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6:58:23), 站内信件
|
“真”的尺度:世界观中的科学与宗教
四、人类,如果没有宗教……
在上一帖中,我提到科学不会研究宗教的终极实在的问题。我必需要补充一点:这不等同于反科学,这样说是误解,世界观中的科学因素使得科学具有超越科学范畴的权威性,现代唯物主义正是这样地运用科学的成果而大获成功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不过,同样也是他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信仰的构成有科学的因素,并不等于就是科学本身。宗教与科学在总体是处于不同的层次,以一个反对另一个肯定是不适合的,于语言分析是有问题的。这是我要补充的一点。
当代著名宗教学家、基督教神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在其代表作《第五维度—灵性领域的探索》( The Fifth Dimension: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中称那种排斥宗教立场的世界观为“自然主义”,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无神论或唯物主义(希克认为“无神论”一词太过模糊不清,他认为那些不相信一个神人偶像般的上帝的人也可以算是无神论者,如不少基督教徒,并不相信有一个象部落宗教神或者奥林匹斯诸神那样具有神人特征的存在物,就是“十诫”中第一条说的,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我赞成。但考虑到无神论已经为我们这个社会大多人所认同,并且不会产生多大的歧义,那些还是沿用吧)。他认为自然主义从十七世纪开始逐步代取了宗教的视野,到二十世纪,差不多完全取代了。“它已变得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我们不再去理解它,而是通过它去理解其他一切事物。其主要理由显然在于科学连续的、大受欢迎的成功,科学发现了物质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他认为,“科学与神学”的冲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争论”,其中上个世纪英国的赫胥黎(T.H.Huxley)是一个关键人物。希克认为:
“要理解自然主义假设如何改变我们的经验,必须先分析意识(按:在下一帖中,我将会说说人的意识是怎样运作的问题)。经验总包含心灵的解释性活动。环境对我们的作用可通过有效的概念系统得到解释,以致相同的影响可以通过一组组不同概念在前意识中继续下去,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有意识的经验。但就各种既可以以自然主义方式又可以以宗教方式体验的事件而言,宗教的方式事先已被我们文化的主流信仰所排斥。我们一旦将宗教史加以哲学化,自然主义的解释也照样被接受为是自明的,且比宗教的解释更加看似有理。”
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与宗教的对立。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并不是科学的错,而首先是宗教(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错。十九世纪赖尔(Lyell)对地质年代的发现以及达尔文对生物进化基本机制的发现,促发了宗教内部的巨大恐慌和愤怒,认为与《圣经》相违背,是邪恶的,反基督。我认为,从今天来看,这种反映实在是神经过敏。不过,很遗憾,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大批的基督徒拒绝相信科学中与基督教传统立场有悖的学说,已经被证为科学的都不承认,老想推翻,这使得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显得尴尬和畸型。这是一个源头。另一方面,二十世纪普及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战争也大大地加剧了宗教在某些地区的被排斥被专制。“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都反对”,所以,基督教劫数难逃。几十年的无神论科学观教育(上文已经说了其实这并不是科学之内的必然观念)使得大多数中国人在还未对基督教有一个直接接触就已经心怀不满了。如果基督教被取消,无神论者大多是欢迎的。
以上所说的是外部的问题。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世界观中的内部问题:如果这个世界真是自然的唯物,没有神没有拯救没有一个绝对的善,这对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前我在未归信时最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如纳米朋友您说的“人向何处去”的问题。
我的思考是,如果没有神存在,人类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灭绝的物种,因为人有智慧和力量,他不是靠低下的技能生活,但是他却在心灵深处必然地被本能控制,这样其仇恨与恶罪必然是极重的,杀戮的残酷性和破坏力,地球上哪一种物种会如人类?《圣经》上描写的人类第一桩杀人案,就是最好的缩影。但是同时,很奇怪,人类又都期待一个绝对的“第三者”来解决问题,千百年来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这个“绝对的善”“绝对真理”、“绝对的义和公正”,这些即使那些恶人都不敢缪然挑战,以魔鬼标榜自己,“智者不为”。为什么会在唯物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种观念?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卡古.荣格曾言人类有“集体无意识”,含义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荣格认为,“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生来就有的”,他提出原型学说,认为原型作为“种族的记忆”被保留在每一全成员的先天获得的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这种情况,他本人曾接触到一个病人,那是1906年他治疗的一个病人,向他叙述了他的幻觉,其中包含了一些奇怪的象征图形,而人们直到1910年,才在古希腊纸莎草纸上的文稿中译解出一些相似的象征图形来。荣格相信,原型理论还可以解释宗教神话和仪式的相似性,其中神灵的形态是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大多非常相似。事实上,原型批评的确是神话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类的记忆到底是一个深渊,一个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人类的理性会因为多种多样的观念打造而变得具体的运用很复杂,但是充当“无意识之门”的警察却是一致的角色。其中唯物主义是一个典型的警察与判官的角色。唯物主义者大多经历过以意志把一些神秘的突如奇来的体验压制下去,以自己的理性统帅它,不让它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立场。当然,基督教徒也是经历过的,其它的宗教徒都经历过。这说明唯物主义不是一种必然具有的世界观,完全是人在近代世界的发达中接受教育的结果。从现有历史看,彻底的唯物主义比其他主义的建立难度过更大。即使这样,唯心与唯物的对峙说明每种主义都是相对地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是获得解释,其优先权只有在某段时空之内才具有,而其中每个人都有一条无意识与有意识之间的“底线”,而每个人又不尽相同。
不过,另一方面,即现代使唯物主义如马克思主义,不也在论述有一种向着绝对真理的善吗?人类不是一步一步的向这个善迈进吗?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中后期却很少有这样的乐观色彩,只有在早年的《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但无论如何,“绝对的善与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者那里只是转入了深层隐藏起来,在不时的作为一种努力的最境界和人类的最理想之所来加以描述和宣传中,我们仍然若隐若现地听到他已经变形的声音,我觉得这实在是有点“唯心”。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几个阶段的进步演进的描写中,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理论环节,把世界的发展定为“向着一个绝对善的社会”的思想论透它。然而,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唯心”?我以为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此实在是把基督教的天堂观颠倒过来而已,没有很深地很厚实的理论根基,这种乐观近似于宗教的“神启”。
如果是一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那他肯定是带悲观色彩的人,这是无可避免的,我曾经深刻地经历过这个光景。
在十几年前,我曾经在房间内听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觉得整个世界都失去意义,连死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类最终都是死,所有的努力和成就,到最后毫无例外地归于虚无,做与不做一个样,好与坏一个样,然而,我们的长辈和教育我们的人却一味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到最后不也是要在“嘘”的一声中归为乌有吗?如果知道这个结局,人类整个变成一团火球或是无数的大爆炸后的碎片,请问:坏人与好人有本质的区别吗?如果一定非要学好不可,那不是虚伪?那些求“不朽于后世”的心态,与一个女人爱骚首弄姿的虚荣心有区别吗?我们明知一个人类为之而奋斗了不知多少个世纪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只不过换来一声爆炸和灰飞烟灭而已,我们还在宣布着人类的明天是美好的、有希望的,这是彻底负责的态度吗?而我自己,读书还有什么用?我教人还有什么用?那一刻我的面上有的是带泪的笑。
不过我声明一点,在外人看来我是一个幸运儿,人生的路走得不错,前程无量,但我的内心视之为荒谬的见证。这种感觉并不是我才有,如法国的加缪《西弗里斯神话》,法国贝克特和尤奈斯库所创作的荒诞派戏剧如《等待戈多》和《秃头歌女》等的主题,或如作为存在主义无神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早年的萨特在名剧《间隔》(一译作《禁闭》)中描写的地狱般的光景,已经成为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重大而经典的主题。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会产生对世界的希望,不会对人给予信任。宇宙是偶然的产物,人是偶然的存在,世界是偶然地搭在一块,意义是虚无,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尤奈斯库就这样说他的戏剧观:
“我们每一个人一定会在偶然之间感到世界的实体有如梦境,感到墙壁不再坚不可透,感到我们似乎能够透过每一件东西看到一片纯粹由光和色构成的无垠宇宙,此时此刻,生活的全部,世界的全部历史都变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而且变得不可能存在了。”(转引自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如果你对世界和人类还有深深的乐观希望,坚信这世界应该有爱、公义、正直、和平、美好、幸福的法则,那只能说你还有类宗教(或者说是准宗教)的情怀,从哲学的分析立论看,严格来说是非唯物的。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没有了。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坚定的无神论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早年的一番论述,这个观点罗素本人认为直到晚年一直没有变:
“人是各种原因的产物,而这些原因并没有预先要达到的结果;人的出生、成长、希望和恐惧、爱和信仰全都是原子偶然组合的产物;没有一种激情、英雄气概、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能在死后维持个体生命;每个时代的全部劳动果实,所有的虔诚,一切鼓舞人心的事,人类天才的所有辉煌成就,都注定要在太阳系的大死亡中归于消亡,并且人类成就的大厦必然要埋葬在宇宙毁灭的废墟之下——所有这一切事情,倘若并非完全无可争议,那差不多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哪一种哲学拒斥它们而能站住脚的。只有在这些真理的框架中,只有在彻底绝望的坚实基础上,灵魂的居所才得以安全地建立。”(Bertrand Russell:Mysticism and Logic and Other Essays ,1918;转引自希克《第五维度》,四川人民版)
这才是唯物主义,在学理上严格地遵守唯物的逻辑确立的世界观。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只能是以“物”为尺度。这样的唯物主义是好的?不好,很可怕,没有温暖和人情味,没有理想的崇高。但是,你不能要求这些呀。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