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whian(残荷)>>黛玉、母蝗虫及其它

主题:黛玉、母蝗虫及其它
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whian(2002-08-07 13:54:57), 站内信件
    在很多读者心目中,刘姥姥是个风趣淳朴的劳动者形象,认为其"可爱"者居多。而黛玉也因称她为"母蝗虫"而颇受诟病。我认为不能把这件事如此简单化,曹雪芹塑刘姥姥这个人物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对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我上次曾发过一个帖子作了些粗浅的分析)。

    贾母在大观园晏请刘姥姥,饭饱酒足之余,命戏班唱戏助兴,彼时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乐声穿林度水而来,使人神怡心旷。刘姥姥本有醉意,听见这般音乐,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黛玉讥刘姥姥为牛,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又因刘姥姥赞大观园美,说:"…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一时兴起命惜春画园,于是惜春向诗社告假,大家又说到刘姥姥,黛玉说:“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并建议给画取名《携蝗大嚼图》。

    由上面两例足见黛玉对刘姥姥的鄙夷厌恶,也因此很多人认为黛玉看不起善良纯朴的底层劳动者,针酸刻薄。倘若真的如此,则黛玉在这一点上确实是个大大的污点,无论如何是糊弄不过去的。但问题是,刘姥姥果真是个纯粹的"善良纯朴的底层劳动者"么?显然没那么简单,我认为她既有底层劳动者的善良朴素(主要体现在后来帮助巧姐儿之事上),又有市侩的鄙俗,甚至有政客的狡黠,而后两种习气则集中表现在她前两次进贾府的言行上,而我认为这才是黛玉看不起她的真正原因,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刘姥姥两次进贾府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揩点油,这在第六回作者已有很详细的描述,并且在进贾府之前与其婿狗儿作了周详的策划。万事起头难,第一次进贾府大概有些唐突,所以表现得如乞儿般直接乞讨,言语也粗鄙不堪:"…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一次凤姐倒表现出善良的一面,给了她二十两银子。第两次进贾府则机灵狡黠得多了。见贾母和宝玉他们喜欢听山野趣闻,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还哄得宝玉对那子乌虚有的茗玉小姐心驰神往一番。为哄贾母开心,便装疯卖傻,丑态百出地充当小丑。这些,哪里有庄稼人善良纯朴的本色?而这便是黛玉所见证的刘姥姥。

    再看看黛玉,因个性敏感多愁而又孤高自许,寄人篱下的生活便似乎带着受人施舍的耻辱,但除此她别无选择,这对她也许是一种折磨。在她看来,刘姥姥即为了那微不足道的施舍而自甘受人戏弄,这样鄙俗而有辱人格的行为当然为她所不齿。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现实社会的生活是残酷的,为了生计,有时就必需牺牲一点尊严,刘姥姥的表演为她挣取了相对可观的报酬,这是另一种生活。但是黛玉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她无法理解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因而也无法理解刘姥姥的做法。

    而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让贵族阶层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便让他们在潜意识下有点看不起来自底层的人。黛玉说,众人笑,更有宝钗还极赞黛玉:"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 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可其他人虽没说出来,也一般的瞧不起刘姥姥。其实别说黛玉,就是身为奴才的鸳鸯又何曾真正看得起这位穷婆子?说到底还是深层的社会背景因素造成的。

[关闭][返回]