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章待编>>遗风易景>>历史沉淀>>回顾贰仟>>十一月作品>>让人震撼的小说还有吗? (转)

主题:让人震撼的小说还有吗? (转)
发信人: fly_pioneer()
整理人: yvonneh(2000-11-18 20:28:49), 站内信件
最近,应著名文学刊物《收获》之邀,余华、莫言、苏童、张炜、马原、王安忆
、格非等数十名国内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汇集沪上,共同探讨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
文学。

在此次座谈会上,作家与评论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表示出了一种深切的关
怀和忧虑。一种普遍感觉是,近十年来,震撼人心的小说少了,甚至让人记得住
的小说也越来越少。一位沪上评论家以曾是一名文学青年的身份,发出了这样的
疑惑:究竟是读者出了问题,还是有一种东西被作家在写作中丢失了?

这位80年代的文学青年,曾经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的当代小说,但现在他
感到越来越读不下去了。尽管出于职业的需要他还必须读,但这种阅读已使他处
于一种糟糕的状态。以前在阅读中产生的感受和激动没有了,代之以似曾相识的
感觉,读了几行字就知道下面要说什么。几天前,在《收获》金秋朗读会上,这
位评论家有机会重温了80年代曾发表在《收获》上的那些轰动一时的名篇,虽
然现在听来有些幼稚,但当时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却是真实的。而进入90年代以
来,尽管作家们越来越会写,但他却没了感觉。他不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
作家出了问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郜元宝先生也表示出了相同的困惑。他认为,从技巧的运
用和样式的探索来说,中国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涉猎到了,这是“五四”时期的作
家绝对想像不到的。但惟独缺乏一个比较根本性的东西--一种精神生活。

在当下的长篇小说中,找不到一个世纪来中国人精神发展的脉络和与当代人处境
相对应的精神生活。其次,郜先生还指出,国内目前小长篇很多,大长篇很少。
而一辈子只准备写一部大长篇的作家更是少见。于是,作品往往只是用来展示作
家在一段时间里的生活积累或专题式地解决某一个问题,难以构成一部大长篇。


刚完成力作《外省书》的作家张炜也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文学发表了自己的观
点:中国的文学缺乏浪漫和精神力度。他认为,目前的作家中,爱文学的不是太
多而是太少。不少作品都是浮在表面的泡沫,这样的文学能感动谁呢?

--
§不必爱这个世界,但是请爱我们的地球§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8.230.13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