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velygirl_530(Oo小魔女oO)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2-08-11 11:21:21), 站内信件
|
歌仔戏|南曲|锦歌
歌仔戏
歌仔戏是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的戏曲剧种,它的曲调来自民间,唱词通俗易懂,故为群众喜闻乐见。
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民间艺术流行台湾,其中用闽南方言演唱的锦歌,颇为台湾民众喜爱。他们自发组 织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清代,在台湾有人以锦歌为基础,糅合车鼓、采茶,产生了表演程式比较简单的“采茶戏”。
至清末,这些民间表演艺术,又吸引了乱弹的锣鼓科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歌仔戏”,又因其多在广场上演出,故又称 “落地雪”。近代,歌仔戏向四平戏、京剧学习借鉴,有了较完整 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逐步丰富剧目,从广场走向舞台,成为台湾剧坛的主要剧种。
1928年,台湾“三乐轩”歌仔戏班回龙海百礁慈济宫祭祖进香,途经厦门,上演歌仔戏。由于语言相同,曲调相似,剧中唱、白全能听懂,唱腔旋律和语调紧密结合,悦耳动听,因此, 一时风靡厦门。此后,每年都有台湾剧团来演出,歌仔戏也随之 流行于闽南。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相继成立许多歌仔戏班,随着闽南人民侨居南洋各地,歌仔戏又流传到南洋。
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包括七学调、哭调、杂念调;唱腔道白则是以厦门、漳州方言合成的台湾腔;唱词视情节而定,可长可短。
歌仔戏乐器和其他戏曲一样,分文场戏和武场戏。武场戏的乐器同京剧相似,有通鼓、竖板、板鼓、木鱼、小钹、大锣、 小锣、铜铃,还加上小叫、柳盏等。文场戏乐器,早期以壳仔弦、大光弦月琴、台湾笛为主,后来又采用二胡、洞箫、鸭母笛、唢呐;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唢呐及西洋乐器参与伴奏的。
歌仔戏的代表剧目有《安安认母》、《加令记》、《火烧楼》等,此外,还创作了不少新剧目。
--------------------------------------------------------------------------------
南曲
南曲又称南音、南乐、南管、管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曲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种,与唐、宋、元朝时期的音乐关系密切。比如南曲的主要乐器之一琵琶,是横抱着弹奏的。这种演奏姿势, 只有从古画和出士的唐俑中才能看到。南曲的曲牌还保留着 《汉宫秋》、《三台令》等唐宋古曲名称,由此推断,它大约已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曲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其他地方戏曲的影响,并在广泛流传和演唱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康熙年间,五位艺人应召人富演奏南曲,并被封为“御前清客”,于是民间亦称南曲为“御前清音”、“御前清曲”。
南曲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缠绵。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厦门、泉州及港澳台、东南亚一带,海外乡亲,更借南曲乡音寄托其爱国思乡之情。每当厦门、泉州举行元宵节南音大会唱之时,港澳台、东南亚的南乐社团都要组织前来参加,海内外弦友 欢聚一堂,以曲会友,盛况空前。
--------------------------------------------------------------------------------
锦歌
锦歌是一种民间说唱音乐,又名什锦歌。它是宋、元时在闽南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戏曲、南曲、南词的影响,经过广大群众的不断演唱和充实而逐渐完整、丰富。
郑成功东渡台湾后,锦歌传人台湾并在台湾、南洋等地生根开花。锦歌以群众喜爱的民间曲调来演唱民间故事,内容通俗,形式短小,地方气息浓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锦歌的唱腔风格大体可分为堂、亭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具有朴实、粗犷、有力的特色,曲调接近民间歌谣,尤其擅长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讲究咬字、 归音和韵味,采用南曲的曲调比较多,使用的乐器和指法比较接近南曲,所以,也叫做锦曲。
---- 忽然不想让你知道
在我心中 你多重要
既然你要自由 你就得到
让你永远 都记得我好
忽然不想 让你知道
你的爱 我已经戒不掉
就让思念淹没 我不想逃
反正你将永远 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