求量的大约1/3。 


*在中东的油田勘探与投资 


中国还有可以在中东地区,如伊朗和伊拉克进行石油勘探和石油开采进行投资。 


在中国的中东石油投资中有一层政治含意在里边。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在这一地区建立一项战略的重要性。一些人提出,西方在中东的有力地位将威胁中国的石油供应。 


在中国同海湾地区建立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制裁使得中国不能进一步进入伊拉克,而那里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困难的经商务件也影响了中国在伊拉克的投资计划。 


技术问题是进一步妨碍中国在石油工业方面同中东国家建立密切关系的障碍。中国那些老化的,落后的石油冶炼设备只能加工国内大量高质量的含蜡原油,而不能用来处理来自伊朗、伊拉克、沙特和科威特的大量低质量的原油。 


*欧亚地区的石油资源 


中东石油供应不保险,中国对美国控制重要的海上通道的不满,再加上其他一些问题已经促使中国人开始考虑其他的选择。其中的一个就是把重点放在与中国毗邻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这种选择将减轻中国在美国控制的海上通道,以及它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上遭受攻击的压力。 


新方案及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从事石油工业的人士抱怨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法律和金融方面缺乏经验使得它难以同国际大石油公司竞争,来赢得在有希望的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外交政策分析家说,西方的垄断将在他们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占据了重要的石油资源市场。几乎世界上所有好的市场都已经被他们控制着。他们当然会更加坚地破坏中国公司要开采这些石油资源的努力。 


据中国战略分析家说,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把中国在国际上进行勘探的努力集中在那些西方公司不能轻易进去的地方。因此,美国单方面实行石油制裁的国家就成为中国投资的主要目标。为了避免与美国的竞争,重点的改变还将放在得到高质量的,适合中国自己的冶炼设备进行加工的石油上,这样就将不需要在冶炼设备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至于在其他地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会在地缘政治和商业两方面产生影响。派往非洲的中国贸易和军事代表团常常能从他们的东道主那里得到支持“一个中国”立场的声明。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继续用经济项目或军事销售吸引发展中国家,否则将会有使它的成果丧失在台北手中的危险。 


西非和利比亚将成为向全球石油市场提供石油越来越重要的国家。到2010年,石油产量将提高到700万桶——1100万桶/天,而目前是500万桶/天左右。可以抵消英国的北海油田石油产量下降带来的损失。但是,非洲的许多问题会冲击它的石油生产。 


如果北京同这些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的能源外交与增加武器销售同时进行,所造成的局势不稳定的后果将威胁着中国自己的能源供应的安全。无论如何,向这些国家输出敏感的技术将继续给中美关系笼罩上一层浓重的阴影。 


中国应该认识到,关于能源安全还有一个战略可供选择。欧佩克国家在利用国际机构和多国立场来缓和对石油供应造成的干扰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它们曾共同努力来避免在能源供应与无关的政治问题之间搞双边交易。促使中国同其他大的石油消费国结成联盟是符合西方利益的,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在石油供应方面发生不测,或者防止中国同其中的一个曾经在石油供应方面制造麻烦的国家联手。应该鼓励北京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在一旦能源供应出现混乱时来减缓它遭受伤害的程度。世贸组织在能源贸易领域的决策作用是另一种手段,能够以此来阻止以非竞争性条款来达成双边协议。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还将对所有能源消费国提供帮助,因为这样做将排除一个大的进口国对其他国家的石油储备进行非法交易的可能性。 


还应该探索在其他能源建议方面进行合作的可能性。研究与开发替代能源和技术在减少中国对进口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将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成果。日本正在同中国一道进行净化煤炭的研究与开发。


(摘自《参考消息》 原载英国《生存》杂志2002年春季号 本文仅供参考,与本站立场无关)
 



----
思想决定命运!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