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yvonneh(2000-11-19 02:10:07), 站内信件
|
中新社 报道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学院北京时间今天19时将2000年诺贝尔文 学奖授予中文作家高行健,以表彰“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 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公报中称,在高行健的文艺创 作中,表现个人为了在大众历史中幸存而抗争的文学得到了再生。他是一个怀疑 者和洞察者,而并不声称他能解释世界,他的本意仅仅是在写作中寻求自由。
公报指出,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小说是根 据作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偏远地区漫游中留下的印象。那里至今还残存着巫术 ,那里民谣和关于绿林好汉的传说还当作真事流传,那里还能遇见代表古老的道 家智慧的人物。小说由多个故事编织而成,有互相映衬的多个主人公,而这些人 物其实是同一自我的不同侧面。通过灵活运用的人称代词,作者达到了快速的视 角变化,迫使读者疑窦丛生。这种手法来自他的戏剧创作,常常要求演员既进入 角色又能从外部描述角色。我,你,他或她,都成为复杂多变的内心层面的称呼 。
公报说,《灵山》也是一部朝圣小说,主人公自己走上朝圣之旅,也是一次 沿着区分艺术虚构和生活、幻想和记忆的投射面的旅行。通过多声部的叙事,体 裁的交叉和内省的写作方式,让人想起德国浪漫派关于世界诗的宏伟观念。
公报说,高行健的另一部长篇《一个人的圣经》和《灵山》在主题上一脉相 承,但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小说的核心是对中国通常称为文化革命的令人恐怖的 疯狂的清算。作者以毫不留情的真诚笔触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文革中先后作为造反 派、受迫害和旁观者的经验。他的叙述本来可能成为异议人士的道德代表,但他 拒绝这个角色,无意当一个救世主。他的文学创作没有任何一种媚俗,甚至对善 意也如此。他的剧作《逃亡》不但让当权者恼怒,也曾在中国民主运动中引起同 样程度的非议。
瑞典文学院认为,高行健自己指出过西方非自然主义戏剧潮流对他的戏剧创 作的意义。然而,“开挖民间戏剧资源”对他来说是同样重要的。他创作的中国 话剧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傩戏、皮影、戏曲和说唱。他接受这样的可能:就象中国 戏曲中那样,仅仅借用一招一式或者只言片语就能在舞台时空中自由活动。现代 人的鲜明形象中又穿插了梦境的自由变化和怪诞的象征语言。性爱的主题赋予他 的文本一种炽热的张力,男女调情动作在很多剧作中成为基本模式。在这方面, 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对女性的真实给以同等重视的男性作家之一。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1.21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