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icole_kim(nico)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9-07 23:54:45), 站内信件
|
网上读书之三十一:一周读书笔记(2002.7.22~7.29)
在可选范围内,过过眼后“密”起来准备细读或通读的书,本周有如下这么一堆儿:
上海图书馆的中文书刊外借阅览室各国文学中的英国文学栏:
专捡儿童文学和文学史拿,还回两本达尔、玛丽阿姨和一本内斯比特,本来这回想拿三本内斯比特的小说外加一本《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后来用一本《院墙上的特里》换下一本内斯比特(上图一次只能借四本书)。
公司的书:
这个来源渠道比较复杂,不细说了。而且也没有比较细的分类,要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得碰点运气,不过书还是很多很新。
梅特林克的《青鸟》童话剧改编的小说,说是他老婆改编的,但两个人不一个姓;
明天出版社一套《世界王牌武器库》(全是武器图片);
《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斯科特的探险队友写的,包括他们后来搜寻到仅离宿营地11英里远的遇难战友时的经历。知道这个故事很早了,甚至知道这个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选择拉雪橇动物的失败,最后的精神崩溃等,但看了后面的序言里着重提到了斯科特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人在此等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友谊,就将它划进了自己必看书之内。非常遗憾,这本书做得极差,书页留白极多而字极小,后面的两篇序里错误极多,“带回两只经过破了的企鹅蛋”很明显就是打字错误,翻遍全书没找到版权页,大概是羞于见人。
《体验经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现在是体验经济。在《图书商报》上看见这本书的书评,感觉和平时的工作有点搭调,就推荐给领导,这回从领导手里将这本书拿了回来。上下班路上读了一两百页。
书店或书市:
这周去的这等类型场所只有文庙,而且连其中的新书市场也没去(上周还在里面淘到一本三联新出的《顾颉刚学记》),仅走了三分之一个摊位,拿到一本复旦大学出的《方志学》(系统介绍很全,但也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重修方志学的内容),一套河北人民文艺出版社的《广群芳谱》(佩文斋版),乐得要命,这是俺从小学看到,从初中起就想要的一套书啊(另一套是《花镜》,超星有电子版,看得我头大)。
另外从阳光那里拿了本《寻羊冒险记》,他主动追加了一本村上的《怀念一九八零年代》(台湾时报版),其中记录的是村上对八十年代的感觉。广告词中有如下的话:
拼贴构筑成一副既“私人”又有时代共像的八零年代文化录。
但选的书和看的书并不是完全一回事儿,选择是散步,看书是暂停。
第一、二、三本书:
《铁路边的孩子》(英:伊.内斯比特著 任溶溶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五个孩子和凤凰与魔毯》(英:伊.内斯比特著 任溶溶译 春风文艺出版社)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特拉弗斯著 任溶溶译 明天出版社)
两个原因选择它们:
英国儿童文学作品,由任溶溶译。
有一天晚上睡不着一骨碌爬起来,满网去搜任溶溶的所有儿童文学译作,本来以为会有很多(因为这位老先生可用俄英意日四种语言翻译),最后发现不到二十本,而且搜到最后发现辽宁还是黑龙江一个mm写过一本《任溶溶评传》,于是就此歇手。
《铁路边的孩子》是我最近看的儿童文学里第一本儿童小说,类似于以前的《苦儿流浪记》和《三千里寻母记》的内容,同样也在国内上映过电影或电视。
《五个孩子和凤凰与魔毯》和《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是掺着看的,回想起来难免有点细节混淆,需要细想一下才能分清。这下子终于理解到阳光为什么说他每次可以同时在看一本正经书、一本通俗小说和一本漫画的深刻含义了,同时看一类型、风格近似的书,如果不是专门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的话,是很容易犯这种错误。
而这两本书最大的类似之处就在于他们同是现实魔法小说,同样的英国普通家庭,因为外来因素的介入而让日常生活变得不平凡起来,《五个孩子》里是因为凤凰和魔毯的来临,而玛丽阿姨则是随风而来做了孩子们的保姆;而更为类似的是,只有孩子们注意到了这不平凡之处,而大人们包括他们的父母不约而同地视而不见,面对孩子们的诉说和申辩也充耳不闻。用刻薄话来说就是脑子没往那处去或缺根筋,而客气话来说就是着眼点不同。
即使是孩子,这其中也有分别。为了着重说明这一点,特拉弗斯还在《玛丽阿姨》中加了一章两个仅一岁的双胞胎与一只椋鸟的故事,双胞胎与阳光和椋鸟的对话又凸显了英国文学作品中常有的温馨、感伤的腔调(类似《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里汪汪在船头闻嗅风中传来的气味时,那些罗列的气味事实中所展现的德文郡和威尔士的回忆),当自高自大的椋鸟残酷地对还只是会爬的双胞胎说:你们长出牙来就会忘记的,忘记如何去和阳光和我对话的。双胞胎哭得连妈妈都惊动了,但事实上,他们长出乳牙后的确忘了这回事,当椋鸟又一次飞来讨要饼干时双胞胎已经忘了这个老朋友,这次伤心和失落的是椋鸟了;而《五个孩子》中的小羊羔同那对双胞胎差不多年纪,在跟随哥哥姐姐利用凤凰和魔毯得到的诸多奇遇中,他不仅有旁观、有获益,更为重要的,他有这方面的记忆。而双胞胎,不过在玛丽阿姨又随风而去时,由哥哥姐姐抱起来在窗口看了几眼而已,看见什么那就不知道了。两部作品到最后都是告别,以告别来刻化这些日子里的回忆;生活重归平凡,但童年时的记忆足以主宰人的一生。
路数虽通,个别化的细节还是有趣之极,最有趣的是《五个孩子》里凤凰突然决定要到它现代的神庙--“凤凰火险公司”去接受现代人香火的一段,保险公司的职员和诸多高层们的姿态着实有趣,如同见了总公司董事会主席一般操持了整个仪式。当然,事后这些大人是不承认自己的所做所为di。
本周擦肩而过: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王佐良 周钰良编 外研社出版)
找英国文学史的书不是一天两天了,就手翻了些法国文学史和欧美文学史的书,但真让人满意的不多。觉得可信度较高的有《牛津英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出版过),自己私心也做怪,因为最近看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多,很想从比较专业的文学史里找到点佐证,但一般都不会给它们位置的,即使这本号称给了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很大位置的中国人编的英国文学史中也是极少,唯一有提到的是C.S.刘易斯,不是因为他的《纳尼亚传奇》,而是因为《牛津英国文学史》的十六世纪卷是他整理的(在这套书里与十八世纪卷并提为最精彩的两卷);在少数民族文学方面整理很全面,尤以推荐外来作家最为有力,对亨利.詹姆斯(现在市面上有卖他的一本《美国景象》和约瑟夫.康拉德给了极大篇幅,后面拉什迪和奈保尔也有提,换了个轻浮的角色现在肯定吹他们如何有先见之明);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也是位置极少,哈代进入上一世纪后几乎没有写小说改写诗了,为了保证这个文学大家的完整性将二十世纪文学的开始往前推了二十年,而同时期的柯南道尔仅在苏格兰文学中略微提及(你知道柯南道尔本来是苏格兰人么?);仅就文学体裁方面,给了诗、文学理论和戏剧很多位置,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和普遍联系的规律,最后一个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所以也不能少,于是小说位置就相对少得可怜,而且在前言里开宗明义考虑到本书以介绍文学事实为主,做点评为辅(这是需在读者们都知道文学事实的基础上的),所以介绍来介绍去竟是些好偏门冷门的小说。所以翻了五百多页后(此书有一千多页),就在后面索引里找了些自己熟悉的作家,挑着内容看了下。
书是好书。但目前的我,更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学史资料:
一种是纯资料汇编,包括明确和清晰的分类整理,便于求证和查找;
另外一种只是短短万来字或几万字(相较于这一千多页的书来说)的系统介绍而已,全面完整,有来龙有去脉,只要这种足矣。如能与上者结合起来,每个分类均有介绍当然更好;
第四本书:《一九八四》(英:乔.奥威尔著 藤琪 金藤 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
刨去十九世纪的余韵,让我想想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有什么能触动我的成人作品,还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它们的影响甚至已经进入了同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我在不只一本英美小说中看见书中人有读这本书,包括只有四岁的玛蒂尔达(达尔同名作品)。
就算这两部作品中的政治意义大于其文学意义,它们仍然好看,是英国讽刺文学中的杰作。
将此页发给您的朋友
----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