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2000-11-19 02:14:31), 站内信件
|
【千龙新闻网】 作者:徐林正
第5届茅盾文学奖(1994-1998)于10月11日晚评选揭晓,获得本届文学大奖的 共有4部作品,分别是阿来的《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张平的《抉择》( 群众出版社)、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浙江文艺出版社)、王安忆的《长恨歌》 (作家出版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相对公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 使茅盾文学奖评选者“改邪归正”的结果。尽管如此,茅盾文学奖还是留下了一 个遗憾——先锋作家余华的缺席。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审读小组与评委会的冲突
按照评选条例,茅盾文学奖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部作品中,由审读小组筛 选出20-30部作为侯选篇目,再交给评委会最后定夺。
审读小组的成员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据了解,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审读 小组由下列人员组成:蔡葵、丁临一、李先锋、胡良桂、白烨、林建法、张未民 、朱晖、陈美兰、朱向前、张德祥、王必胜、盛英、周介人、陈建功、雷达、胡 平、林为进、潘学清、雍文华、吴秉杰、牛玉秋。这些年富力强的资深出版家、 编辑家、文学评论家,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的编辑、出版和研究,自身艺术素较高 ,而且,对整个文坛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但他们是个审读小组,他们说话算不了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审读小组 确定的的20多部侯选作品中,有的是比较靠前的,甚至全票通过的作品,可能根 本不会获奖;第二,没有列入审读小组推出的侯选作品,评委会也可以经过三名 以上评委的提议,在经过评委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取得不少于半数的票数后 ,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
这样,审读小组的意见和评委会的意见往往有天壤之别。如据白烨介绍,第 四届茅盾文学奖的审读小组全票通过的是:《白鹿原》(陈忠实)、《洗澡》( 杨绛)、《古船》(张炜)、《雍正皇帝》(二月河)四部,而实际获奖的作品 是:《白鹿原》(修订本)、《战争与人》、《白门柳》、《骚动之秋》。其中 《骚动之秋》根本没有进入审读小组最后推出的20部侯选书目,实践检验证明, 这部作品确实很差。而其他几部作品,如《白门柳》、《战争与人》等书质量显 然不如《洗澡》、《古船》、《雍正皇帝》等作品。由此看来,审读小组作用非 常小。
本届评选结果体现初评意见,受到读者欢迎
在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这批由优秀编辑家、评论家、出版家组成的审读小 组,在138部参评作品中,推出了25部侯选作品。其中全票通过的是:《长恨歌》 (王安忆)、《尘埃落定》(阿来)、《第二十幕》(周大新),另外的得票居 前的几部是《许三观卖血记》(余华)、《高老庄》(贾平凹)。王旭烽的《茶 人三部曲》也入选。
这个体现审读小组的意愿的名单肯定也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但基本会符合大 多数读者的意愿。但评委会最后的评选结果是否依然会像上次一样,与审读小组 的意见有天壤之别呢?
1999年8月已经评选25部侯选作品出来,但现在却没有了下文,呈现出一副“ 难产”迹象。一种说法是,有关方面因为对侯选篇目不满意而暂停,主要是因为 侯选篇目中没有周梅森、张平的作品。
但最终评选结果出来了,初评评委的评选结果与最终的评选结果只有一部作 品之差。这就是张平的《抉择》。可以说,这个《抉择》,从其发行量,社会效 应和作为现实主义作品本身,都是让人感到,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同样可以说,本届茅盾文学奖还算公正。阿来的《尘埃落定》,至少是众望 所归如愿以偿,其他几部也不错,基本体现了初评评委的意愿,同时也受到了读 者的欢迎。
多方的批评和评选者的“改邪归正”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相对公平,是作家、文学批评家的批评,舆论的督促和 主办者的主观努力的共同结果。
在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其公正性受到了圈内圈外的质疑,有人问 王朔,你的作品是否有可能获茅盾文学奖?王朔说,你不要害我呀。
浙江东海文学院的文学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必须对茅盾文学奖进行卓有成效 的改革。他指出,首先确立明确而科学的评审标准,即坚持艺术原则立场;其次 是强调对多元化小说审美理想的积极推崇,尤其是对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作品给 予积极的重视,文学的先锋精神尤其值得关注;对于评委的成员,有必要进一步 民主化、制度化,有效提高审读小组的预选权力。
著名评论家陈晓明指出,应当慎重对待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评 选应当防止小圈子化。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高校的文学教材中很少被提到或根 本不被提到,茅盾文学奖不能进入大学学术传播渠道,就有可能走向难以为文学 界大多数人士及广大读者认同的小圈子。
多次参加茅盾文学奖审读小组的白烨则认为,茅盾文学奖的症结,问题出在 评选,根子在于体制。把问题最终归于体制,是因为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的组 织尤其是评委队伍的组建,都是中国作协考虑各种因素来具体操持的。作协是官 方的文学管理机构,如此重要的文学大奖,当然既要考虑所谓的权威性,又要考 虑所谓的平衡性,结果就不能不选聘年事已高的、各门各派的评委,至于这些人 是否熟悉长篇创作和熟谙长篇艺术,至于评奖能否真实反映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 与已有水准,基本上管不了也顾不上了。以这样一种机制去运作茅盾文学奖,前 景很令人担忧。可行的办法是作协在评奖中淡出,代之以茅盾文学奖基金会作为 主办单位,以民间的方式予以运作,以年富力强的评论家、研究家、编辑家为主 要评委会,这或可会给这一每况愈下的文学大奖带来些许起色。
舆论方面,包括千龙新闻网、北京青年报等全国各地媒体都发表大量的有力 度的文章,对茅盾文学奖的公正性进行质疑。在相当一段时间,对茅盾文学奖公 正性的质疑成为舆论界的热点。
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有关方面主观上也在为此作出了努力,如比较大地修 改评奖条理、对本届评委的班子有1/3人进行调换等等。
余华并不需要茅盾文学奖,但茅盾文学奖需要余华
在初选中,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在初评中得票比较靠前,但并不是全票 通过。有研究者认为,《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无法绕过去的精品。但似乎极少 有人会认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真正能够获奖。
余华的作品,已经翻译成八国外文出版,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创 下了纯文学作品销售量的奇迹。可以说,余华是先锋探索最卓有成就的作家,同 时也是少有的使其先锋作品成为经典的作家。
但余华落选了。
去年,余华在接受《书评周刊》王玮的采访时,有如下对话:
问:此前《活着》已经获得过香港和台湾等地方的奖,现在又获得意大利的 文学奖,却惟独没有在国内得奖,你会有所委屈或不平吗?另外你对国内现在的 几个奖,比如“茅盾文学奖”、《大家》文学奖等奖项怎么看?听说你的小说曾 得到“茅盾文学奖”提名。
答:我不知道。我觉得这种提名本身对我就是一种开玩笑,我没有理由来评 说中国的文学奖是什么,但我知道我不是获这种奖的作家,所以我对它们并不关 心。
问:对国内这些奖你在心理上有什么期待?
答:你最好忘掉中国还有文学奖。
另外,记者曾经问过余华:“你对茅盾文学奖有什么看法?”余华说:“我 对茅盾文学奖没什么看法。”因此,可以这么说,余华并不需要茅盾文学奖,但 茅盾文学奖需要余华。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1.21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