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章待编>>遗风易景>>历史沉淀>>回顾九九>>二月作品>>故乡

主题:故乡
发信人: jtevol()
整理人: yvonneh(2000-11-19 20:46:09), 站内信件
             
                      故     乡    
                          一
微雨中顺着那条所熟悉的山阶拾级而上,我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回忆着故园的样子.
当立在那个曾经的院落中时,我轻轻的问自己,这便是存有我童年的地方吗?
当年的一排青砖瓦房如今去了哪儿呢?我眼前竟是一片废墟,残砖碎砾铺洒了一地
,间或有几株野草挤出来,在风中摇晃.记忆中的芭蕉树只剩矮矮的桩了,还有那青
青的竹呢?古老的柴房`平滑的水台,你们又在哪儿呢?… …满眼望着的,只那亘着
的断垣了,还依稀留着往日的影子,使我明白并不曾走错了地方.明白那儿时的家已
不复存在,可老屋的样子那么固执地停在我的脑中,我便如何面对这碎影呢?
迷朦在烟雨中的旧地,久久地看了,却显眼的只是那些支离的瓦片了.依旧留满青青
的苔痕,经风历雨后,没有改变那青灰的色,但带了微微的无奈,守着这荒芜的家园
.
我郁郁地在这早已消逝的院中来回踱着,从纷乱的记忆中努力地找     寻往昔的
片断,试图将之拽入眼中的实景,并能寻出一些托词,来平衡我此时的情感.可惜怎
么也无法承忍眼前的残颓,无法承忍故园载着我欢乐的童年杳然而去.
这儿曾经是青色掩映中的一溜长院,平和而安宁,但青砖灰瓦的古旧终究未能逃过
岁月的磨蚀,从山中高楼立起的那一刻,便注定了老屋的悲哀.我明瞭沧海桑田的变
幻,但却如何抚平千里还乡的心境呢?
不禁潸然.
眼望昔日的家园,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和我的记忆相吻合的话,大概只得眼前的这
棵黄果树了.儿时它与我一般高矮,可如今虽仰视也不能察其全貌了,正如岁月的流
逝使我不能清晰这近十年的异乡生活一般.我的手轻轻地触碰着树,希翼着从指尖
可以传递幼时的情谊,穿越这时空,我会与一只螳螂虫愉悦地融入它的怀中:希翼着
这黄果树可以原谅我对故乡的叛离,向我述说他曾目睹的老屋离去那一幕,告诉我
那亲手将我抚养长大的亲爱的姑父如今又在何方… ….
山风起了的时候,片片黄叶飘下,象游子的泪.
                          二
… …    
重庆的山多数是不能称其为山的,"地理学"把这种地形叫做丘陵,但长久的习惯了
,依旧称其为山.
这座山并不高,但遍山的树和草,将其染了浓浓的青色,且四时不褪.掩在其中的人
家,便幽幽然深邃了许多.山中多是些高高大大的皂角树,浓荫铺成华盖,在炙热的
夏日里,是很能去些暑气的.一丛一丛的夹竹桃缀在山坡上,花开时节,红白相间,好
看的很.值得一提的是后山的那一坡的桑树.桑椹熟了的时候,一群孩子便急急地钻
了进去,窜到树上,或倚或攀,美美地饱食一顿,日暮时分才挺了小肚皮出来,嘴边手
里,却尽红红的汁儿了.这情形,恐怕只得山西的孩子打枣儿吃才可比拟.一条隧道
东西贯穿了山底.每日里,去看火车隆隆地钻来行去,是孩子们莫大的兴趣,便是那
隧道洞口侧旁的泻水槽,也成他们玩耍的"滑梯"了.
山南是一条粗糙的石阶山路,蜿蜒而上,直至山顶,中间也时时地分出岔,去联了些
朴旧的院落来.走到半山的地方,往左旁的岔口拐去,是我童年的家.
这是一座普通的院落,与山中其它的大致相似.
院子平平卧在山腰,并不象北京的四合院封闭起来,而象一个折了的一字儿.几户人
家并排住了,家家门前的空地也便连成一个大的平整的坝子来.(这样的院坝在附近
很常见,但修造起来并不易.陕西人的窑洞是对着黄土山坡挖进去便能住人,而在这
儿却要将山整出个大缺口来,方能夯基盖房,实要困难许多.)院坝西侧种了几十株
芭蕉,东面是一排青青的竹.再加上粗壮的槐树,皂角树,院坝便被严实地围住了.

一院的人老老少少总有三十来口,多是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彼此相熟,有着不同于
旁人的情谊.
夏日傍晚,因天气过热的缘故,晚饭多半是不在屋里吃的.饭桌置于院中,间或有人
手捧了碗,随意走到别家桌前,拣个位子坐了同吃,扯起闲话来.饭后大家便在这坝
子上消遣起漫长的夏夜,老人聚成一堆摆起"龙门阵",年少地便打牌,小孩子追逐打
闹,热闹的情景,是可以入画的.
山脚下有条小河,南岸是所小学,却依靠在对面的山脚下了.放学了,调皮的男孩子
是不会回家的,到河里去捉螃蟹`逮小鱼,或是钻进背面的山里用夹竹桃枝做成的弹
弓打鸟雀`掏鸟窝,夏天的时候还能去摘野果子,更有的却偷进农人的鱼塘戏水去了
.望望天,将黑尽的时候,便在乱杂的草中寻出自己的书包,"哄"的一声便四散跑回
家了,不过随之而来的那顿责打是怎么也免不了的了.
我曾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一样地的在这所学校里念书,一样地贪玩到天黑,也便一
样地受责打.
… …     
                                      三
曾经的这个院落中有我姑父的家,我便是姑父一家所养大.
一九九七年旧历年前,从郑州上了火车,经历了一日半的颠簸,终于回到别后十年的
家乡.
姑父几年前便去世了,我只是不知道这院落已随了姑父而去,所以望了曾经的家,以
为受着什么样的打击,心情变了十分的低落,竟也不知该向何处了.幸得遇见竟还识
得我的邻人,告我家已搬了楼房,并领了我往后山,终于得以见着姑姑.
姑姑明显的老了,满头的青发就将白尽,推门见着我的那一刻,因意外的激动,而听
任泪水湿了那爬满皱纹的眼角,紧紧地拽着我的手.我亦象小孩一般的流泪.
姑姑一手将我养大,我便似她的孩子,却一去多年,在姑父去世的日子里,竟也不曾
回来.于是在心中除了愧疚,还有什么呢?
我知道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了偿这情感的债的,却还是在每日里陪着姑姑讲话,听她
回忆我小时的种种调皮,然后可以一同快乐的笑.陪她看电视,或是去打麻将牌,总
之我陪了姑姑做任何可以使她欢乐的事.妄想可以减轻了心中丝毫的歉疚.
日子是过得极快的,转眼一个月的休假已近了末尾,临走的前一日,决定去四周转转
,算做对故乡山水的惜别.于是告诉了姑姑一声,便下了楼.
天依旧小雨,自我到家的那天起,每日都下,断断续续地,未曾停过一天.空中便有些
潮,却是我久违的熟悉的天气.这也是地道的重庆的冬天,不会寒冷,不会刮北方那
种刺骨伤人的风,只使些小雨来惹人.
唯有的遗憾是没有雪.
(在北方的时候,不记得那一年电视报道重庆忽然下了雪.所以当火车过川陕交界的
大巴山时,望着天空正飘着的鹅毛般大雪,会痴想着到重庆时或许可以看到雪装饰
了故乡的山,可惜失望了.)
出门顺着公路拐几道弯,便是那条穿山的铁道.再顺着铁道往西去,前头的那座山,
就是歌乐山了.
            欢快的溪水从山上跑下来,到了铁轨近旁,便随了铁轨东去.溪旁的土
                  
         路,被青草掩着,顺着路上去,可到了山中.
我并未走这条小路,却沿着小溪的岸,或踏着溪中突兀的石头,慢慢的         逆
流往上,细细的听这溪水”哗哗…”地响.雨烟朦着的山谷是这般的静,我也便在静
中回味从前在水中嬉戏的情景,不觉间,却到了那所著名的监狱,渣滓洞的“中美合
作所”.
这座山和这监狱,都在战争中有了名,也因为战争,使”江姐”`”双枪老太婆”`华
子良这些名字得以流传开去.而我小的时候,却并不知晓这是个闻名的处所,只感到
这是个欢乐的所在,可以在平阔的坝上嬉戏打闹,能喝到从地底下冒出的清甜干冽
的泉水,或在近旁的果园里去偷摘果子,更或是一些小伙伴,对着那些不知是从哪里
跑来的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扮一些怪相,莫名其妙地叫唤几声,就在洋人愕然的
时候,哄笑一声,赶紧又四散逃开去,这都有无尽的乐趣.只在每年的清明,老师领了
为烈士扫墓的时候,才一时地明白这山的意义.
从溪中走上小路,来到监狱的门口,往里望了望,见里面依旧白墙灰瓦,大大的国民
党徽,没有变化.且从前并不收费,如今却要五元的门票,便并不进去,顺着石阶上了
平坝.
雨依然飘者,没有多少游人,坝子显得清净而沉寂.北沿是一排旧房,里面卖着各样
旅游的纪念品.西面出去一条柏油马路,一直走去,可以到一个叫”松林坡”的地点
,那儿有杨虎城将军的纪念馆,以及关过”小萝卜头”的牢房.再西,就是白公馆了
.向东是条碎石铺就的小路,围着监狱的后墙绕了,又与从山上蜿蜒下来的山径相接
.
我拣了这条小路前行,路旁有大的梧桐,不由你不想起李清照的句子”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便有些淡淡的愁吧!往前到了山脚下,看到一间独门的小院
,也是我所熟悉的.那院中的几株枇杷并不枯去,依旧好看地立着.可惜是冬天,几棵
桃树不能开花,使院子失了颜色,那屋后的松树也便霸道地把一片青影遮下来.算来
小院人家还有的乐趣,便是每日里可以听山泉泻下的美妙声响.
溪水去小院不过十几米,自山顶而来,清澈冰凉,在山底汇成一潭,稍事歇息,又汩汩
的流走了.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这溪水,夏日里可光了身子玩耍,搬开石头捉螃蟹,或
是在那长了水苔的石上滑水,快乐的嬉笑,全不知忧愁.如今长大了,那点儿时的欢
乐,却也随了这水,不知流到哪里去了.
上山的路伴了小溪一同弯弯曲曲,在这漫山的雨雾里时隐时现.山脚的一段倒还垫
了简单的石块,再往上,却尽是实实在在的土路了.山里人家不知那一代踩出的这路
,如今湿了雨,加之松针的铺盖,异常的滑.依靠了路边结实的茅草`朴实的松,我才
艰难地走到了半山.
山便在这里凹出一块平整来,我也方可停下喘口气.前边山泉挂出一若大若小的瀑
布,冲下来,底部便又成了一大大的潭,溪水出潭可缓缓地流,不似先前所见那般匆
忙.站在山口向下看那监牢,已只小小一块了.再往对山望,多的是高高的楼房,和冒
了浓烟的工厂,记忆中那种平芜的院落已成了稀罕之物.仔细地看了,竟望得见那已
成废墟的老屋.
山雨渐渐地住了,我可以更清晰的去看这山`这树`这水,却隐隐觉到少了点什么,一
时的又不能想起,便愣愣地站了许久.不觉间天变得暮了,时刻已是五点钟,心知不
能上到山顶去,只好顺了来时的路,小心地下山了.
过了监狱,沿那条土路往回走去,突然想要喝口那地下的泉水,及至赶到那泉眼旁时
,才失望的发现泉水早已干涸.于是心情变了不好,怏怏地回家了.
晚饭时与姑姑讲起回乡的感受,姑姑说:”是变了呀!你小的时候见成群成群的鸟雀
这山飞那山,现在哪还有几只.”便猛然记起山上的感受,原来是绿山草树的鸣涧中
,少了几声鸟雀的唱和.
是夜,怀着对故乡的不舍,合了其他一些思想感慨,难以入眠.天微微亮的时候,眷眷
地离开了故乡.
                         
             
                      故     乡    
                          一
微雨中顺着那条所熟悉的山阶拾级而上,我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回忆着故园的样子.
当立在那个曾经的院落中时,我轻轻的问自己,这便是存有我童年的地方吗?
当年的一排青砖瓦房如今去了哪儿呢?我眼前竟是一片废墟,残砖碎砾铺洒了一地
,间或有几株野草挤出来,在风中摇晃.记忆中的芭蕉树只剩矮矮的桩了,还有那青
青的竹呢?古老的柴房`平滑的水台,你们又在哪儿呢?… …满眼望着的,只那亘着
的断垣了,还依稀留着往日的影子,使我明白并不曾走错了地方.明白那儿时的家已
不复存在,可老屋的样子那么固执地停在我的脑中,我便如何面对这碎影呢?
迷朦在烟雨中的旧地,久久地看了,却显眼的只是那些支离的瓦片了.依旧留满青青
的苔痕,经风历雨后,没有改变那青灰的色,但带了微微的无奈,守着这荒芜的家园
.
我郁郁地在这早已消逝的院中来回踱着,从纷乱的记忆中努力地找     寻往昔的
片断,试图将之拽入眼中的实景,并能寻出一些托词,来平衡我此时的情感.可惜怎
么也无法承忍眼前的残颓,无法承忍故园载着我欢乐的童年杳然而去.
这儿曾经是青色掩映中的一溜长院,平和而安宁,但青砖灰瓦的古旧终究未能逃过
岁月的磨蚀,从山中高楼立起的那一刻,便注定了老屋的悲哀.我明瞭沧海桑田的变
幻,但却如何抚平千里还乡的心境呢?
不禁潸然.
眼望昔日的家园,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和我的记忆相吻合的话,大概只得眼前的这
棵黄果树了.儿时它与我一般高矮,可如今虽仰视也不能察其全貌了,正如岁月的流
逝使我不能清晰这近十年的异乡生活一般.我的手轻轻地触碰着树,希翼着从指尖
可以传递幼时的情谊,穿越这时空,我会与一只螳螂虫愉悦地融入它的怀中:希翼着
这黄果树可以原谅我对故乡的叛离,向我述说他曾目睹的老屋离去那一幕,告诉我
那亲手将我抚养长大的亲爱的姑父如今又在何方… ….
山风起了的时候,片片黄叶飘下,象游子的泪.
                          二
… …    
重庆的山多数是不能称其为山的,"地理学"把这种地形叫做丘陵,但长久的习惯了
,依旧称其为山.
这座山并不高,但遍山的树和草,将其染了浓浓的青色,且四时不褪.掩在其中的人
家,便幽幽然深邃了许多.山中多是些高高大大的皂角树,浓荫铺成华盖,在炙热的
夏日里,是很能去些暑气的.一丛一丛的夹竹桃缀在山坡上,花开时节,红白相间,好
看的很.值得一提的是后山的那一坡的桑树.桑椹熟了的时候,一群孩子便急急地钻
了进去,窜到树上,或倚或攀,美美地饱食一顿,日暮时分才挺了小肚皮出来,嘴边手
里,却尽红红的汁儿了.这情形,恐怕只得山西的孩子打枣儿吃才可比拟.一条隧道
东西贯穿了山底.每日里,去看火车隆隆地钻来行去,是孩子们莫大的兴趣,便是那
隧道洞口侧旁的泻水槽,也成他们玩耍的"滑梯"了.
山南是一条粗糙的石阶山路,蜿蜒而上,直至山顶,中间也时时地分出岔,去联了些
朴旧的院落来.走到半山的地方,往左旁的岔口拐去,是我童年的家.
这是一座普通的院落,与山中其它的大致相似.
院子平平卧在山腰,并不象北京的四合院封闭起来,而象一个折了的一字儿.几户人
家并排住了,家家门前的空地也便连成一个大的平整的坝子来.(这样的院坝在附近
很常见,但修造起来并不易.陕西人的窑洞是对着黄土山坡挖进去便能住人,而在这
儿却要将山整出个大缺口来,方能夯基盖房,实要困难许多.)院坝西侧种了几十株
芭蕉,东面是一排青青的竹.再加上粗壮的槐树,皂角树,院坝便被严实地围住了.

一院的人老老少少总有三十来口,多是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彼此相熟,有着不同于
旁人的情谊.
夏日傍晚,因天气过热的缘故,晚饭多半是不在屋里吃的.饭桌置于院中,间或有人
手捧了碗,随意走到别家桌前,拣个位子坐了同吃,扯起闲话来.饭后大家便在这坝
子上消遣起漫长的夏夜,老人聚成一堆摆起"龙门阵",年少地便打牌,小孩子追逐打
闹,热闹的情景,是可以入画的.
山脚下有条小河,南岸是所小学,却依靠在对面的山脚下了.放学了,调皮的男孩子
是不会回家的,到河里去捉螃蟹`逮小鱼,或是钻进背面的山里用夹竹桃枝做成的弹
弓打鸟雀`掏鸟窝,夏天的时候还能去摘野果子,更有的却偷进农人的鱼塘戏水去了
.望望天,将黑尽的时候,便在乱杂的草中寻出自己的书包,"哄"的一声便四散跑回
家了,不过随之而来的那顿责打是怎么也免不了的了.
我曾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一样地的在这所学校里念书,一样地贪玩到天黑,也便一
样地受责打.
… …     
                                      三
曾经的这个院落中有我姑父的家,我便是姑父一家所养大.
一九九七年旧历年前,从郑州上了火车,经历了一日半的颠簸,终于回到别后十年的
家乡.
姑父几年前便去世了,我只是不知道这院落已随了姑父而去,所以望了曾经的家,以
为受着什么样的打击,心情变了十分的低落,竟也不知该向何处了.幸得遇见竟还识
得我的邻人,告我家已搬了楼房,并领了我往后山,终于得以见着姑姑.
姑姑明显的老了,满头的青发就将白尽,推门见着我的那一刻,因意外的激动,而听
任泪水湿了那爬满皱纹的眼角,紧紧地拽着我的手.我亦象小孩一般的流泪.
姑姑一手将我养大,我便似她的孩子,却一去多年,在姑父去世的日子里,竟也不曾
回来.于是在心中除了愧疚,还有什么呢?
我知道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了偿这情感的债的,却还是在每日里陪着姑姑讲话,听她
回忆我小时的种种调皮,然后可以一同快乐的笑.陪她看电视,或是去打麻将牌,总
之我陪了姑姑做任何可以使她欢乐的事.妄想可以减轻了心中丝毫的歉疚.
日子是过得极快的,转眼一个月的休假已近了末尾,临走的前一日,决定去四周转转
,算做对故乡山水的惜别.于是告诉了姑姑一声,便下了楼.
天依旧小雨,自我到家的那天起,每日都下,断断续续地,未曾停过一天.空中便有些
潮,却是我久违的熟悉的天气.这也是地道的重庆的冬天,不会寒冷,不会刮北方那
种刺骨伤人的风,只使些小雨来惹人.
唯有的遗憾是没有雪.
(在北方的时候,不记得那一年电视报道重庆忽然下了雪.所以当火车过川陕交界的
大巴山时,望着天空正飘着的鹅毛般大雪,会痴想着到重庆时或许可以看到雪装饰
了故乡的山,可惜失望了.)
出门顺着公路拐几道弯,便是那条穿山的铁道.再顺着铁道往西去,前头的那座山,
就是歌乐山了.
            欢快的溪水从山上跑下来,到了铁轨近旁,便随了铁轨东去.溪旁的土
                  
         路,被青草掩着,顺着路上去,可到了山中.
我并未走这条小路,却沿着小溪的岸,或踏着溪中突兀的石头,慢慢的         逆
流往上,细细的听这溪水”哗哗…”地响.雨烟朦着的山谷是这般的静,我也便在静
中回味从前在水中嬉戏的情景,不觉间,却到了那所著名的监狱,渣滓洞的“中美合
作所”.
这座山和这监狱,都在战争中有了名,也因为战争,使”江姐”`”双枪老太婆”`华
子良这些名字得以流传开去.而我小的时候,却并不知晓这是个闻名的处所,只感到
这是个欢乐的所在,可以在平阔的坝上嬉戏打闹,能喝到从地底下冒出的清甜干冽
的泉水,或在近旁的果园里去偷摘果子,更或是一些小伙伴,对着那些不知是从哪里
跑来的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扮一些怪相,莫名其妙地叫唤几声,就在洋人愕然的
时候,哄笑一声,赶紧又四散逃开去,这都有无尽的乐趣.只在每年的清明,老师领了
为烈士扫墓的时候,才一时地明白这山的意义.
从溪中走上小路,来到监狱的门口,往里望了望,见里面依旧白墙灰瓦,大大的国民
党徽,没有变化.且从前并不收费,如今却要五元的门票,便并不进去,顺着石阶上了
平坝.
雨依然飘者,没有多少游人,坝子显得清净而沉寂.北沿是一排旧房,里面卖着各样
旅游的纪念品.西面出去一条柏油马路,一直走去,可以到一个叫”松林坡”的地点
,那儿有杨虎城将军的纪念馆,以及关过”小萝卜头”的牢房.再西,就是白公馆了
.向东是条碎石铺就的小路,围着监狱的后墙绕了,又与从山上蜿蜒下来的山径相接
.
我拣了这条小路前行,路旁有大的梧桐,不由你不想起李清照的句子”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便有些淡淡的愁吧!往前到了山脚下,看到一间独门的小院
,也是我所熟悉的.那院中的几株枇杷并不枯去,依旧好看地立着.可惜是冬天,几棵
桃树不能开花,使院子失了颜色,那屋后的松树也便霸道地把一片青影遮下来.算来
小院人家还有的乐趣,便是每日里可以听山泉泻下的美妙声响.
溪水去小院不过十几米,自山顶而来,清澈冰凉,在山底汇成一潭,稍事歇息,又汩汩
的流走了.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这溪水,夏日里可光了身子玩耍,搬开石头捉螃蟹,或
是在那长了水苔的石上滑水,快乐的嬉笑,全不知忧愁.如今长大了,那点儿时的欢
乐,却也随了这水,不知流到哪里去了.
上山的路伴了小溪一同弯弯曲曲,在这漫山的雨雾里时隐时现.山脚的一段倒还垫
了简单的石块,再往上,却尽是实实在在的土路了.山里人家不知那一代踩出的这路
,如今湿了雨,加之松针的铺盖,异常的滑.依靠了路边结实的茅草`朴实的松,我才
艰难地走到了半山.
山便在这里凹出一块平整来,我也方可停下喘口气.前边山泉挂出一若大若小的瀑
布,冲下来,底部便又成了一大大的潭,溪水出潭可缓缓地流,不似先前所见那般匆
忙.站在山口向下看那监牢,已只小小一块了.再往对山望,多的是高高的楼房,和冒
了浓烟的工厂,记忆中那种平芜的院落已成了稀罕之物.仔细地看了,竟望得见那已
成废墟的老屋.
山雨渐渐地住了,我可以更清晰的去看这山`这树`这水,却隐隐觉到少了点什么,一
时的又不能想起,便愣愣地站了许久.不觉间天变得暮了,时刻已是五点钟,心知不
能上到山顶去,只好顺了来时的路,小心地下山了.
过了监狱,沿那条土路往回走去,突然想要喝口那地下的泉水,及至赶到那泉眼旁时
,才失望的发现泉水早已干涸.于是心情变了不好,怏怏地回家了.
晚饭时与姑姑讲起回乡的感受,姑姑说:”是变了呀!你小的时候见成群成群的鸟雀
这山飞那山,现在哪还有几只.”便猛然记起山上的感受,原来是绿山草树的鸣涧中
,少了几声鸟雀的唱和.
是夜,怀着对故乡的不舍,合了其他一些思想感慨,难以入眠.天微微亮的时候,眷眷
地离开了故乡.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242.25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