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w_lzt()
整理人: (2000-11-19 02:02:38), 站内信件
|
投资五十万美元 筹备一年有余
《牡丹亭》搬不到纽约去(独家报道)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符福渊陈凤丽本报
驻上海特约记者天月
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每年7 月举办的规模宏大的国际
艺术节已于7 月7 日开幕,原本作为艺术节重头戏的中
国昆曲《牡丹亭》因故未能上演。对此,美国有关方面
人士深表遗憾,人们对《牡丹亭》未能上演的前因后果
也议论纷纷。
长达2 2 小时的演出
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是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
今年的艺术节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 0 多个著名艺术团
队参加演出,历时三周,演出节目多达1 1 1 个。出于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林肯艺术中心今年决定推出
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汤显祖是与
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伟大剧作家,更巧的是两人都死于
1 6 1 6 年。《牡丹亭》被比作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
丽叶》,而今年又适逢《牡丹亭》原著问世4 0 0 周年
。林肯中心在中国观看了2 0 多个剧团的表演后,认为
昆曲的中国传统色彩最浓,艺术最精致,用昆曲演出全
本《牡丹亭》将是介绍中国古典名著和纪念这位东方戏
剧大师的最好方法,于是,他们与上海昆剧团签订合同
,邀请其于7 月7 日至1 9 日来纽约演出两场全本《牡
丹亭》,并聘请美籍华人陈士争做该剧导演。至6 月中
旬,《牡丹亭》已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进行了8 个月的
排练,服装道具也已准备就绪。《牡丹亭》全剧共5 5
折,演出时间长达2 2 小时,将用6 个晚上演完。这是
林肯中心前所未有的大型制作。中国自清代以来也未演
出过全本《牡丹亭》,而只是以折子戏形式演出其中《
游园》、《惊梦》等精彩片断。由于演出时间长,林肯
艺术中心作出特殊规定:台上演员演出时,观众可以随
便走动、聊天、吃东西,剧场外还将设置数家中国食品
摊位,观众甚至还可以看到演员化装、换服装的场面。
《牡丹亭》将来美参加林肯中心艺术节的消息传出
后,在美国艺术界引起了轰动。从4 月份开始,美国各
大媒体纷纷刊登有关消息和文章介绍中国古典名著《牡
丹亭》和中国戏剧。5 月下旬起,华美协进社和亚洲协
会等从事中美文化交流的机构组织了多期昆曲研习班和
中国戏剧讲座。亚洲协会和林肯艺术中心还准备于7 月
1 5 日联合主办一整天的研讨会,内容是1 6 世纪和现
代的中国戏曲,上海昆剧团演员将在现场介绍并示范昆
剧的动作、化装和服饰。两个月前,《牡丹亭》的戏票
就开始出售,至6 月中旬票已售出近一半。
要传统还是要现代,双方各执一词
6 月1 8 日,美国媒体突然报道说《牡丹亭》道具
未能启运。据此间媒体报道,上海有关方面在审查演出
时认为赴美演出的台本有封建迷信和色情内容,违背了
原著精神,偏离了昆曲的传统表现方式,必须修改后才
能赴美演出。其间,林肯中心负责人赶赴上海谈判,并
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美国驻华使馆和驻上海总
领事馆等出面斡旋。6 月2 8 日,《牡丹亭》的道具运
抵纽约,但由于时间太紧,林肯中心艺术节总监瑞登终
于在6 月3 0 日宣布,由于上海仍未同意,演员无法在
7 月3 日抵美,《牡丹亭》在林肯中心艺术节的演出被
迫取消。
对此事,美国媒体和艺术界看法不一。许多华人艺
术家认为,上海方面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艺术应保持原
创精神,不能以现代艺术观念歪曲古典原著。研究昆曲
已有3 0 多年、目前为海外昆曲社社长的陈安娜女士说
,中国昆剧是音乐、文学和舞蹈的结合体,是非常典雅
的戏剧艺术,因此表现昆剧的手法可以丰富,可以有趣
,但不可流于俗气。原上海昆剧团演员、目前在洛杉矶
经营艺术公司的华文漪说,导演将最精彩的《游园》唱
成评弹,并在昆曲中加上数来宝、木偶戏、蒙古民歌,
中国的艺术家不能接受,因为这不尊重传统。
但陈士争对此很不服气。他争辩说,比如,倒马桶
一节是讲考完科举的学子去嫖妓,那是汤显祖笔下幽默
的一面,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讽刺。他说,由于全本《
牡丹亭》内容庞大,他的本意是要借用昆曲的形式和中
国戏曲中可以借用的手法来表现汤显祖的原著。他认为
中国传统戏曲的倒退和落后,就是因为不重新思考和选
择,而一味照搬。
道不尽的惋惜
美国观众普遍对《牡丹亭》不能参加林肯中心艺术
节演出感到惋惜,那些已买了戏票,兴冲冲等待欣赏《
牡丹亭》的观众,正按照林肯艺术中心的规定全款退票
,或换成别的戏票,或将票款捐献给林肯艺术中心。林
肯中心艺术节总监瑞登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牡丹亭
》本是今年艺术节的重头戏,这是一个可以与莎士比亚
剧本媲美的东方古典剧,取消演出损失巨大。”林肯艺
术中心新闻处副主任普瑞斯证实说,林肯中心为《牡丹
亭》演出投资5 0 多万美元,不能演出使他们损失惨重
。原定纽约之后,《牡丹亭》还将赴巴黎、悉尼、香港
三地演出,如今第一步遭此命运,不知对以后的演出是
否会有影响。前上海昆剧团演员陈治平说,在隆重的艺
术节上演《牡丹亭》是把古老昆剧艺术介绍给美国和世
界认识的好机会,失去这个机会是对推广中国传统戏剧
的损失。
纽约林肯艺术节正在进行中。亚洲协会和林肯艺术
中心原定的中国戏曲研讨会也将如期举行,但自然已取
消上海昆剧团演员在现场展示昆剧动作、化装和服饰的
内容,代之以观赏《牡丹亭》录像带。
来自上海的意见
本报驻上海特约记者天月报道:6 月9 日至1 1
日,《牡丹亭》以内部演出的形式在上海云峰剧场首次
亮相。一些外国友人对演出评价颇高。自始至终看完了
3 天6 场演出的几位教授也对演出给予了很多肯定。上
海戏剧学院的叶长海教授认为此剧创作有一些是可赞赏
的。如,创造性地运用和介绍了中国古代三面开放、台
上台下融为一体的演出形式,与西方镜框式的传统演出
形式截然不同。又如,汤显祖5 5 出《牡丹亭》全面介
绍了中国明代的社会风俗,演出利用这个丰富的容量,
用可看性强的形式,大量介绍了中国文化和民风民俗。
还有,剧团利用这个戏锻炼和推出了一批青年演员,而
老演员们甘当配角,其精神令人感动。
叶先生同时提出,演出中还有不少粗糙和可磨炼处
。如原来折子戏中“拾画”、“叫画”、“写真”,是
柳梦梅的重头戏,现在改用了评弹形式,创意好,但不
成功,还是恢复原样的好。又如,杜丽娘死后的大出丧
,从台上演到台下,太张扬,而后面柳杜结婚又表现得
过于简单。这样,中国红白喜事的民俗,在戏中就显得
不平衡,和戏有所游离。再则,有些画面不很雅,不很
美观,从审美角度可以去掉,如倒马桶等。
对一些昆曲老戏迷来说,导演的“大动作”让他们
难以接受。著名画家程十发看了第一天的演出。他认为
,昆曲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艺术形式,汤显祖也是位唯美
的剧作家,改动“4 0 0 岁老先生”的名著要慎重。原
来昆曲折子戏《游园惊梦》中柳杜合欢的情节,是两人
梦中相遇,众花神伴之歌舞极具艺术美,而现在改成两
人躲在屏风后放浪,外加两个顽童偷看,搞得像个三级
片。还有在台上倒了半小时的马桶,不要说汤显祖不会
同意,任何国家的戏曲理论也不会毫无必要地把生活中
的琐事秽事拿上舞台。他说,“美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戏
剧的了解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时候,我们更不能在白纸
上乱画。”曾为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作曲的
著名戏剧家刘如曾,对演出也提出了意见。他希望净化
舞台,去掉与剧本无关的安排。
上海昆剧团听取各方意见,和导演协商后,对剧中
1 0 处进行了修改。如原来用评弹表演的几处,现恢复
原样;减去原作中石道姑在新婚之夜,不能与新郎同房
的露骨的话;哭丧场面减弱,不下台,不出剧场;妓女
上下场不渲染,去掉倒马桶等表演;紧缩和减弱“冥判
”一出中的地狱气氛……
剧团对演出已进行了修改,但命运如何,还不得而
知。▲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8.174.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