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onimo(My Hue and Cry)
整理人: donimo(2002-08-03 14:05:35), 站内信件
|
音樂的確是無限的,喜好新鮮事物的心情亦然。光就搖滾樂,吾等後生晚輩發現其存在之後,就不斷有令人雀躍的驚奇爆炸出令人神往的光芒,而其時間間隔不過是這半個世紀左右,派系之多即使閱歷有限都能細數一二,新的舊的流行的不過時的引人入勝的令人怯足的,形形色色的音樂讓人覺得好像全世界每個人都以此為志。相形之下,自己耳朵容易滿足的程度是何等渺小。
有了這種驚覺之後,追求標新立異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不光說我們會對後搖滾的迷戀,進而受到前衛音樂的無限創意決不墨守成規心有戚戚,什麼泡菜搖滾現代音樂甚至世界音樂,一不小心就陷了下去。眼界擴大了,有時候卻遺忘了舊東西,制式化的曲調、輕淡的轉折、熟悉卻又不知道來自何方,睡夢中不自覺的哼著,孩提時代猶記的歌曲。
民謠是圍繞在你身邊的,輕撫靈魂的。
拿著一把木吉他,大聲唱出什麼觀點或著一些憂愁營造出來的氣質,音樂上的簡單訴說著發人省思的故事或隱喻,這的確是民謠。最近要說民謠,最常討論到的都是影響深遠的英美兩大國的歌手們了。英國源起大不列顛島上傳統音樂(英國本土、蘇格蘭、愛爾蘭等),四五百年前的農民漁民在閒暇時所哼唱的歌曲,內容大部分都是小孩子快快長大用功讀書、種子快快發芽裡面有我的愛、希望這種漁獲大豐收大家一起去喝酒,流傳至近代亦有許多音樂家或歌手為此貢獻心力,如A.L Lloyd(1908~1982,Sea Shanties歌手,幾乎都是清唱,有英國Pete Seeger之稱)、The Watersons等(台灣有公司代理該類音樂近代大推手Topic廠牌之唱片)。
美國由阿帕拉契山區密西西比河岸一代的三角洲藍調為源,原先是非洲黑人發明的音樂,後來漸漸出現白人演譯成美國式的民謠音樂﹔二十世紀,Woody Guthrie將The Carter Family式的鄉村音樂融入自己幾無訓練(尤其是唱腔)的音樂中,雖然比較接近鄉村音樂,卻影響到二次大戰後的一些歌手或團體,如老屁股迪倫伯或是Pete Seeger的The Weavers,此後慢慢出現一批反戰歌手如歌聲和人一樣美麗的Joan Baez、用兒歌反諷政治的團體Peter,Paul and Mary等。
之後搖滾樂也確實影響了這兩地的民謠音樂,英國方面沉浸強大的詩意,時而華麗動人,時而憂愁感傷。六零年代末出現許多重要的團體如The Albion Band、Fairport Convection、The Incredible String Band、The Pantangle等,歌手最出名的當然非Nick Drake莫屬,還有離開Fairport Convection的Richard Thompson、Donovan、John Martyn、Bret Jansch和Van Morrison等人。美國的話,誰忘的了Bob Dylan在紐波特民謠祭上一人哭抵萬人的氣勢?後來Americana的興起,雖然是受鄉村音樂的影響而產生的折衷產物,但是聆聽時不時會發現民謠影子圍繞其中,或根本就是迪倫伯!
但是,這樣不代表只有英國和美國有民謠音樂!
真正的情形卻是每一個國家民族每一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民謠,雖然都是歌頌生活間的瑣碎,簡單易懂,配合歷史很容易從其中窺視歌詠者的社會,通常不會像當今的歌手們玩弄著無盡的隱喻,讓歌迷總需費盡心思才能了解其奧秘。
只是文獻資料和口耳間的忽略使得很多都慢慢失傳,這方面英美就作的比較廣為世人所知,網路上文獻相當容易取得。而努力保護其資產者也隨處可見,全世界各地的民謠歌曲也漸漸被那些世界音樂挖掘者公諸於是人面前,光台灣一島就多采多姿,原住民客家人們努力大家有目共睹(請大家有空去美濃看看走走!)。
但是我們也不必因此就死命尋找什麼在地的聲音證明自己的血統是擁有什麼文化的,我們受到了外國文化的薰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打從娘胎就可以聽到約翰丹佛整天唱落磯山有多高。我要說的是,各種音樂充斥的今天,民謠的光芒是絕對不會消失的,把它的美麗侷限在木吉他、文藝青年的抑鬱歌聲和傳統的編曲,無疑又在狹隘自己的耳朵。
細膩的光芒,柔順地易被忽略,卻從不消失!
參考網站:
http://www.contemplator.com/folk.html
考古用,諸多文獻及歌謠取樣
http://www.accad.ohio-state.edu/~spencer/FF/index.html
考古用,諸多文獻
http://www.folk-rock.com/lowres.html
英式民謠搖滾入門網站
PonD
[原文刊載於小白兔音樂通訊第三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